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实验旨在筛选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其生长特性及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分析。实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稻蛙”养殖稻田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米尔伊丽莎白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X2。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6s rDNA测序对X2进行鉴定,随后对X2在不同pH、盐度、温度等条件下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以评估其环境适应性,并将X2接种于氨氮和亚硝酸盐培养基中,测定去除率以评估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X2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结果显示:X2在pH 5~9、盐度5‰~50‰、温度20~40℃之间均能生长,最适pH、盐度、温度分别为7、5‰和35℃。这表明X2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耐盐性,适温性广等特性。X2在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在X2接种浓度为5.0×107 CFU/mL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4.95%;接种浓度为5.0×105 CFU...  相似文献   

2.
菌株XH2是从虾池养殖中后期(50 d)水体环境中筛选的1株具有氨氮去除功能的菌株,经16S rDNA测序和Biolog生化鉴定,该菌株为玫瑰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分析发现,该菌株在盐度为5~45、pH为6.0~9.0、温度为15℃~45℃、通气量为1~2 L/min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量最高可达1.03×109 cells/ml。在盐度为25~45、pH为6.0~9.0、温度为15℃~30℃、通气量为1~ 2 L/min的条件下,菌株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著(P<0.05),在第1~3天对培养液中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0.0%~100.0%,而各实验组中,亚硝酸盐氮浓度无明显变化。结果显示,菌株XH2对盐度、pH、温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大部分水产养殖池塘水体的盐度、温度、pH变动区间大体一致;其对水体氨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可作为养殖池塘水体氨氮防控菌剂产品研发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3.
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而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比较研究了两株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碳氮比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菌株2011072708在温度37℃、盐度30~40、pH 8、碳氮比28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菌株2011072709在温度27~42℃、盐度40~50、pH 6、碳氮比21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盐单胞菌(2011072709)对温度、盐度、pH、碳氮比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优于食物盐单胞菌(2011072708),更适合在生物絮团技术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株高效脱氮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应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得对虾养殖池塘中高效去除亚硝态氮和氨氮的菌株,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的方法,从养殖水体中筛选得到1株去除亚硝态氮和氨氮的菌株,培养24 h后的去除率分别为96.17%和88.27%,编号为O-11。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明确了该菌株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可能的分类地位。分离菌株在20~30℃时有利于亚硝态氮的去除,而温度为20~35℃时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分离菌株在盐度小于30的环境中对亚硝态氮的去除能力受盐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在碱性环境中分离菌株对氨氮的去除能力较高。安全性检验可知,在菌浓度为10~5~10~8 cfu/mL的菌株O-1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安全的,且在菌浓度为10~5 cfu/mL时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存活率,促进对虾生长。这说明,分离菌株O-11在水产养殖水体中有害氮脱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用于微生态制剂研发的海水鱼源益生菌,本研究对海捕野生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消化道内壁黏膜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获得80株可培养细菌。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菌株的产酶能力进行测定,选取海水鱼常见病原菌为指示菌测定分离菌株产物的抑菌活性,筛选出2株潜在益生菌TS2和TH8,并进行菌株的生理生化检测、16S rDNA序列分析、生长特性及其对宿主安全性的研究。结果显示,TS2产蛋白酶(protease)、淀粉酶(amylase)和脂肪酶(lipase),其无菌培养产物可显著抑制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的生长。TH8产蛋白酶和脂肪酶,其无菌培养产物可显著抑制鳗弧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金黄色葡萄球...  相似文献   

6.
利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饵料培养基,在低温(16±1)℃下,从刺参养殖池塘环境中富集驯化分离有机污染物低温降解细菌;根据菌株生长情况、好氧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然后在菌体接种密度1×106 CFU/mL、(16±1)℃、pH 8.0、160 r/min条件下,通过检测菌株对饵料中有机物(COD)和氨态氮(NH4+-N)成分的去除率来最终筛选获得优良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菌株筛选结果表明,从分离的17株低温细菌中共获得3株菌株DR7、DR8和DR11,它们能同时高效降低和去除饵料浸出物中COD和NH4+-N,5 d COD去除率分别为37.7%、50.0%和21.0%,NH4+-N去除率分别为95.0%、98.0%和99.8%。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DR7和DR11属于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sp.),DR8属于副球菌属细菌(Paracoccus sp.)。菌株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时间对饵料降解有显著影响(P<0.05),在0~6 d内3菌株对饵料中有机物和氨态氮的去除过程明显,其中DR8降解力最强;各组合菌株的饵料降解效果差异显著(P<0.05),但并不完全优于对照单菌株,其中最佳组合为DR8-DR11。研究认为,筛选的3株低温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为良好的菌种资源,在刺参养殖池塘污染环境调控及刺参微生态制剂的研制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机氮筛选培养基,从对虾养殖水体和对虾肠道中分离到3株具有脱氮效果的异养硝化菌株(编号分别为20131023A00、20131023A01和20131023A05),它们在氨氮含量为0.12%的液体筛选培养基上(pH=7.2),28℃经24 h对氨氮的转化能力分别为(38.9±0.1)%、(43.1±0.4)%和(49.9±0.5)%;采用纸片法拮抗实验选出菌株20131023A05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拮抗作用,在1.57×105 CFU/cm2、1.57× 104 CFU/cm2和1.57× 103 CFU/cm2的副溶血弧菌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14±0.05) mm、(11.57±0.03)mm和(13.59±0.02) mm.经16S rDNA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养殖水体中加入该株菌至2.5×105 CFU/ml时,该菌株表现出对副溶血弧菌注射感染的保护作用,该菌株浸浴组的日本囊对虾相对存活率(RPS)为35%.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每3d加入该株细菌(3.13×104 CFU/ml),每天加入70%饲料量的赤砂糖,经60 d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比对照组及其他组显著降低.菌株20131023A05兼具去除氨氮和对副溶血弧菌拮抗作用,在对虾养殖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2株副溶血弧菌不同盐度下致病性和毒力基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基因有tlh、tdh、trh、T3SS、pirA、pirB、toxR/S、orf8等。盐度是影响细菌基因表达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为进一步探求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对2株分别分离自海水和淡水养殖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的副溶血弧菌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速率、致病性进行检测,并用q-PCR方法对菌株毒力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水菌株383生长速率快于淡水菌株V9,但菌株383在生长稳定期的细菌浓度明显低于菌株V9;菌株383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明显高于菌株V9,前者的48 h半致死浓度(LD_(50))低于后者2个数量级;2株副溶血弧菌皆携带毒力基因tlh、T3SS1和pirA/B,但未检测到tdh、trh、T3SS2、toxR/S和orf8。部分毒力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菌株383和菌株V9均为vcrD1表达量最高,其次是pirA,vopD1表达量最低;4个毒力基因不仅在2菌株间的表达量差别较大,而且盐度对同一菌株不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不同的。2株副溶血弧菌的毒力与pirA和vcrD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探究环境因素与副溶血弧菌致病力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示,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要防范副溶血弧菌输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哈氏弧菌文蛤分离株WG1702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7年9月在江苏吕泗文蛤发病高峰期,从发病文蛤体内和养殖水体中分离到1株哈氏弧菌WG1702,培养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G1702在32 h时达到生长高峰,最适温度为28℃,最佳初始pH为7,最佳盐度为40,最佳装液量为60 ml/150 ml,促进生长的金属离子是NH4+、Fe2+、Fe3+,最佳C、N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pH、温度、不同菌龄正交试验证明最佳组合为pH 7.11,温度28℃,菌龄24 h,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因素中pH对生长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采用混料设计(Mixture)对复合菌比例进行优化,测定了3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不同比例搭配对细菌生长的光密度(OD)、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的影响,建立了各搭配比例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Design Expert 8.0的优化功能(Optimization)对满足所有期望的响应值进行优化,得到复合菌的最优比例为芽孢杆菌BD6株 5.2%、BZ5株22%、溶藻弧菌VZ5 株72.8%。对该最优比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结果与预测基本一致。按上述比例搭配的复合菌株在第24 小时即可获得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第72 小时的氨氮去除率为98.37%、亚硝氮去除率为93.81%。混料设计和调优软件可用于混合菌中多组分和多目标参数优化,以获得最优的复合菌比例组合。  相似文献   

11.
孙家强  周玮 《河北渔业》2011,(6):54-56,63
海湾扇贝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海岸,自1982年引种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海湾扇贝的大规模养殖,制约海湾扇贝养殖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种质退化,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新品种的引进可以遏制种质退化,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单位养殖水体的效益,预防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水体中溴氰菊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不同条件下(曝气水体、不曝气水体、河蟹养殖水体)溴氰菊酯的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溴氰菊酯用石油醚萃取脱水后直接GC-ECD检测,回收率达到80%~110%,前处理方法简单,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1μg/L,方法准确可靠,适合水体中溴氰菊酯农药残留的检测;配制的1ng/mL、10ng/mL、50ng/mL三种浓度的溴氰菊酯水溶液,在曝气的条件下24h降解了44.2%~72.4%,在静置的条件下24h降解了7.5%~26.2%,溴氰菊酯浓度越高降解得越快;在养殖河蟹的水体中同样高浓度比低浓度溴氰菊酯降解快。  相似文献   

13.
以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eaquatilis)为原料制备一定纯度的褐藻酸酶,并对影响其降解褐藻胶的条件和产物的性质进行分析。该酶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5℃和7.0;与磷酸盐缓冲液相比,其在Tris-HCl缓冲液中与底物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动力学曲线表明酶解反应主要发生在1 h之内,在2 h之内达到平衡,酶的剂量和底物的浓度对该平衡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反应2 h之后,添加同数量的酶或者底物发现,产物的反馈抑制只是反应达到平衡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酶的变性失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Co2 、Mg2 对酶的活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Cu2 、Ag 和Zn2 则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物特性黏度的变化主要是在1 h内,2 h后基本不再改变。1HNMR图谱分析发现随着聚甘露糖片段,特别是M-M二聚体的降解,MG二聚体、GGM和MGM三聚体的量相应增多,表明该酶属于甘露糖裂解酶(EC 4.2.2.3)。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Simpl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ish assemblag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representative numbers from 12 inland waterways in the northeastern lowlands of Germany between 1992 and 1995. Fish abundance data were pooled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in groups: perch Perca fluviatilis (L.), roach Rutilus rutilus (L.) and other species.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s between fish abundance and type of embankment revealed that perch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umerical dominance in waterways consisting predominately of an artificial shoreline, suggesting that perch may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structural degradation of watercourses.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实验室内微生物降解原油的代谢产物进行了色谱、质谱、紫外光谱等一系列研究,建立了微生物对原油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实验表明,微生物降解原油代谢产物主要是乙酸和以棕榈酸为主的脂肪酸与鼠李糖形成的糖酯类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氯硝柳胺在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lus)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在静水条件下经安全性试验确定安全浓度后,直接对水族箱泼洒25%氯硝柳胺乙醇胺盐(NES)粉剂后采集斑点叉尾皮肤、肌肉和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ESI/MS/MS)测定样品中氯硝柳胺的浓度,结果表明,静水条件下25%氯硝柳胺乙醇胺对斑点叉尾的安全浓度为0.113 mg/kg;养殖水环境中氯硝柳胺能快速消解,实验第2天即低于1μg/L,并呈无规律性持续较长时间;用药24 h内,氯硝柳胺在鱼体肌肉和鱼皮中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48 h后,其在鱼皮和肌肉中呈现快速消除至较低浓度,但后期消除缓慢,并会持续一定时间;氯硝柳胺(NIC)在斑点叉尾肌肉和鱼皮中的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0.66和9.24 d,显著大于在水体中的消除半衷期。  相似文献   

17.
养殖水体中敌百虫的残留检测和降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养殖水体和不同pH值条件下,采用HLB小柱固相萃取处理水样,进行敌百虫残留的检测和降解分析。检测简化了前处理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1μg/L,回收率达到80%~110%。配制的250 mg/L、500 mg/L两种浓度的敌百虫水溶液,在中性的条件下24 h降解了15%,碱性条件下24 h降解了100%,pH值越高降解越快。在养殖河蟹的水体中,高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比低浓度敌百虫溶液降解。  相似文献   

18.
用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选择分离海带表面具有降解柴油性能的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并测定其生长特性;测定了接菌不同浓度(7×107 cfu/mL、7×108cfu/mL、7×109 cfu/mL)分离菌对柴油的降解率;另外,测定了加入不同浓度葡萄糖(0.5g/L、1g/L、2g/L、4g/L、6g/L、8g/L、10g/L)作用7d后分离菌对柴油的降解率。结果显示:从海带表面分离到2株降油细菌,编号为:HD-4和HD-6。HD-4菌株菌落形态圆形、直径1.5mm、黄色、不透明、边缘整齐,HD-6菌株菌落圆形,直径1.0mm,浅黄色、透明、边缘整齐。两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HD-4菌株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其16SrDNA同源性为99%;HD-6菌株为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_sp.),其16SrDNA同源性为98%。2株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15℃。HD-4和HD-6最适生长pH分别为9和8。适宜NaCl浓度分别为2%和4%;在25℃振荡培养(150r/min)7d,接菌量为7×107 cfu/mL、7×108 cfu/mL、7×109 cfu/mL时,HD-4对柴油的初始降解率分别为8.0%,22.1%和27.6%;HD-6初始降解率分别为23.7%、38.8%和43.2%。加入葡萄糖后2株菌的降油率均有所增高,加入4g/L葡萄糖时达最高值,3个接种浓度下HD-4菌株分别为85.4%、82.3%和80.4%,HD-6菌株分别为86.8%、93.7%和89.3%。当接菌量为7×107 cfu/mL,HD-4在葡萄糖含量为4g/L时作用7d,降油率可达到最大值86.72%,HD-6菌株在葡萄糖浓度6g/L达到最大值67.64%。葡萄糖浓度超过4g/L和6g/L时HD-4和HD-6菌株的降油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养殖水体中高效氨氮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NH4)2SO4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养鱼池水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氨氮降解菌X2。当NH4 -N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该菌株在24 h内的氨氮降解率>95%,并具有硝酸还原和亚硝酸还原能力。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20.
聚己内酯在海水中降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聚己内酯(PCL)样条在海水中历经10个月的可降解性能。对每个月取样样品的降解性能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力学性能进行评价,并对试样的内部形貌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观察。SEM照片显示,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材料内部并没有出现明显空洞和裂纹,但样品淬断面变得平整,显示材料的脆性增加。GPC结果显示,随着在海水中降解时间的增加,样品分子量及其分布均逐渐减小;样条的力学性能下降,由于水分子的增塑作用,在海水中降解4~7月期间,样条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的趋势变缓。DSC分析显示,由于分子链段的断裂和优先降解无定形区域这两方面的共同因素,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样品的结晶度略为增加。FTIR分析测试进一步证明了GPC和DSC的测试分析结果。分析表明PCL样品在海水中具有一定的降解性,但是降解速度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