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0-2011年在广州番禺进行5.5%二嗪磷·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蛴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5%二嗪磷·杀虫双颗粒剂对甘蔗蛴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每667 m2制利用量1 272 g(有效成分1 049.4 g)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可达到80%,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杀虫双颗粒剂和10%二嗪磷颗粒剂,能够有效地控制甘蔗蛴螬的危害,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10%二嗪磷颗粒剂对春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最佳剂量,于春花生始花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二嗪磷颗粒剂对花生蛴螬的最佳用量为750~1000g/667m2,平均防效达81.63%~91.41%.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甘蔗螟虫防治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研究了6种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药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对甘蔗产量和锤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植蔗一次性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2%吡虫啉颗粒剂75 kg/hm~2、3.6%杀虫双颗粒剂75 kg/hm~2和60%呋虫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50 g/hm~2对苗期螟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和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药后第45天和第60天的防效均超过70%;宿根蔗也以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和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对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较好;新植蔗中6种药剂处理甘蔗锤度、有效茎和蔗茎产量与不施任何农药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宿根蔗6种药剂处理甘蔗锤度和有效茎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产量差异显著,以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蔗茎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7.5%。综合来看,生产上一次性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对宿根蔗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效果,在广西南宁和来宾2个蔗区采用撒施法,开展该杀虫剂不同剂量防治宿根蔗甘蔗粉蚧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5 000和6 000 g/亩处理在2个试验点的为害株率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辛硫磷颗粒剂5 000 g/亩),为害株率防效大于84%;颖壮5 000和6 000 g/亩处理的虫口密度防效大于87%,且南宁试验点的虫口密度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结果表明,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颖壮)对宿根蔗甘蔗粉蚧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生产上建议撒施2次,每次推荐用药量为5 000~6 000 g/亩。  相似文献   

5.
8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沟施方法研究了8种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3%氟虫腈颗粒剂0.1kga.i./hm^2,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2.25kga.i./hm^2,3%呋喃丹颗粒剂1.8kga.i./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均超过80%,10%二嗪磷颗粒剂3.0kga.i./hm^2,3%氯唑磷颗粒剂2.7kga.i./hm^2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均低于65%。  相似文献   

6.
10%二嗪磷颗粒剂防治夏花生蛴螬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二嗪磷颗粒剂防治花生蛴螬的药效试验表明,夏花生播种时沟施,用药量7.5 kg/hm2,防效达到80%以上,虫量及花生荚果损失率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保果效果达到97%以上,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5%硫线磷颗粒剂对甘薯茎线虫病和蛴螬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5%硫线磷颗粒剂对甘薯茎线虫病和蛴螬的防治效果,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大田测试了5%硫线磷颗粒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同时在蛴螬重发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甘薯栽秧时沟施5%硫线磷颗粒剂,对甘薯茎线虫病和蛴螬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5%硫线磷颗粒剂用药量60 kg/hm2和45 kg/hm2处理,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80%和91.25%,与对照药剂神农丹60 kg/hm2和灭线磷22.5 kg/hm2的防治效果相当,差异不显著;对甘薯蛴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4%和78.75%,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在茎线虫病防治田中,同时对地下害虫的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5%硫线磷颗粒剂30~60 kg/hm2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90%以上。用5%硫线磷颗粒剂45~60 kg/hm2可以同时有效防治甘薯茎线虫和蛴螬。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开展送嫁药防治水稻稻水象甲试验,评价不同药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10 d,20%呋虫胺悬浮剂450、90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9.07%、43.69%,4%二嗪磷颗粒剂22.5、45.0 k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57%、72.3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45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26%、94.27%;药后20 d,20%呋虫胺悬浮剂450、90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5.37%、54.34%,4%二嗪磷颗粒剂22.5、45.0 k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92%、81.03%,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45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1.68%、63.51%。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用作稻水象甲的秧田送嫁药效果明显,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型二嗪磷制剂及原药对鸟类的毒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一次性经口染毒法测定了95%二嗪磷原药、50%二嗪磷乳油、10%二嗪磷颗粒剂对鹌鹑、鹧鸪的急性经口毒性,同时运用饲喂法测定了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和鹧鸪的急性饲喂毒性.一次性经口染毒法结果表明,二嗪磷原药及两种制剂对鹌鹑的LD,50在4.61~13.9mg·kg-1体重之间,制剂与原药之间存在较大毒性差异,对鹧鸪的LD,50在22.39~31.67mg·kg-1体重之间,制剂及原药之间差异不显著.饲喂法结果表明,50%二嗪磷乳油对不同鸟类的饲喂毒性差异显著,对鹌鹑的饲喂毒性为高毒,LC,50为120 mg·kg-1饲料,对鹧鸪的饲喂毒性为低毒,LC,50为1 210mg·-1饲料.50%二嗪磷乳油用作拌种剂使用时,10%二嗪磷颗粒剂在田间撒施时容易对鸟类造成危害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嗪磷,为中等毒性、广谱性杀虫杀螨剂。有触杀和熏蒸作用,但无内吸性。40%二嗪磷乳油常用于防治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螟蛉、玉米螟、负泥虫、菜青虫,以及卫生害虫、家畜寄生害虫等。而南通江山农药厂生产的10%二嗪磷颗粒剂可用来防治烟草、甘蔗地的蛴螬、地老虎、蟋蟀等,芒果根粉蚧、苹果根瘤蚜等,以及其他作物的黄蚂蚁等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1.
10%二嗪磷颗粒剂防治小地老虎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验证10%二嗪磷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效果,确定最佳剂量,进行了糯玉米地块防治小地老虎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二嗪磷颗粒剂对小地老虎的最佳用量为400~500 g/667 m2,药后7 d的防效达到89%左右,21 d时防效达到100%,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是目前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提高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试验选取己唑醇与噻呋酰胺复配剂为防治药剂,通过设计不同的施药时期和剂量,研究了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及其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末期和破口期,分别喷施50%己唑醇水分散粒剂6 g/667m2+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 mL/667m2,防效可达81.37%,产量比施用苯甲·丙环唑的增产6.09%,比不施药剂增产30.52%。  相似文献   

13.
70%彪虎水分散粒剂3~4g/667m2,用药量对水30L/667m2,在秋季小麦播种后旱雀麦杂草3~4叶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对小麦安全,杂草防除效果达90.00%以上,与对照比增产效果达70.0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吡蚜·异丙威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与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室内毒力测定,吡蚜酮、异丙威以1∶2配比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高毒力,共毒系数最大达到166.55,LC50为11.01 mg/L,增效显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30%吡蚜.异丙威WP 20、30、40 g/667 m2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1~14 d)为86.82%~99.78%;其速效性明显超过25%吡蚜酮WP 20 g/667 m2,持效性显著超过20%异丙威EC150 mL/667 m2。吡蚜酮、异丙威混配不但弥补其单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期短的不足,而且能避免和减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安全,适宜用量为20~30 g/667 m2。  相似文献   

15.
对浙西北桐庐地区17年(1987—2006年)灯下金龟子成虫的监测结果表明,桐庐地区金龟子种类主要为铜绿金龟子、大黑金龟子、黑绒金龟子等,其中以铜绿金龟子为优势种,其次为大黑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在本地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底,早的年份在5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迟的年份在6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不同年份间金龟子种群数量变动大,其发生高峰期间隔周期约为10年;在同一年份内旬发生量消长多呈单峰型,发生频率占76.5%,双峰型约占23.5%。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毒.唑磷3 kg/667 m2,3%毒死蜱3 kg/667 m2,3%辛硫磷2 kg/667 m2拌细土15 kg均匀撒施,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95.9%,86.3%,95.9%,药后25 d的防效分别为88.9%,92.2%,85.5%,保苗效果达86%以上。苦参碱的防效和保苗效果相对较差,分别为72.6%~77.8%和80.0%。  相似文献   

16.
要对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进行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药量为45 ml/667m2、50 mL/667m2、75 mL/667m2时,第三次药后7 d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3.9%、67.2%、71.5%,小区千粒重分别为25.3g、26.2g、26.4g;产量分别为473Kg/667m2、512Kg/667m2、543 Kg/667m2,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效果分别为7.2%、12.6%、20.2%。因此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控制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采用小区试验与大区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50%乙草胺乳油100mL+200g/L百草枯水剂150mL/667m2、50%乙草胺乳油100mL+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150mL/667m2、200g/L百草枯水剂150mL/667m2、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150mL/667m2等不同药剂的杂草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小区试验,药后60d,以上不同药剂处理对棒头草、碎米荠菜、毛茛、稻搓草等杂草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大区试验示范,在免耕油菜移栽3d前,用20%百草枯水剂150mL/667m2+50%乙草胺乳油100mL/667m2对免耕移栽油菜田杂草进行处理,以及在油菜生长阶段,根据田间杂草的草相组成,选择喷施50%草除灵悬浮剂或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防除,防效均在80%以上。采用以上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免耕油菜田杂草对油菜的危害,油菜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8.
对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几种主要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80.00%烯啶虫胺.吡蚜酮WG施用20g/667m2防治对褐飞虱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好;10.00%烯啶虫胺AS施用160g/667m2防治褐飞虱的效果,均优于25.00%吡蚜酮WP32g/667m2、10g/L醚菊酯SC120g/667m2;80.00%敌敌畏EC160g/667m2+25.00%噻嗪酮WP120g/667m2防治褐飞虱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进行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防治甘蓝蜗牛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对甘蓝蜗牛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甘蓝蜗牛发生初期每667 m2施用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600 g 1次,药后5 d的防效为94.96%和91.28%,高于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450 g及对照药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药后10 d的防效仍可高达95.04%。生产上建议在甘蓝蜗牛发生初期,每667 m2使用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崇左市赤红土耕地蔗区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软件输出施肥建议卡,结果表明:应试作物甘蔗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比常规施肥节约化肥投资109.1元/667m^2,增产12.73%,增收322.85元/667m^2,节支增收431.95元/667m^2;比单施穗宁牌复合肥节约化肥投资19、1元/667m^2,增产15、28%,增收269.9元/667m^2,节支增收289元;比单施用桂珠牌复混肥节约化肥投资69.1元/667m^2,增产9.94%,增收240.1元/667m^2,节支增收309.2元/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