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酵母和酵母培养物应用于养殖生产中,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最早是用作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补充料(Calter等,1944)。随后至50年代发现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低剂量的酵母培养物能提高阉牛的日增重(Beesn和Perry,1952)和奶牛产奶量(Reni,1954)以来,  相似文献   

2.
<正>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属鹈形目(Pele-caniforms)鹈鹕科(Pelecanidae),是一种大型游禽,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Vulnerable),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上海动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卷羽鹈鹕进行试养,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繁殖,现在种群已发展至40多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鹈鹕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并取得初步成功,从2008年开始,人工孵化和育雏的1周  相似文献   

3.
杜宏业 《中国蜂业》2012,(8X):44-47
<正>养蜂的历程据史料记载,从新石器时代早期,门头沟区就有"东胡林人"生息繁衍。在当地遗址出土的物件中反映出原始畜牧业的萌芽。据考证,门头沟区最早饲养的是中蜂。东汉是中华蜜蜂(下称中蜂)由野生过渡到家养的时期,到了唐朝养蜂兴盛。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意大利蜜蜂(下称意蜂)引入北平,陆续传至山区,从此出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是一种急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我国于1979年首次发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严重流行,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这些年来疫苗研制、免疫程序和综合防制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和经验,发病已显著减少,但由于病毒广泛存在,威胁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5.
酵母和酵母培养物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酵母和酵母培养物应用于养殖生产中,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期,最早是用作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补充料(Carter等,1944)。随后至50年代发现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低剂量的酵母培养物能提高阉牛的日增重(Beesn和Perrv,1952)和奶牛产奶量(Reni,1954)以来,通过大量的试验证实,在动物日粮中添加酵母和酵母培养物,对改善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动物的健康状态,促进生产性能的发挥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疮疹病毒引起的肿瘤性传染病。本病于70年代中期传入我省,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应用国产的火鸡疮疹病毒(HVT)疫苗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流行。近几年来,HVT 疫苗免疫效果逐渐下降,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987~1988年鸡群发病率达20%~80%,严重危害着养鸡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1988年以来有关部门引进了 HVT 冻干疫苗、北京畜牧兽医研  相似文献   

7.
唐山市自60年代至80年代初,马传贫在15个县(区、场)流行,疫点涉及445个乡、3363个村,累计发病18243头,其中马12461匹、骡5394匹、驴388头。1981年—1985年连续5年用吉林生物制品厂生产的驴白细胞弱毒苗,对全市所有马属牲畜进行大面积预防注射。到1985年全市有8个县(区)、63个村和1个企事单位发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分析分离技术。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色谱柱是以特殊方法用小颗粒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从栓效高于经典液相色谱。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应用于  相似文献   

9.
杨再  杨自立 《猪业科学》2008,25(1):86-86
20世纪,加拿大(60年代)、美国(70年代)、日本(80年代)、欧盟(1989年)等根据各自国情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猪胴体分级和标准.我国于解放后制定了生猪收购小猪,80年代制定了外销生猪活体分级办法,1988年制定了猪胴体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在20世纪50~60年代曾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连年用"牛出败弱毒菌苗"预防注射,本病有效地得到控制,呈点发状态。  相似文献   

1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有时诱发小牛脑炎等。自50年代在美国首次发现至今,此病已蔓延至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2.
对巴克夏猪种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巴克夏猪起源于英国中南部的巴克夏(Berkshire)郡和威尔(Wileshire)郡,1862年正式确定为一个品种。早在清光绪年间,就由德国侨民将巴克夏引入我国青岛一带。至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等广大地区,巴克夏猪在养猪生产中杂交利用广泛,对我国猪种的改良起到一定作用~([1])。新金猪、北京黑猪和山西黑猪等的育成都有巴克夏猪的参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杜长大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3.
PRRS免疫防制面临的困惑与未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猪生殖-呼吸道综合征(porcinereproductiveandrespiratorysyndrome,PRRS)在欧美各国的猪群中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流产风暴”,使有关国家的养猪业蒙受了灾难性的经济损失[1,2]。这种曾被人称为“猪神秘病”(mysteryswinedisease,MSD)的新猪病,近年来已蔓延至亚太国家和地区[3~5],我国也未能幸免[6,7]。此病病原PRRSV为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嗜好在巨噬细胞中生长;病毒基因为一聚腺苷酸化的小RNA分子,大小约15kb,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架(ORFs),基因组RNA的转录机制类似于冠状病毒;该病毒的形态学、生物学、…  相似文献   

14.
东方白鹳人工招引方法及在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属鹳形目,鹳科的大型涉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被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类。世界上东方白鹳繁殖地仅存中国东北内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50年代至80年代东方白鹳在我国黑龙江省分布的数量还较多,近年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活动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朱黎 《蜜蜂杂志》2008,28(3):7-9
受全球气候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逐年升高,蜂群春繁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的2月初(立春前后)提前到20世纪90年代的元月初.放王开繁时蜂群2~4脾蜂,繁殖周期50天左右,到2月下旬蜂群满箱,2月底至3月初加继箱.  相似文献   

16.
鹿科的麂属有5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赤麂(Mantiacus muntiak)、小麂(M.reevesi)、黑麂(M.crinifrons)和菲氏麂(M.feae)4种。其分布广,数量多,尤其赤麂和小麂,仅广东省年产量就在10万头以上(据解放初至70年代中期统计)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兽之一(我国麂的分布见图所示)。本文着重简述各种麂子的形态特征,并对种下分类存在的问题作一般介绍。  相似文献   

17.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属昆虫纲膜翅目(Hymenotera)、蚁科(Formicidae)、家蚁亚科(Myrmi-ciane)、火蚁属(Solenopsis),拉丁名直译为“无敌蚂蚁”,因其难以控制而得名。该物种原分布在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随人类活动物资运输侵入美国南方。在美国还有其它一些种类的火蚁,有些为本地种,有些为外来种。其中红火蚁是最严重的入侵种,已为害美国15个州,从北卡罗里纳至南加利福尼亚,受其危害的土地超过110万平方公里。由于它们最近几年不断的被带到世界各地,现在也已经…  相似文献   

18.
梅花鹿南方亚种生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梅花鹿南方亚种(Cervus nippon Kopschi)在上一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及广西等地均广为分布,现在除江西外,其他地区的梅花鹿南方亚种基本上绝迹。1980年12月,在江西省彭泽县的桃红岭地区发现了该亚种的分布,鉴定后并进行了报导(严丽,1983)。1981年底,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此后也无人对此地区的梅花鹿进行过研究,历史上也是空白。1987年初至1988年5月,历时一年多时间,结合保护区科研及管理人员多年的观察记录,对该地区梅花鹿南方亚种的种群数量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种群数量已另拟文报导)。现将研究结果报导如下。梅花鹿南方亚种生态观察的地点选择在江西省  相似文献   

19.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 V)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根据AI V对易感鸡致病性的差异,可将AI V分为高致病性AI V(HPAI V)和低致病性AI V(LPAI V)。HPAI V引起的禽类感染,死亡率极高,可对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据资料记载,该病1878年在意大利的鸡群中首次暴发,其后在世界各地均有暴发流行的报道。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全球共暴发19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包括H5、H6、H7和H9等〔1〕。1992年我国证实鸡群中有禽流感流行〔2〕,1997年我国香港地区暴发禽流感,损失约达8000…  相似文献   

20.
马立克氏病(MD)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两种影响家禽生产最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症.自2()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使用火鸡疤疹病毒(HVT)作为疫苗,马立克氏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RNA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感染鸡只主要损伤法氏囊内的淋巴细胞.尽管40年前就已经报道该病,但目前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上世纪80年代末,在欧洲免疫鸡群中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wIBDV)并迅速地传播至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