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制茶工业发展到现阶段,成茶品质的提高,无不与原料品质指标(包括茶叶机械组成、多酚类和水浸出物含量)密切联系在一起。为测定制茶原料(茶鲜叶)的品质指标,特别是测定多酚类含量,确定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新茶是指鲜茶叶制成千条后,贮放尚不足1个月的茶。由于存放时期短,茶中未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醛类、醇类也较多,这些物质对人类胃肠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胃肠病变,如慢性胃炎的患者饮了这种茶,就易出现胃痛、腹胀等症状。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活性较强的鲶酸、咖啡因、生物碱等物质。频饮新茶,易强烈具奋神经系统,对神经衰弱,心血管病人不利,同时也易使人出现“茶醉”。由此可见,新条上市不宜急饮、多饮,应贮放一段时间,待茶中部分多酚类、醛类、醇类物质自动氧化、挥发和活性物质解除后再饮。为什么新茶不宜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云南双江、镇康和景谷三个主产茶区的晒青茶样及其在渥堆过程中不同翻次茶样进行荼多酚含量的测定,探明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因并初步阐明晒青茶渥堆过程中荼多酚的变化与昔洱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产地的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40%-60%,含量的减少与渥堆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及微生物作用关系密切,但多酚含量的减少对普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自动氧化反应在制茶质变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不靠酶或热的催化,称自动氧化,制任何茶类都与此有关。在制红茶的“发酵”过程中,不论酶的特性如何,总有个别类型的多酚类化合物会利用空气中的氧引起自动氧化作用,特别是在水溶液中,从初泡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不同产地晒青茶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双江、镇康和景谷三个主产茶区的晒青茶样及其在渥堆过程中不同翻次茶样进行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其目的是要探明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因并初步阐明晒青茶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三个产地的晒青茶在渥堆过程中茶多酚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40%~60%,含量的减少与渥堆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及微生物作用关系密切,但多酚含量的减少对普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茶叶》1986,(4)
长期来,多酚类的测定常用乐文泰尔(AOAC)法,但这种方法必须用明胶处理以消除其它还原性物质的影响,否则,测得的数值偏高。乐文泰尔法的另一缺点是,一次能处理的样品很少。而纸层析法费时多,不能测出所有的多酚类,且需要精密仪器。为了在工作中能快速测定茶叶多酚类含  相似文献   

7.
用~(14)C 示踪等方法,研究了茶树在红壤中碳代谢特性,结果表明,红壤茶株中碳素同化产物主要分布于幼嫩新梢,其中转化成贮藏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同化的碳素大量被调用,以形成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和有机酸等次级产物,同时,参入结构糖粗纤维的比例也较大。与放射性强度所反映的动态情况相反,红壤茶苗中各级代谢产物的静态含量,包括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等,都比对照低。说明红壤茶苗总的代谢能力较弱。红壤茶株叶片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偏低,碳素同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将红壤中的 N、P、  相似文献   

8.
色是区别茶类不同和品质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制茶以色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品质优次,也从干茶和叶底的色泽以及茶汤汤色可以看出来。色的变化对制茶品质的不同影响很大,而色的变化规律也是制茶技术所必须掌握的。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无色变有色;其次叶绿素破坏。这两种成分的变化与制茶的色香味有很大关系。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以及叶绿素破坏程度不同,而生成各种茶类和各种品质的不同。色的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
一、摇青的作用与目的乌龙茶做青中的摇青,是以促进茶梢与茶梢之间,茶梢与摇青设备之间产生摩擦,以破损叶片细胞,促进多酚类氧化为目的。同时茶梢经过摇青运动,促进梗叶之间水份的流动。由于叶细胞的破坏,一方凡多酚氧化酶伴随着水份溢出叶表面,直接与空气  相似文献   

10.
1.包种茶制造过程中儿茶素类变化与水色形成的关系 本研究利用青心大冇手采茶青,探讨包种茶制造过程中儿茶素类含量变化与茶汤水色形成的关系,获得下列结果: (1)茶叶中儿茶素类及多酚类含量,夏茶较春、秋茶为高;在包种茶制造过程中其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茶汤色差值(△b,△E)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感官性质及其对茶叶涩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中含有的大量茶多酚对茶叶涩味有重要作用。涩味是茶叶滋味中极重要的感官性质,对茶叶总体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茶叶中茶多酚的感官性质、茶汤涩味分析及茶多酚对茶叶涩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微胶囊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  李保国 《茶叶科学》2006,26(4):275-279
采用喷雾干燥法,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骨架材料,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以微球的包封率作为实验指标,用L9 (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茶多酚微球的工艺,得到以下结果:加入少量乳化剂可较大程度提高产品的包封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乳化剂效果比聚乙烯醇(PVA)好,最佳添加量是芯壁材总重的4%;制备茶多酚缓释微球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00℃,进料速度6.25βml/min,芯壁材比为2:1,总固形物含量为3%。采用HPMCP作为壁材,以喷雾干燥法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是可行的,茶多酚微球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酮类与儿茶素类物质对茶叶感官品质和生物活性起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种茶叶中总黄酮(包括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定方法很有必要.采用70%甲醇提取茶样,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溶液显色,在510 nm下测定吸光度,建立测定茶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应用该法测定了绿茶、白茶、乌龙茶和红茶4个茶类15个茶样中总黄酮含量,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并比较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芦丁质量浓度在0.2~1.0 m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2465X+0.0074(R2=0.9997).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吸光度RSD为1.17%、2.92%和6.0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35%(RSD=4.15%).15个茶样中总黄酮含量范围为5%~10%,总黄酮含量规律为: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福林酚比色法测得茶多酚含量范围为7%~1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达0.874.由此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重复性与稳定性好,可用于茶叶总黄酮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以一次漂洗的海水鱼鱼糜为原材料,茶多酚为添加剂,研究不同的茶多酚浓度对鱼糜的凝胶强度、白度、失水率和TBA值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15-0.20 %的茶多酚,可以获得贮藏时间较长、凝胶强度高且减少污水污染和浪费海水鱼鱼糜。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green tea, black tea and decaffeinated black tea consumption on urinary and fecal excretions and whole blood and bloo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polyphenols. The 56 day study was divided into four randomly arranged experimental periods of 14 days each during which the 10 healthy adult subjects consumed a laboratory controlled, constant, measured diet based on ordinary foods. During separate periods, subjects received no tea, green tea, regular black tea or decaffeinated black tea beverages at the three daily meals. Subjects mad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urine and stools throughout the study and fasting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and at the end of each experimental period. Polyphenols contained in urine, feces, whole blood, blood serums, food and tea were analyzed by the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 of Wah Lau et al. (1989). Green tea consumption resulted in highest intakes in greatest fecal and urinary excretions, highest retentions, and high whole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polyphenols followed by effects of regular black tea, decaffeinated black tea and no tea treatm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yphenols from tea are at least partly absorbable. Henc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dietary polyphenol may occur internal to the body proper and not only as effects within the intestines.  相似文献   

16.
开发茶叶多酚类生物化学改良途径的遗传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叶的特征性成分是茶多酚、类黄酮衍生物和咖啡因,茶多酚的基本组成是类黄酮衍生化合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儿茶素与其它类黄酮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享有共性,因而具有相似的合成机制。多种植物的广泛研究表明,该生物合成途径受到决定主要产物的一系列结构和调控基因的严格控制。欲在茶树遗传改良产生最大价值,必须了解茶多酚合成途径的生物化学、分子和遗传控制。本文综述了儿茶素合成过程中类黄酮化合物合成途径和关键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列举了该途径的知识潜力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茶多酚在洗漱用品、护肤品、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章介绍了茶多酚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相关功效,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富含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对肺癌等恶性肿瘤有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茶叶及其提取物对吸烟和被动吸烟诱发的肺癌及相关肿瘤预防治疗作用研究,对比分析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机理,提出通过将不同茶类的茶多酚提取物用于吸烟与被动吸烟诱发的肺部损伤及肺癌治疗对比,与防癌、抗癌开发热点的茶多酚单体——EGCG比较,获取防癌、抗癌活性相对较强的茶多酚混合体,并为广大烟民饮用合适的茶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陈年茯砖茶多酚类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从陈放1年及7年的茯砖茶中提取、纯化茶多酚,将等量茶多酚的提取物分别加入含有65岁老年人的肠道菌群混合培养基中进行体外静态厌氧培养,在0βh、4βh、8βh、12βh及24βh时对7年陈茶多酚组(O组)、1年陈茶多酚组(N组)及空白组(B组)进行茶多酚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测定,并进行肠道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在与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体外互作下,SCFAs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水平也有所提升。在4βh及12βh时,能明显降低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及γ-变形菌纲_B38(γ-Proteobacteria_B38)的相对丰度,同时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比1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更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在老年人的营养保健方面更具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多酚为材料,研究了茶多酚浓度、溶液pH、溶剂、金属离子(Ca2+、Al3+)和热处理对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各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当溶液pH=7.4±0.2、茶多酚浓度为3βmg/ml或溶剂采用50%乙醇水溶液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金属离子(Ca2+、Al3+)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主要通过影响游离茶多酚浓度而降低其荧光强度;加热处理能显著增大荧光强度。当茶多酚浓度过高(>3βmg/ml)或pH>8时,能导致最大发射峰位置显著红移,其它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此外,溶剂极性显著地影响激发峰的形状和荧光强度,但对最大发射峰位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