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恩施州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 ,对民族地区社会结构、传统乡村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着多重影响。运用 2 0 0 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在对恩施州流动人口的空间流向地分布及行职业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影响恩施州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了专项研究 ,获得了对以农村为主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规模、特征的认识。最后 ,对恩施州当前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本研究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流动正逐渐由单身外出的个人流动向举家迁移的家庭流动转变。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  相似文献   

3.
采取多项logit回归和有序logit回归分析方法,从对比研究的角度探讨河北省流入人口与流出人口的职业选择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北省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次级劳动力市场,"非农化"现象突出,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婚姻状况、流动范围和流入时间对河北省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年龄与职业选择多样性、月收入提高基本呈倒U形关系;农业户口和未婚人口职业选择多样性和获取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动范围越远,河北省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范畴和提高收入水平的可能性越大;随着流出时间的延长,河北省流出人口月收入水平提高的可能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马骏  黄泽文  安宓  郑庭义  向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89-1091,1119
介绍了珠三角地区农业人口流动的现状,及由此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城市化背景下,农业人口流动不仅推动了流入地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加快了人口流动速度;同时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如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与乡村稳定治理、土地再次流转的利益分配、农业补贴归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区域内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重庆市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现状,选取了重庆市近9年的相关经济社会指标数据,对重庆市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比较高,市外外来人口、市内人口流动和流出市外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73、0.85和0.67,但人口流动结构不合理如市内流动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低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知识回归和创新外来人口管理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近年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并且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镇江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口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采取描述统计的方法,对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特征进行分析,探寻外来流动人口的一般规律和流入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控、管理流动人口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分析我国不同类型乡城迁移老年人现状,为保障流动老年人口的各项权益及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不同类型老年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老年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按照异地养老型、其他型、家属随迁型和务工经商型依次降低;(2)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存在明显空间集聚性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部地区,低值区集中于东部地区;(3)户籍类型、流入时长、住房性质、融入意愿和家庭困难是决定全类型老年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主要因素。此外,影响不同类型老年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人口流动的现状分析 1、农业人口流动为我国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人口流动已达1.5亿,其中主要是跨省的流动,庞大的农业流动人口大军构成的农民工,成为各个城市各类重体力、艰苦行业的劳动主体.比如建筑业,市政道路、地下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王青  焦青霞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33-5037
利用劳动力流动效应模型测度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测度了不同类型农村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14.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先增大而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区域外流入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流动人口,区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区域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当,区域外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进城务工的农民是现代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农村进城的人口流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也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问题.在城市,农村进城流动人口已成为当前犯罪主体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农村进城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和因素,提出了预防、减少农村进城流动人口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上海市18a的粮食产量和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并不能导致区域粮食产量增加,农村流动人口与区域粮食产量二者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为了维护区域粮食安全,从流出地与流人地两个角度,针对农村流动人口流动前、后两种情况,分别提出了引导农村流动人口和实现区域粮食增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许列峰  陈婕  邵之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97-2600,2612
城市河流的污染严重影响市容和居住环境,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结合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重点评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人工浮岛、人工湿地等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河道治理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年龄结构种群模型的研究进展与研究这类问题的多种数值方法,并就年龄结构种群模型未来的研究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3-2014年安徽省的粮食总产量、流动人口比例、城镇化率等时间序列数据,采取构建VAR模型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看,流动人口比例对粮食产量产生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流出的增加有利于减缓人地矛盾,提升土地的边际效益;但城镇化率对粮食产量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在短期内对粮食产量具有推进作用。基于此,提出保护耕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国内外生态足迹的理论假设、计算方法、贸易赤字、生态超载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可持续发展静态和动态评估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讨论了生态足迹的理论假设、计算方法等;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的进展,其研究应用范围从省级行政区进一步扩展到乡镇级行政区和能源、旅游、种养殖业、交通、贸易、大学等产业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也大量增加;对生态足迹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流动人口、地区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假设、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可持续状况横向比较、各类土地互斥假设、生态足迹分析理论在用于城市型国家或城市等人口高密集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可持续性测度时的限制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国内围绕生态足迹研究应尽快开展的工作:积极开展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改进与完善研究、开展上年结转和本年结余资源对生态足迹计算的影响研究、开展国家公顷和省公顷等地方公顷研究,以及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渔业、圈养牧业均衡因子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评述了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及其易变性原因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烟草漂浮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综述了烟草漂浮育苗关键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植物种群的结构、生理整合作用、生长格局及形态可塑性、种群空间扩张等方面,对丛生型克隆植物的生态学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并对现有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同时提出今后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石油开发,炼制及销售的储运过程中,汽油挥发对环境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减少汽油挥发损耗一直是油品储运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对国内外降低汽油挥发损耗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在分析浮顶罐技术利弊和氟表面活性剂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不溶单分子膜技术抑制汽油挥发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成为流入地社会成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仍然面临制度性、文化因素、社会排斥以及社区功能缺失等方面的障碍。笔者认为通过制度变革、参与式管理理念、社会工作方法的技术性支持以及多元协同共治模式等管理创新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社区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