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试剂盒测血清β-羟丁酸含量大于1.2mmol/L作为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采用酮粉法、试剂法、ROSS法和试纸法分别对血酮、乳酮和尿酮含量进行检测,并将定性检测的结果与定量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酮粉法测血酮的符合率最高、为88.54%;试纸法测尿酮次之、为87.50%;ROSS法测尿酮的符合率和阳性率最低,分别为79.17%和13.54%。酮粉法测血酮敏感性最高,为70.37%;ROSS法测尿酮的敏感性最低,为37.04%;试剂法测乳酮、ROSS法测尿酮和试纸法测尿酮三者的特异性均为95.65%,高于酮粉法测血酮的特异性(94.20%),酮粉法测尿酮特异性最低、仅为88.41%。从操作难易度和成本上考虑,酮粉法测定乳酮含量比较适合牧场亚临床酮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取90头规模化奶牛场产后0~28d奶牛,采用酮粉法与TNN型奶牛血酮测试仪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规模化奶牛场奶牛醋酮血症的发病情况,并以TNN型奶牛血酮测试仪BHBA含量大于1.2mmol/L作为醋酮血症奶牛的诊断标准,采用酮粉法分别对尿、乳和血样品进行检测,并将定性检测的结果与定量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血酮仪检测β-羟丁酸测得的阳性率为18.89%,与此结果相比较,符合率最高的是酮粉法测血酮,符合率为96.18%;其次是酮粉法测乳酮,符合率为92.47%;酮粉法检测尿酮与乳酮、血酮相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检测尿酮与乳酮结果差异显著不(P0.05)。假阳性率最低的方法是用酮粉法测血酮,假阳性率为9.08%,酮粉法测乳酮为21.06%,而假阳性率最高的是酮粉法测尿酮,为48.56%。从假阳性率分析3种检测方法差异极显著(P0.01)。几种方法中漏检率最低的是酮粉法测乳酮,漏检率为9.11%;其次为酮粉法测尿酮,漏检率为9.18%;漏检率最高的方法是试酮粉法测血酮,漏检率为17.96%。酮粉法测血酮与测尿酮乳酮相比漏检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酮病是由于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血糖含量减少,而血酮含量异常增多,在临床上以消化机能、神经系统紊乱等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只是血酮含量增多的酮血病,尿酮含量增多的酮尿病和乳酮含量增多的酮乳病等,对这类酮病统称为亚临床酮病。一、病  相似文献   

4.
选取高产奶牛20头,根据乳酮阳性,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浓度分为健康牛,亚临床酮病牛和临床型酮病牛。将试验奶牛分4组,每组5头,Ⅰ组为亚临床酮病给药组,Ⅱ组为临床酮病给药组,Ⅲ组为酮病未给药对照组,Ⅳ组为健康未给药对照组。再给“酮病制剂1号”前后测定各组奶牛泌乳量、血浆β-羟丁酸及血糖指标。结果表明:“酮病制剂1号”使产后酮病奶牛泌乳量增加不显著(P〉0.05);给药后,亚临床酮病Ⅰ组与临床酮病Ⅱ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显著降低(P〈0.01),血糖浓度显著增加(P〈0.01);未给药酮病Ⅲ组和对照Ⅳ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给药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酮病制剂1号”通过降酮升糖的途径发挥防治奶牛酮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奶牛酮病又称为奶牛醋酮血症,是高产奶牛产后因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根据其有无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酮病和亚临床型酮病。临床型酮病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奶产量减少,体况消瘦,血酮、乳酮以及尿酮含量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6.
奶牛酮病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群发性代谢病,该病主要以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为特征,常表现为低血糖症、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脂肪肝、糖原水平下降等。酮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可对奶牛业造成巨大损失,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奶牛酮病对提高奶牛养殖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进行鉴别。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粒度、分散性、装量、无菌等检查项目按照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进行。采用HPLC法测定吡喹酮混悬注射液中吡喹酮含量。结果表明,吡喹酮混悬注射液的各项检查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要求。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灵敏、重复性好,平均回收率为99.24%,RSD为0.77%,吡喹酮混悬注射液中吡喹酮含量为标示量的99.8%~100.5%。结果表明,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质量可靠,质控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2021年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发病情况和防控状况。[方法]本文选择105个规模化牧场进行调查,包括酮病发病率、诊断和监测方法、治疗方法、治愈率、防控方法和治疗成本等。[结果]牧场奶牛平均单产为9.7 t,酮病平均发病率为17.9%,高于国外控制目标。大多数牧场奶牛酮病诊断和监测,主要采用检测血液中β-羟丁酸浓度的方法,奶牛酮病治愈率无论单一或综合措施都达90%以上,奶牛酮病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措施。[结论]目前我国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发病率控制目标、诊断和监测、治疗和防控仍需更多研究,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为规模化牧场奶牛酮病的高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酮粉法和水杨醛比色法,对采集自石河子和奎屯两个地区的11个奶牛场的奶牛血样进行了酮体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调查了这两个地区的奶牛酮病发病率.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的奶牛酮病发病率为3.33%,奎屯地区的酮病发病率为1.52%.此次酮病调查促进了牛场酮病的监测、治疗及预防工作,有助于提高牛场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牛酮血症是牛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精神异常、瘤胃代谢紊乱,以酮血、酮尿及酮乳和低糖血症为特征的酮体酸毒症。奶牛酮血病是泌乳奶牛发生在产犊后10-30天,3-6胎奶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伊维菌素吡喹酮咀嚼片同时测定两种主药含量的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的梯度洗脱系统作为流动相,伊维菌素检测波长为245 nm,吡喹酮检测波长为210 nm。在该色谱条件下,溶剂和辅料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出峰均无干扰,伊维菌素和吡喹酮与相邻杂质峰分离良好。伊维菌素在2~400μg/m L的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吡喹酮在1~10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伊维菌素回收率为102.5%,吡喹酮回收率为99.4%。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伊维菌素吡喹酮咀嚼片同时测定两种主药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奶牛酮病,又称为乳牛酮血症,是奶牛最常见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疾病。临床上以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脂肪肝、酸中毒以及体蛋白消耗和食欲减退或废绝为特征。酮病是奶牛泌乳第一个月最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分娩后2-4星期。  相似文献   

13.
尿酮阳性中国黑白花泌乳牛的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机选取尿酮阳性泌乳牛 2 5头 ,按用药不同 (砂糖、糖皮质激素、水合氯醛 )分成 4组 ,以A、B、C、D表示 ,A组 7头 ,其他组均为 6头 ,连续用药 3~ 5d。观察各组试验前后的采食、泌乳及尿酮阳性情况 ,并测定血酮、尿酮的水平。结果表明 ,口服砂糖可增加食欲 ,明显降低尿酮阳性和尿酮水平。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降低泌乳量 ,明显降低尿酮阳性及血酮、尿酮水平。水合氯醛拌料降低食欲 ,尿酮阳性变化不一 ,血酮、尿酮水平下降不明显。因此 ,口服砂糖适用于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和泌乳奶牛尿和乳中酮体抽样检查 ,选择对酮病做出早期诊断的最佳时间和方法。为此将年龄在 4~ 1 0岁 ,胎次在 2~ 7胎的围产期 45头奶牛按产前和产后的天数不同分为 9个小组 ,每组 5头牛 ,1组为产前 1 5d,2组为产前 1 0 d,3组为产前 5d,4组为产前 1~ 2 d,5组为产后 1~ 2 d,6组为产后 5d,7组为产后 1 0 d,8组为产后 1 5d,9组为产后 2 0d。应用酮粉法和试剂法检测各组牛尿和乳中酮体含量 ,同时应用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样 1 0 6份和乳样 70份。结果表明 :试剂法和酮粉法均可用于早期检测尿中酮体 ,临床上以粉剂法更佳 ;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 1 0 d左右开始 ,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 ,乳酮阳性率低而准确 ;尿酮阳性率集中在产后 6 0 d和 1 2 0~ 1 80 d,尤其产后 2 0 d乳酮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5.
酮病是高产泌乳奶牛常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可导致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笔者自2002年以来共治疗奶牛酮病20多例,多为日产奶25kg以上的奶牛,且多发于产后50天内。一、病因(一)原发性酮病高产奶牛长期饲喂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而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以  相似文献   

16.
奶牛醋酮血病,是牛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精神异常、瘤胃代谢紊乱、酮血、酮尿及酮乳和低血糖症为特征的酮体酸中毒症.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是产后奶牛因能量食料的摄入.不足以满足基础代谢和泌乳需要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特征为低血糖、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奶牛酮病也发生在其他摄入能量不足的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奶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也称为奶牛酮血症,是高产奶牛常见的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精神异常、产奶下降、体重减轻、消化功能障碍、血酮、尿酮及乳酮为主要特征,有时也不表现任何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在实际生产中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9.
奶牛酮病是一种能量代谢的多因素病症。在临床上以酮尿、酮血和酮乳为特征,多发于冬春缺乏青绿多汁饲料季节。其危害不仅使大群高产母牛产奶量降低,引起血钙、血钾和血钠减少,同时也能继发母牛的营养不良和不孕症,尤其是酮病母牛奶被人食用后还会影响到人的健康。据Lucey等(1986)报道在酮病发作前2周母牛的产奶量就开始下降,大约损失70千克牛奶。酮病发作后产奶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峰值产量显著下降。虽然酮病的诊治在控制牛群酮病影响上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做好高产牛群的酮病预防,根除酮病隐患,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意义更为重大。经过长期实际观察和研究发现,有多种饲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