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2种沉水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条件下,研究5种不同种植密度(15、30、45、60和75株/m2)对刺苦草和密齿苦草在种群和单株水平上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分株数、扩繁面积、株高、种群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平均单株生物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小值.刺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15株/m2时达到最大,密齿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刺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密齿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45株/m2时达到最大值.在2种沉水植被恢复过程中,刺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15~30株/m2,密齿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30~45株/m2.  相似文献   

2.
光照强度和初始放养密度对大薸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猛  马旭洲  王武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162-165
在网箱内栽培大薸,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55 535、13 328、2 220 lx)和初始放养密度(0.5、1.0、1.5、2.0 kg/m2)对大薸的株高、根长、叶片数、叶面积、分株速率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55 535 lx的光照有利于大薸的生长,在此光照条件下,大薸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分株速率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光照情况;大薸的株高、根长、叶片数、叶面积、分株速率和生物量的大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大薸在密度为2.3 kg/m2左右时,生长速度最快;密度达到5.6 kg/m2左右后,生物量几乎不再继续增加。试验表明,55 535 lx的光照有利于大薸的生长,大薸的适宜栽培密度为2.3 kg/m2,5.6 kg/m2可能是大薸生长的上限密度。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造林密度(625株/hm~2、1 111株/hm~2、1 667株/hm~2、2 500株/hm~2)下樟树7年生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探讨樟树人工林营建适宜造林密度和幼林间伐强度。结果表明:4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生物量及主干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均在1 111株/hm~2密度下最大,分别为24.91 t/hm~2和9.24 t/hm~2。四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各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占比在35.43%~45.8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的林分乔木层碳密度最大。不同密度樟树幼林0~100 cm层土壤碳密度在65.28~93.94 t/hm~2,林分总碳密度在70.05~101.61 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碳密度呈下降趋势,密度为625株/hm~2的林分和1 111株/hm~2的林分碳密度差异较小,但远高于密度为1 667株/hm~2的林分和2 500株/hm~2的林分。综合从生物量积累和碳汇功能来考虑,樟树人工林培育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也可在适当密植的林分基础上7年林龄前间伐为1 111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信息维数探讨了浙江省舟山市桃花岛砂砧薹草Carex kobomugi与假牛鞭草Parapholis incurva种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砂砧薹草和假牛鞭草种群分布格局存在分形特征;假牛鞭草种群分布格局计盒维数为1.454 2~1.745 6;砂砧薹草样地种群空间格局的计盒维数为1.318 1~1.614 1;两者均值均大于1.500 0,具有较强的占据空间的能力,而且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占据空间的能力。砂砧薹草样地种群空间格局的信息维数为1.027 0~1.263 4,假牛鞭草种群分布格局信息维数为1.022 7~1.381 2,假牛鞭草种群信息维数均值大于砂砧薹草,表明假牛鞭草种群空间格局更复杂,群聚指数更高。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分形理论在草本植物种群空间结构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5.
北京八达岭不同密度油松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林分密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3种不同密度(低密度500~800株/hm2,中密度1 000~1 200株/hm2,高密度1 400~1 600株/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系统分析了各林分分形维数、不同粒级团聚体保存率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林分密度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3种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干筛)介于2.62~2.76,低密度林地分形维数最小,高密度林地分形维数最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湿筛)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变化范围是2.64-2.79;低密度林分0~10cm土层分形维数最小,高密度林分20~30 cm土层分形维数最大;各粒级团聚体保存率均大于0.5,其中0.5~0.25 mm粒级团聚体保存率最大,水稳性最强,1~0.5 mm粒级团聚体保存率最小,水稳性最弱;团聚体稳定性指数介于3.62~4.55,林分密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指数逐渐减小。低密度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建议将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在500~800株/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行株距种植对甜高粱生物量和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甜高粱杂交种‘醇甜2号’在相同株距(20 cm)、不同行距(40、60和80 cm)以及相同行距(60 cm)、不同株距(13.3、20.0和26.7 cm),及其配置引起的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生物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及茎秆汁液锤度(糖分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差异显著(α<0.05)。在6.2万、8.3万和12.5万株/hm2的密度下,都表现出较大的株距有利于上述3个指标的积累。其中,6.2万株/hm2密度下单株生物量积累最高,为394 g/株,与其相比,8.3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生物量(376 g/株)未显著降低,且单位面积生物量积累最大,可达3 138 g/m2。茎秆汁液锤度随行距增大呈增加趋势,株距26.7 cm处理锤度显著高于株距13.3和20.0 cm处理。在行距60 cm×株距20 cm(密度8.3万株/hm2)配置下,该品种能够获得最高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而茎秆汁液锤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人工湿地系统不同湿地植物的合理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根茎型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须根型植物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法探究不同种植配比条件下2种湿地植物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石菖蒲∶风车草为1∶3时,石菖蒲的根数、生物量及根表面积达最高,分别为319条/株、54.2g/株及1 702.4cm~2;配比为3∶1时,风车草的生物量和根表面积达最高,分别为47.5g/株、1 110.4cm~2;配比为2∶2时,二者的株高和根长均达最高,分别为石菖蒲51.1cm、23.7cm和风车草45.8cm、25.0cm。石菖蒲的根数、生物量与配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风车草的根长、株高、根表面积、生物量与配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根数与配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3,P0.01)。  相似文献   

8.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比较6种密度林分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差异,探讨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由3 000株/hm2减小至2 125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生物量及元素积累量分别由32种、1 108.49 kg/hm2、39.84kg/hm2下降至24种、1 091.57 kg/hm2和39.34 kg/hm2;林分密度下降至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增加至43种,元素积累量为40.12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生物量、元素积累量达到最大,分别为2 282.41 kg/hm2和102.60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3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63种;林分密度锐减至1 150株/hm2时,林下植被的发育不同程度的下降;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对华北落叶松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由于种群存在自我调节能力,初始密度为3 0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林分只有下降到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才开始加快。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保留密度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相似文献   

9.
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高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为三江平原的代表植物,也是优良的饲用植物,文章应用分形理论的方法,探讨了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高的关系,揭示其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和空间分布规律及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分形特征,具有自相似规律。在6~9月其分形维数D值分别为1169、1674、2065、1843;在整个生长季其D值为1730。说明小叶章种群生物量积累及其空间分布是一个分形生长过程,服从D值规律增长。其成熟植株可看做是生长初期植株经生长放大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稳定性群落下飞机草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区域不同群落的稳定性对飞机草种群入侵、定居、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影响,笔者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研究了不同稳定性群落下飞机草种群的格局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稳定性群落的飞机草种群格局分形特征不同。稳定性强的群落飞机草分布格局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均较小,种群占据空间的能力较弱;稳定性中等的群落飞机草的格局分形特征存在计盒维数较大和较小2种情况,反映了飞机草在剧烈的种间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强弱状况,信息维数较小则说明飞机草种群聚集强度较弱,个体分布均匀;稳定性差的群落飞机草格局计盒维数较大,飞机草种群空间占据能力较强,信息维数存在较大和较小2种情况则隐含飞机草种群聚集强度随着群落的演替发展而变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高密度一膜六行(66 +10) cm、高密度一膜六行(64+12) cm和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新陆中54号与新陆中75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种植模式下,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积累进入快速增长期起始日、结束日及最大生长速率的时期均提前,其生长特征值与总氮积累量理论值均较大。确保棉株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净吸收和净转移量的增加,发挥棉株单株优势,使棉株生长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可有效增加棉株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达到较高皮棉产量(3 307.8和3 150.9 kg/hm2)。不同品种间,新陆中54号对新陆中75号而言单株结铃数高出9.23%,最终皮棉产量高出4.98%。【结论】在新疆南疆不同品种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间,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配置下,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廖丽  袁学军  王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961-9963
[目的]探讨自然低温条件下假俭草叶片中渗透调节物的变化及其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方法]以暖季型草坪草假俭草“翠绿1号”为试材,采用裂裂区设计,按钾肥、磷肥和多效唑3因素3水平组配27个处理组合对盆栽假俭草进行综合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组合对假俭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在自然低温胁迫下,27个处理组合之间的假俭草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均达到了极显著性,在A2B2C2(即钾肥7.5g/L、磷肥8.0g/L、多效唑1.2mg/L)处理下,假俭草的叶片细胞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可延缓植株衰老并延长草坪草的青绿期。[结论]在自然低温下,肥料和生长素的较优搭配能促进渗透调节物质在假俭草草坪草中的大量积累,为延缓假俭草冬季枯黄和提前返青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红壤丘陵自然植被恢复及其对某些土壤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中系统观测结果,作者认为在红壤丘陵区恢复植被覆盖至关重要,只要排除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很快就能恢复。一般只要3—5年就能全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和养分状况,使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在植被恢复初期,主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步演化成草、灌、乔等多层次复合植被。在演化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对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的替代和灌木对白茅草的替代。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兰引三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cv.Lanyin NO.3)、马尼拉(Zoysia matrella)、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4 种暖季型草坪草在墙面绿化中的应用效果,测定其生长期间的盖度变化及其成坪后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钝叶草在墙面绿化中的应用效果最差,而假俭草的应用效果较其他草种好、生长速度适中、植株低矮、外观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5.
竹林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的特殊林分,具有巨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例,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毛竹地上生物量与胸径的分形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存在分形特征,在生物量空间分布和累积上符合自相似特性,分形维数越大,生物量空间增加越快,且按指数函数规律增长,空间增长率为1.047 9;在年龄动态方面,分形维数定量描述了不同度数毛竹生物量在空间上动态平衡关系,1度、2度和3度毛竹地上生物量在空间分布和累积上没有差异,基本上遵循分形维数为1.93的规律,接近按2维数方式的变化。图3表1参19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施氮对青钱柳生长和三萜类积累的影响,为规范青钱柳药用人工林的栽培和提高药用植物单位面积的三萜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青钱柳苗为试材,共设置5个不同的施氮水平,包括:N1(0 g/株)、N2(1 g/株)、N3(3.4 g/株)、N4(6 g/株)和N5(10 g/株)。分别于5—8月的每月中下旬测定其苗高、地径、生物量,总三萜以及主要的3个三萜单体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1)青钱柳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随着施N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最大苗高和地径的净生长量在N4处理中获得,与对照N1相比,分别增加103.90%和57.58%;植株根系、茎杆、叶片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的变化趋势与之相似,其中最大总生物量积累在N4处理中获得,达到7.24 g。(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叶片中N含量出现线性增加(根系和茎杆较稳定),而C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叶片中的C/N从20.42%线性下降到12.19%。(3)叶片是三萜积累的主要部位,叶片中阿江榄仁酸、青钱柳酸B、青钱柳甙Ⅰ及总三萜积累在各处理间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均在相对低N条件下(N2)获得峰值,分别为2.45、0.73、0.44 、22.95 mg/g。另外,所检测的3个三萜单体中,含量最高的为阿江榄仁酸(0.73 mg/g,干质量),其后依次为青钱柳酸B(0.23 mg/g,干质量)和青钱柳甙I(0.12 mg/g,干质量)。(4)施氮显著影响了青钱柳中总三萜和三萜单体的单株产量,其中总三萜、阿江榄仁酸的单株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5.21 ~ 279.45 mg/株、4.64 ~ 17.21 mg/株,均在相对低N条件下(N3)获得最高;总三萜和3个三萜单体的最低产量在N1或N5处理获得。结论施氮量在中等偏高水平时可以促进青钱柳幼苗的生长,而中等偏低的施氮量则能促进三萜类化合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几种草坪草秋季建坪试验说明,匍匐翦股颖新品系(粤选2号、粤选3号、粤选4号)、狗牙根、伪针茅、长花马唐草坪成坪速度较快,草坪致密,假俭草、马尼拉、地毯草难以成坪,草坪稀疏。长花马唐、匍匐翦股颖新品系色泽深,根系活力较高。冬季草坪草膜透性根系>匍匐茎>叶鞘>叶片,马尼拉、伪针茅、假俭草膜透性总体上较高。  相似文献   

18.
百喜草和几种水保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百喜草(Paspalum notatun Flugg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和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植物的根、茎、叶器官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百喜草植物体中的保护、通过气、机械组织和泡状细胞比狗牙根和假俭草的发达。百喜草中内皮层细胞的增厚方式非常特别,仅内切向壁呈现明显的增厚。  相似文献   

19.
加工番茄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模式下的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四因素(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三水平(三个密度水平、三个氮肥水平、三个磷肥水平、三个钾肥水平)的高效栽培技术田间正交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对其产量作用影响的参试因子按其大小顺序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并且组合因子在:种植株数为2 500株/667m2,尿素为20~40 kg/667m2,三料磷肥15~30 kg/667m2,硫酸钾肥10~15 kg/667m2时,加工番茄杂交一代品种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发挥的增产、增效潜力较为理想,在此范围内的具体需肥数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