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茶毛虫病毒是从田间病死的茶毛虫虫尸中分离获得的一种核型多角体属的杆状病毒,而杆状病毒是无脊椎动物专一性病毒,只能在活体内生存和繁殖。病毒的颗粒十分小,需要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杆状病毒由核型多角体和颗粒体两个属组成,其专一性非常强,作用于昆虫的杆状病毒只对昆虫有效,一种病毒一般只能感染一种昆虫,对其他昆虫是安全的。茶毛虫病毒也是一样,它只感染茶毛虫,并只能在茶毛虫幼虫的活体内才能生存繁殖。茶毛虫幼虫取食带有病毒的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简称FK—1—EpNPV,于1976年以来,先后在所内及闽东、闽南等十多处山区茶园试验、示范,杀除茶毛虫二至五龄幼虫效果达80—90%以上,为了探明在应用过程中,对茶园常见天敌的安全性,进行本项观察试验,现报告试验情况与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所1975年采集、分离获得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简称FK—1—EpNPV,经多年来用于杀除茶毛虫有良好效果;为求使本病毒作为杀虫剂的产品质量逐步标准化并更便于茶园使用等,1979年我们曾进行剂型的探讨。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支持下,我们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将5月问在平和县高峰茶场再  相似文献   

4.
茶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杨  殷坤山  肖强 《茶叶》2006,32(2):70-74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是茶毛虫高效专一性病原物,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茶毛虫病毒将在茶园害虫综合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茶毛虫病毒形态学、生物学和应用技术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茶毛虫是茶叶生产上的首要害虫,给茶叶生产带来莫大的损失。在农业发展纲要40条中提出:“要在5—7年内消减农作物最严重的虫害……。”为彻底经济、收效大地消减茶毛虫,有利于茶树生长,必须进一步的研究和商榷。特别在各茶区现行的各种不同防治法,很有必要加以总结和提高。福建安溪县泽州茶业社有茶园851亩多,其中采扎面积有701亩。这几年来,采用了几种不同的防治方法,在茶毛虫严重发生的1957年,该社仍未见怎样发生,现把技术经验介绍一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桃源河乡茶场,在1975年冬,用茶籽分三行直播(缓坡地段也有四行播)开辟的9.84亩密植速成茶园,1985年生产了炒青茶4590.4斤,产值6780元,亩产达466.5斤,比1984年增产10%,增值10.17%,比1983年增产11.87%,增值13.92%。该园自1981年进入高产期后,连续五年增产增收,其中高产地块1.2亩,1985年总产812斤,亩产达676.6斤,创造了皖西茶区最高纪录,显示了密植速成茶园的早采、高产、经济效益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病毒治虫是综合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九七五年在我所一号山楼下茶园采集,获得当地的茶毛虫病毒——楼下毒株。次年初步测定及茶园试验:利用茶毛虫感染这种病毒致死的虫尸杀除茶毛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为此,近两年对这种病毒的利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茶毛虫是我省高山茶区的主要虫害之一.今年四月间周宁县泗桥、纯池、狮城、七步等乡、镇的许多茶园,又都发生了茶毛虫.省茶科所及时派了科研人员,协助泗桥茶叶站在赤岩村搞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示范推广片.他们先后组织群众采集茶毛虫三至四龄幼虫三十多万头,每次以一平方米3000至4000头虫的密度把虫集中到0.10亩茶树上就地复制病毒.至五月中旬,回收毒尸五万多头;同时还在该村茶场的217亩采摘茶园喷播了病毒,有效地防止了茶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本所于1975年在茶园中分离出致死茶毛虫幼虫的病毒,经鉴定为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是我国较早获得此种病毒的单位。室内外感染试验证明,此病毒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1984年又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同研究了该病毒的生物学性质及其理化特性。确定该病毒为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A组  相似文献   

10.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离体茶树嫩枝水培,106βPIB/ml EpNPV喷雾接种2~3龄茶毛虫,或大田直接喷雾处理2~3龄茶毛虫,在罹病幼虫液化前及时收集虫尸,完成病毒增殖。106βPIB/ml、107βPIB/ml、108βPIB/ml EpNPV室内处理第12天致病率分别为43.60%、76.13%和64.68%;第14天致病率分别为59.17%、95.71%和95.70%。大田试验107βPIB/ml喷雾处理第15天防治效果达78.11%。经透射电镜观察田间防治大量感病茶毛虫虫尸,证实为EpNPV致病死亡。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们在省茶科所植保室的帮助下,进行利用茶毛虫病毒杀除茶毛虫的试验,已有的结果如下:5月3日在西坪公社茶叶站,我们用省茶科所提供的79年回收毒尸,按每头毒尸加水2.5毫升配液,对从南岩采回迁放在该站茶园的三至四令茶毛虫幼虫,进行喷杀效果试验,试验时气温18度,当晚有大雨。结果:观察70头虫,至第八天出现倒吊死虫16头,  相似文献   

12.
古田县大桥镇茶场一九八四年133.6亩茶园发生茶毛虫为害,其中严重者38亩,古田县茶业公司派出技术人员,使用福建省茶科所提供的六十克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尸,播毒复制毒尸生产病毒进行防治。病毒的生产:(1)为田间采集四、五龄幼虫,室内感染后收集的虫尸;(2)选用田间四、五龄高密度虫源,喷洒病毒及时回收感染死亡的虫尸。然后将茶毛虫毒尸加少许清水捣碎,充分磨细,经双层纱布过滤,亩加清水150—200市斤常规喷雾。一般四、五龄感病虫尸每头约含5亿个多角体,10头虫尸约重一克,每亩茶园用50—  相似文献   

13.
作者根据研究试验结果,对茶毛虫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分四个问题作了介绍:一、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什么病毒;二、昆虫病毒是怎样使昆虫致病死亡的;三、茶毛  相似文献   

14.
闻流思 《茶叶科学》1966,3(2):32-35
安徽省国营宣郎广农场,1965年茶叶生产获得了大幅度增产。全场从1954年秋季种茶起,至今共有茶园14258亩。其中7~11龄的正式采摘茶园3286亩,4~7龄的试采茶园2478亩(编者注:试采茶园系部分因过去失管经留养的和初投入采摘的),幼龄茶园8494亩。全年绿毛茶总产量602000斤,比1964年增产43%,毛茶品质也有所提高,三级以上茶占51.7%,  相似文献   

15.
茶毛虫自然感染病毒,倒吊在枝叶上死亡的情况,据几年来调查省内各茶区均有存在。其中,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致死的虫体以尾足倒吊在枝叶上,较为普遍与常见;为探明在本省茶园与气候情况下,利用这种茶毛虫病毒防治茶毛虫的效果与方法,先后采集、回收这种虫尸干藏保存在灭菌试管中,并引进这种虫尸制品,贮供进行以下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6.
茶毛虫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坤山  肖强 《中国茶叶》2004,26(3):18-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茶毛虫病毒或EPNPV)是茶毛虫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茶毛虫具有很强的致病力.齐义鹏等[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生物防治通报,1986,2(2):43]和姚渭等[低位侧向喷施茶毛虫NPV技术及大田应用试验.茶叶科学,1987,7(2):52~53]分别通过收集罹病虫尸获得茶毛虫病毒,进行了田间防治茶毛虫试验,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每年秋季,茶园进行一次秋深耕,茶农称为“秋挖”;对荒芜茶园进行重新开垦茶农称为“垦复”。我省茶农经一千多年茶树栽培实践,针对秋挖和秋垦时间早、迟,对茶树根系生长不一和对茶树生机恢复不同等,对秋季挖垦时间,高度总结为“七挖金、八挖银、九挖铁、十挖土”等四句话。  相似文献   

18.
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杀灭茶毛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场三大队一千四百亩茶园,遭茶毛虫严重危害,有的叶片全被吃光,造成大量减产。后来使用多种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根治。同时由于在采茶期间,多次喷射化学农药不仅影响及时采茶,并且使茶毛虫产生抗  相似文献   

19.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推广应用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 persaStrand)是我省山区茶树的一种主要害虫。一般以周期性猖獗发生,但有的茶区常年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为害。省茶科所1978年采集、分离获得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一号毒株,经多年来在各地的试验情况表明:对茶毛虫有良好的防除效果。为使该病毒在生产上作为杀虫剂推广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1985年我们将去年10月在凤阳乡复制的病毒致死虫制作成毒液后,于4月30日~5月7日陆续散发给全乡的茶农和专业户使用。至5月22日茶农普遍反映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磷是茶树矿物质营养中三大要素之一。在整个茶树生长发育中都不能离开磷的作用,如茶树新梢中氨基氮的活化及蛋白质的合成都必须在磷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又如茶叶中磷蛋白的分介产物——三磷酸腺甙是活细胞能量来源。在茶树体内的生理生化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