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因年度间介体蚜量发生程度不同而变化。大豆田有翅蚜大量迁飞活动的年份也是蚜虫大发生的年份。播种感病品种,蚜虫轻发生年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为0.5%;中等偏轻年份为0.2%;中等发生年份为0.1%;而中等偏重发生年份为0.04%;大发生年则为0.01%。因此,可根据不同年份介体蚜虫发生的程度决定所播种子的带毒率水平,控制SMV危害。文中还讨论了获得低带毒率种子的方法,并提出应该将种传率的高低,作为鉴定大豆品种抗感SMV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有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前感染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率4.8~9.9%;开花后感病种子传毒率很低或基本不传毒.感病种子贮存8个月对传毒率无明显影响.褐斑粒与种子传毒与否无明显相关.测定17个大豆品种,种子传毒率2.5~21.4%.加温65~70℃或用Na_3PO_4稀释液处理大豆病毒种子,对某些品种可降低种传率,但大豆出苗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烟草种子带毒一直对烟草生产危害较大.烟草品种K326、云烟85和云烟87在不同时期分别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MV)后收集烟株种子,采用三抗体夹心法(TAS-EKLISA)检测TMV带毒情况,结果表明,接种TMV后病株上采收的种子的平均带毒率超过50%,但不同时期接种和不同品种间烟草种子带毒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大豆种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豆、健株正反交和病、健株自交的方法,以间接ELISA检测其后代种胚的带毒率。试验结果表明:♀(S)×、♀(S)×♂(H)两组合子代的种胚毒率较高,在结荚初期均超过60%;♀(H)×♂(S)子代种胚带毒率较低,仅25%左右;在自交组组合中未检测到病毒。说明胚珠在发育早期受到病毒的侵染可能是种子带毒的主要因素,而带毒的花粉使种胚受到的病毒侵染的作用较小。对大豆花前期病、健株子房组织进行免疫胶体金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毒率的检测主要应用生物学(如苗期症状观察、局部枯斑反应等)和免疫学(如E L I S A.免疫电镜,放射免疫等)两类方法。这两类方法在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生物学方法测得的是种子传毒率,而免疫学方法测得的是种子带毒率、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以上方法均需逐粒检查种子  相似文献   

6.
大豆不同密度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研究了大豆3种不同密度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亚有限结实习性大豆品种成熟期最适株高90-95cm,结荚初期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4.5,稳定时间40~45d,净同化率两次高峰期应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分别为12~14g/m2.d和7~7.5g/m2·d,适宜密度为20万株/hm2。从中掌握大豆各个时期的丰产长相。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染率与品种间的抗性和SMV不同株系呈正相关,而与种子的褐斑粒率和种株的病情指数相关性极不显著。1号株系的种传病苗率高于2号和8号株系。高抗SMV种传的品种,能抗8个株系的传染。可以通过选育和筛选种传病苗率低的品种推广,减少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甜瓜种子携带黄瓜花叶病毒(Cucumher mosaic virus,CMV)状况,以5个品种甜瓜种子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甜瓜种子、胚芽中CMV带毒率和带毒量。结果表明,供试种子、种胚带毒率分别为80%~96.6%和5.0%~25.0%,带毒量分别为6.62×10~4~5.47×10~7拷贝/粒和3.78×10~4~1.00×10~6拷贝/粒;种苗传毒率为0~6.6%,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子的带毒率高而传毒率低,表明CMV主要存在于甜瓜种子的种皮上。试验比较了5种处理方法对带CMV甜瓜种子的脱毒效果。干热(65℃)、湿热(100℃沸水)、温汤(55℃)、干热+湿热(65℃干热+100℃沸水)、干热+10%Na_3PO_4(65℃干热+10%Na_3PO_4)处理甜瓜种子,均能降低种子带毒量。干热、湿热、干热+湿热和干热+10%Na_3PO_4处理后种子脱毒率可达96%以上,显著优于温汤处理(P0.05),并能促进种子发芽。干热+10%Na_3PO_4处理甜瓜种子后的种苗中未检出病毒,对CMV的脱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甲醛诱变大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浓度的甲醛HCHO溶液和1个对照组,对大豆品种特早50号种子进行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统计不同处理的发芽率和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并进行方差分析和F检验,结果表明,大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能作为甲醛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我省各地征集150个大豆品种,通过种子带毒情况的测定,从中选择种子带毒率最高表现花叶和皱缩症状的“陈寨大豆”,进行了种子带毒毒源的分离。该分离物,能侵染大豆、菜豆、决明。陈寨大豆种子带毒率为27.59%。桃蚜、蚕豆蚜和棉蚜均可传毒,麦长管蚜不传毒。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3—70℃;稀释限点为10~(-4)—10~(-5);体外保毒期为3—4天,可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初步认为我们所鉴定的毒源分离物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相似文献   

11.
用开花期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和结荚习性不同的2个品种进行的研究表明:品种开花期越早,大豆花叶病毒的种传株率和种传苗率越低,开花期越晚,种传株率和种传苗率越高;有限结荚品种种传期较短,无限结荚品种种传期较长。  相似文献   

12.
卡那霉素(Kanamycin)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个大豆品种,设置4种卡那霉素浓度,研究了卡那霉素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对大豆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没有影响,也未引起幼苗黄化,但能明显抑制幼苗的生长,引起幼苗和主根变短、侧根数减少。在300μg/mL浓度下,大豆幼苗主根长度为13cm,且没有侧根长出,是一种容易鉴别的指示性状  相似文献   

13.
卡那霉素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个大豆品种,设置4种卡那霉素浓度,研究了卡那霉素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对大豆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没有影响,也未引起幼苗黄化,但能明显抑制幼苗的生长,引起幼苗和主根变短、侧根数减少。在300μg/mL浓度下,大豆幼苗主根长度为1.3cm,且没有侧根长出,是一种容易鉴别的指示性状。  相似文献   

14.
2004-12~2005-01,从陕西省线辣椒主产区随机采集3个线辣椒品种的28份种子样品,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和RT-PCR法检测发现,28份种子样品中,与烟草花叶病毒(TM 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者占14.29%,呈弱阳性或可疑反应者占42.86%;与黄瓜花叶病毒(CM 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者占7.14%,呈弱阳性或可疑反应者占46.43%;仅有1份种子(占3.57%)与马铃薯Y病毒(PVY)抗血清出现弱阳性或可疑反应,其余均为阴性反应。线辣椒苗期生长观察试验表明,只有对TM V表现强阳性反应的3份种子样品,在出苗后40 d出现轻型花叶症状,其他对TM V,CM V和PVY表现弱阳性和阴性反应的样品均未出现可见症状,直至出苗后70 d依然如此,说明种子带毒量较低时不足以引起幼苗发病。RT-PCR检测结果表明,随机抽取的5份样品播种后,均未从其幼苗的叶片中扩增出蚕豆萎蔫病毒(BBW V)的CP基因,说明这5份种子样品的幼苗中均不存在BBW V。研究结果还表明,采自宝鸡地区的种子样品TM V带毒率和带毒量较高;采自咸阳和渭南地区的种子样品CM V带毒率较高,但带毒量较低;采自宝鸡地区凤翔县的3份样品3种病毒均未检出;不同品种种子带毒率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大豆种子在排种器中的充填特性,以东农52、黑河44和青仁黑豆为研究对象,测量种子的长、宽、厚,并计算其均径、球度、变异系数等参数,分析了不同种子之间参数的差异以及种子长、宽、厚的比例分布。以窝眼轮式排种器为试验模型,运用EDEM对不同品种大豆种子的充填特性进行模拟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品种间的差异对单粒率、多粒率影响显著,对空粒率影响不显著;随着球度的减小及变异系数的增加,单粒率平均值从96.33%减小到82%,多粒率平均值从2%上升到16.33%。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叶病对籽粒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大豆花叶病是南方和黄淮海大豆产区最常见的一种严重病害,近年来在北方春大豆区亦有发展.大豆花叶病能使籽粒减产25%左右,大流行年甚至大面积绝产.Hartwing等在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结果,小区产量四年平均降低12%,减产率因接种时期不同而稍有差别.种子褐斑率为5~90%,在第七节期(V_7),由单叶节向上数第七节叶完全平展的时期接种的,褐斑率最高.种子发芽率由对照的95%下降为88%,与接种时期关系不大.种子带毒率由对照的0.3%增加到1.2~14.6%,在第七节期接种的带毒率最高.籽粒蛋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子携带矮花叶病毒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几年来对240个玉米品种(系),62841株的调查,从中发现54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平均带毒苗率为0.56%,最高的6174×墨黄二为27.03%。后经过对25个品种(系)进行田间种子带毒苗率的测定,有16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带毒苗率为1.23%~6.90%。经过种子存放时间、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种子带毒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存放31个月后,所携带的矮花叶病毒仍具有侵染活性,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也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带毒测定结果证明,地膜覆盖种植可大幅度降低种子带毒苗率。因此,地膜覆盖种植对降低初侵染源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注量的热中子照射大豆风干种子的试验结果表明:热中子不仅对大豆的M_1的幼苗生长、成株率和孕性产生明显的损伤效应,而且能够诱发其M_2的叶绿素缺失突变和孕性、熟期等农艺性状的突变。不同品种大豆对热中子的辐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首次以4-硝基喹啉-1-氧化物作为诱变剂处理小麦种子,研究了其对小麦的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4-硝基喹啉-1-氧化物不仅对小麦M1发芽率、出苗率、苗高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能诱发M1根尖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4-硝基喹啉-1-氧化物有较强的诱变作用,可作为高等植物的化学诱变剂。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首次以4-硝基喹啉-1-氧化物作为诱变剂处理小麦种子,研究了其对小麦的损伤效应。试验结果表明,4-硝基喹啉-1-氧化物不仅对小麦M1发芽率、出苗率、苗高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能诱发M1根尖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4-硝基喹啉-1-氧化物有较强的诱变作用,可作为高等植物的化学诱变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