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四川蚕业》是四川省蚕学会主办的蚕业科学技术期刊。主要内容是:宣传党的发展蚕桑生产方针、政策,传播蚕业科学知识,推广桑、蚕、种、茧及蚕茧收烘科技新成果,交流科学栽桑、养蚕,蚕桑综合利用、集约经营,蚕桑基地建设和农村蚕桑“重、专户”致富经验,报道国内外蚕业科技动态、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2.
浅谈规模养蚕大户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南充具有4000多年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悠久历史,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被中国丝绸协会命名为"中国绸都",是四川重要的蚕桑丝绸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农村劳力紧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作为南充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蚕桑生产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地方已出现了有桑无人养蚕、甚至挖桑毁桑的现象,传统的零星分散养蚕方式已严重制约了产  相似文献   

3.
四川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是传统的蚕桑产业大省。2012年全省有桑园面积12万hm^2,年养蚕204万张,产茧7.4万t,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50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助农增收、山区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快速上升,蚕桑比较效益下降,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期,蚕桑产业的重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开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构建新型高效的蚕桑产业体系。为此,四川在桑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发展概况1.  相似文献   

4.
<正> 《四川蚕业》经1987年全国报刊、杂志清理整顿重新登记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和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发给国内统一刊号登记证全国发行,并于1988年5月被评为四川省科协系统优秀期刊,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优秀期刊奖状。《四川蚕业》是四川全省蚕业科学技术季刊,主要内容是:宣传党的发展蚕桑生严方针、政策,传播蚕业科学知识,推广蚕、桑科技新成果,交流科学栽桑、养蚕,防治桑、蚕病虫害,蚕桑综合利用,集约经营,蚕桑基地建设和农村蚕桑“两户”致富经验,报道国内外蚕业科技动态、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5.
徐向宏 《蚕学通讯》2003,23(1):53-54
按照“种品种桑、产品牌茧、建蚕桑基地”的目标 ,我县农村在县委、县政府提出“大田革命”的号召下 ,快速发展了一批高品质的蚕桑基地 ,蚕桑产业从区域化走上规模化。但规模化发展以后 ,如不解决农村蚕室紧张这个问题 ,就谈不上效益化发展。为此 ,我们在总公司蚕桑站的指导下 ,2 0 0 2年 8月份从嘉兴引进了大棚养蚕技术。在历经了土地调整、技术培训、大棚搭建等工作后 ,分别于早秋、晚秋期进行了试养 ,结果较理想。1  2 0 0 2年大棚养蚕基本情况早秋蚕于 9月 5日进棚 ,5户共养蚕6 .2 5张 ,产茧 2 4 6 .90kg ,茧款 36 77.88元 ;晚秋蚕由…  相似文献   

6.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84年我县实现了“万担茧县”。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由蚕桑专业队集体经营变为千家万户培桑养蚕,有些户由于不懂养蚕技术,单产低,经济效益低,无心经营蚕桑,以至出现毁桑改种。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为蚕农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于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桑不养蚕、有桑少养蚕,弃桑不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稳定荣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了蚕桑基地建设,扶持培育栽桑养蚕大户,强化了蚕桑生产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使我县蚕桑生产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在向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标  相似文献   

8.
四川古称“桑从古国”,在三千多年前已有栽桑养蚕,是我国蚕丝生产最早的蚕区之一。蜀汉诸葛亮晚年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到明朝,四川已成为全国蚕桑主要产区。清初出现了“墙下桑树,宅内养蚕,习以为常”。栽桑养蚕已较为普遍了。当时,桑树多系零星散栽,叶、材兼用的乔木桑。  相似文献   

9.
袁玲  李智 《四川蚕业》2014,(1):36-37
<正>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人员多数是老、弱、病、残,农村养蚕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大大削弱,传统的养蚕技术和繁重的养蚕方式严重制约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对养蚕过程中用工集中或技术性强的环节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省力化养蚕技术。现就该技术与同行商讨、共勉。1调整栽桑布局,减少采桑时间"四边桑"曾是四川的栽桑经验,也为四川蚕  相似文献   

10.
夏德梅  王玉云 《蚕学通讯》2013,(1):35-36,39
蚕桑生产全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农村养蚕劳动力紧张,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为减少劳力投入,减少给桑次数,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根据射阳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实践,探索出适合我县农村的家蚕全龄一日二回育省力化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11.
栽桑养蚕是我市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份,历来是农村的主要副业之一,45%的乡(镇)有种桑养蚕的习惯。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裕的劳动力,是丰城市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近几年,省里制定了“蚕桑工程”,市委、市政府加  相似文献   

12.
蚕桑生产全过程基本是手工操作,农村养蚕劳动力紧张,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为减少劳力投入,减少给桑次数,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根据射阳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的试验、反复实践,探索出家蚕全龄一日二回育是适合射阳县农村的省力化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 粮、蚕双丰收盐亭县临江乡石坎村三组,40户,198人,人平耕地面积0.8亩。1974年参观学习中江县隆盛公社五大队四队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后,连续10年抓基础,已建成小桑园 29.5亩,“四边桑”、“间种桑”5.2万株。1985年养蚕225.3张,实现了户平养蚕5.6张,人平养蚕1.1张,蚕茧产值30400元,户平收入760元,人平收入150多元。养蚕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大增产,1985年粮食人平达到970斤。全组今年农副业总收入11万元,仅蚕桑一项就占总收入的36.6%,成为锦阳市走蚕桑道路的先进典型。这个组的经验是:1、认识明确,领导重视。他们把栽桑养蚕当成调整农村产业结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1、四川及我市,从六十年代以来,蚕桑生产的发展基础,主要依赖于“四边桑”,并以队营为主,专业队护桑、专业户养蚕,集中售茧,小批量生产.因而.当时蚕茧单产较高,居全川及我市首位,我县团碾乡当时出现养蚕技术高产能手、省人民代表陈华超,具有专用标准蚕房、专用设备,有一定的规模效益.由于生产责任制变化以后,树随地走,承包到户,出现了大量养蚕护桑新手,“四边桑”已被大量出现的成片桑、大行间作桑、小桑园和专业栽桑大户的规模经营、规模效益所淘汰.如何振兴我县蚕业,已成为科技工作者研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蚕桑生产全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农村养蚕劳动力紧张,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为减少劳力投入,减少给桑次数,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根据射阳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的试验、反复实践,探索出适合我县农村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家蚕全龄一日二回育。  相似文献   

16.
浅谈制约“三高”蚕业发展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蚕桑生产的地位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但是,年年栽桑不见桑,季季养蚕不见效,已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制约了“三高”蚕业的发展。最近,县委、县政府决定把“依靠科技、振兴蚕业”作为发展仁寿“一优两高”农业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在剖析我县蚕桑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浅谈制约仁寿“三高”蚕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 1985年以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出现了下降局面,近两年的产茧平均每年递减两千担,趋势令人担心。分析原因主要是目前农村致富门路多,而养蚕成本增加,效益不高,再加上收购矛盾突出等。因此,有的蚕农有桑不管理,有叶不养蚕,甚至毁桑挖桑。为了摸索稳步发展蚕桑生产的途径,我们对蒋垛镇10个养蚕规模比较大、养蚕积极性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蚕桑重点户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能从中得到了一点启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蚕业生产模式与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水明  王林甫  姚建荣 《蚕桑通报》2012,43(1):39-40,43
蚕桑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众多新型农业产业掘起,但栽桑养蚕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蚕业劳动力匮乏,养蚕量下降,弃桑不管或有桑不养蚕的现象突出,以及农民迁入新社区后,无房进行家蚕养殖等问题愈加突出,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无房养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除了在生产中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对加快合川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端  谢修群 《蚕学通讯》2010,30(4):54-57
重庆市合川区养蚕历史悠久,清代举人张森楷于1902年在合川太和镇创办“四川蚕桑公社”,被誉为川I东蚕桑之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蚕桑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历史上最高发种量达26.8万张,产茧6600t,名列全国第三,原四川第一。  相似文献   

20.
蚕桑产业是铜梁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果桑产业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力发展果桑种植业,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种桑只为养蚕”的单一生产模式,而且对优化蚕桑产业结构,延长蚕桑产业链,促进蚕农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