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祁连山总云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地区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总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总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云量偏少(多)与气温偏高(低)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春、夏季云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显著,秋、冬季不显著;祁连山云量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纬向环流和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变暖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增大,向北扩展,中纬度纬向环流增强,促使副热带高空锋区北移,冷暖空气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造成祁连山区云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研究气象因子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3~2010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1月上旬相对湿度是影响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次之,上年12月中旬至下旬降雨量、上年8月下旬温湿系数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发挥间接作用.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87.8%,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实况一致.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3.
对化州市14a(1996-2009年)来第7代稻纵卷叶螟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通径分析确认:降雨强度是影响第7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降雨量和雨日对第7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不大,但通过降雨强度将产生较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河南省5个重点河泛蝗区1988~2007年东亚飞蝗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分别对飞蝗出土始期、出土盛期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组建了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均为100%,预报值相对准确率平均达83.9%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近30 a来我国干旱区荒漠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其与水热因子相关性随时间的变化,运用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我国荒漠植被1982—2015年生长季的NPP,并运用线性回归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荒漠植被NPP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单位面积NPP均值为42 g·m-2·a-1,NPP整体水平较低。空间上呈西北部、东部边缘较高,中部、南部和中东部较低的分布特征。② 荒漠植被NPP年均总量为5.783×1013g·a-1。从荒漠植被NPP的年际变化来看,1982—2015年中国荒漠植被NPP总量以1.64×1012g·(10a)-1的线性速率(P=0.054)上升,荒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上不断改善,但总量趋势呈现阶段性变化,1982—1993年荒漠植被NPP总量呈极显著增长态势(1.25×1012 g·a-1,P<0.01); 1993—2006年NPP总量呈极显著降低态势(-6.42×1011 g·a-1,P<0.01); 2006—2015年NPP总量缓慢增长(1.70×1011 g·a-1,P>0.05)。从空间变化来看,47.65%的荒漠植被NPP呈增加态势,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高原、天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柴达木盆地的东南边缘、阿尔金山南麓和昆仑山脉。③ 从荒漠植被NPP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随时间的变化来看,NPP与气温的滑动相关系数随时间的变化保持为负相关,与降水、干燥度的滑动相关系数保持为正相关,与太阳总辐射的滑动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荒漠植被与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在研究时段均有进一步减弱的态势,即荒漠植被NPP对气候因子的变化愈来愈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数量在逐年上升。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以及养老服务工作等均会产生重要影响。文中以内蒙古为研究区,运用GM(1,1)预测模型,探究内蒙古2021~2035年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比的趋势,再依托灰色关联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内蒙古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比的9个因素,找出影响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十五年内蒙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比将呈现明显递增态势,203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49.96万人,占比达到22.20%;人均GDP、出生率、死亡率、城镇化率、年末市镇人口、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是影响内蒙古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比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与人口结构因素是影响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的两个主成分。  相似文献   

7.
基于GIMMS/NDVI数据对诺敏河流域1982-2006年间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SCS模型模拟地表径流,在流域和像元尺度分析植被NDVI变化与径流的关系。研究表明:诺敏河流域植被NDVI值较高,但25a间整体呈下降趋势,NDVI减少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2.5%,植被覆盖有所降低;NDVI空间差异明显,NDVI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林区,而耕地分布较多的下游地区NDVI值相对较低。流域尺度上植被NDVI与径流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从像元尺度来看,植被NDVI和径流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共存,流域不同空间位置的植被变化与径流的关系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东段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时域反射仪(TDR)观测的土壤水分数据,探讨了祁连山东段旱泉沟流域2009年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孔隙度等7个环境因子与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间,灌草地和林灌地的土壤含水量最高,灌木地、林地次之,然后依次为退耕还草地、农地、退耕还林地和荒草地;海拔、坡向、土壤孔隙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分布的主要因子,且不同月份土壤水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不相同,7月份与坡向相关性最大,8、9月份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最大,10月份与海拔相关性最大;研究区内23个样点0~10 cm土层含水量的总体变异系数(CV)最大,10~20 cm土层含水量的总体CV最小,且样点1和9以及样点14~17的土壤剖面含水量的CV较大;土壤孔隙度对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坡位、坡向与海拔的影响次之,而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冬季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娟  李栋梁  王慧  陈练 《干旱区研究》2011,28(4):677-687
利用EOF、气候突变检测及相关统计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近37年(1970-2006)冬季地面风速的时空异常,并对近25年(1982-2006)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地表感热的时空异常变化及其与前期冬季风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西北地区冬季风速下降趋势显著,20世纪70年代冬季地面风速普遍较大,80年代风...  相似文献   

10.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为研究区,选取植被盖度依次为10%、15%的固定半固定沙丘以及植被盖度为30%的固定沙丘作为典型样地,用典范排序(CCA)的方法对该地区样方、环境因子与物种多度之间进行对应分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各样地物种多样性与地形因子、土壤理化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前4轴可以解释物种总变异的84.4%,土壤砂粒是影响物种分布一个较为敏感的指示性因子,物种大量分布在土壤砂粒所在的排序轴上;受地形影响较大的物种有硬萼软紫草、黄花珀菊、砂蓝刺头、刺沙蓬;受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p H影响显著的物种有齿稃草、角果藜、黄耆、尖喙牦牛儿苗。不同指标体系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形与物种多样性因子之间第一对典范相关系数为0.54,土壤理化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的第一对典范系数分别为0.93、0.96,第二对典范系数分别为0.79、0.80,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地形因子中,坡向主要影响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土壤理化因子中,砂粒和土壤有机质主要影响优势度指数Shannon,土壤含水量和p H主要影响均匀度指数Pielou。该区域物种分布状态是由地形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认识西藏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西藏37个气象站点32 a(1981—2012年)的逐日ET_0,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出的全球干旱指数(UNEP)进行气候评价,利用空间插值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西藏及各气候区ET_0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偏相关分析法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藏共分为特干旱、干旱、半干旱、干旱半湿润、湿润半湿润和湿润气候区,主要为半干旱气候区。近32 a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呈减小趋势,变化趋势为-1.508 mm·a~(-1),可将32 a分为3个时段,1981—1989年处于高蒸散阶段,1989年后处于低蒸散阶段,2005年起又持续回升。西藏西部到东部,年际ET_0呈减小趋势。各气候区气象因子的影响基本符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且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在干旱区的影响较湿润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烤烟赤星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预测模式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叶赤星病是赣中烟叶栽培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在烟叶成熟期即6月上旬始发,随着降雨的增加病情逐渐加重。根据田间病情系统调查与当地气象因子相关分析,建立预测式:■=12.4145+0.9441x,(y为病情指数,x为温雨系数),r=0.9728,方差分析相关显著,卡方检验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区,选取1961-2013年逐日地面气象要素值,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距平相关法,分时段分析了阿拉尔荒漠-绿洲区潜在蒸散量(ET0)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ET0年际间波动较大,1987年前的减幅[52.4 mm·(10a)-1]高于1987年后的增幅[22.2 mm·(10a)-1],呈“高-低-高”的动态变化,1987年是年ET0突变点.②ET0四季性明显,为“夏>春>秋>冬”的季节变化,1987年前的减幅[12.7 mm· (10a)-1、23.4 mm·(10a)-1、6.6 mm·(10a)-1、9.7mm·(10a)-1]高于1987年后的增幅[0.4 mm· (10a)-1、14.3 mm·(10a)-1、6.4 mm·(10a)-1、1.1 mm·(10a)-1],为“高-低-高”的年际变化,1987年后春季ET0的增幅最大.1987年是四季ET0突变点.③阿拉尔荒漠-绿洲区年ET0的变化主要与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有关,与气温关系不明显,1987年后年ET0的增加与日照时数的增加有关;季ET0的变化由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气温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1987年后春季ET0的增加与气温的升高和日照时数的增加有关,冬季ET0的增加与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大、日照时数的增加和最高气温的降低有关,夏、秋季ET0的增加仅与日照时数的增加有关,与气温、湿度、风速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地表水水质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郎海鸥  周杰 《干旱区研究》2007,24(4):460-465
对西安市1991-2000年各河流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各河流中未出现过好于III类的水质.河流的污染物主要以石油类和非离子氨为主.选取城市化率、建成区面积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作为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代用指标.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城市化过程中的5个代用指标均是造成地表水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但各自影响的污染物种类有所差异.90年代,在加强了环保力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西安市地表水水质污染指数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分析200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紫外辐射特征和影响因子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依据有关要素拟合出紫外辐射的估算方程。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年总量达到305.64 MJ/(m2.a),7月最大,12月最小,全年瞬时强度峰值在6月,为67.11 W/m2。紫外辐射的变化与总辐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且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夏季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利用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的手段,研究了宁夏盐池县多年围封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不同粒组颗粒养分与全土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减小,中粗砂、极细砂和黏粉粒组分中有机碳和氮、磷、钾的含量及全土中有机碳和氮、磷、钾的含量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粒组颗粒养分与全土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全土有机碳和氮、磷、钾养分的固存效应是与不同粒径颗粒结合的有机碳和氮、磷、钾养分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粒组颗粒养分对全土中各养分指标的影响程度和重要性不同,与粒径较大的中粗砂和极细砂结合的非保护性颗粒养分对全土养分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1956—2012年冬季气温及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近57 a,我国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除青藏高原区外,7个区域冬季气温均发生了升温突变,突变时间落在了太阳黑子峰谷年的附近;太阳黑子数在9 a时间尺度上与各个区域的冬季气温有很强的相关性。虽然各区域在不同时间段内冬季气温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存在差异,但从季风强弱变化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由于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导致了海陆温差的增大或减小,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导致不同区域冬季气温的差异,太阳活动与我国不同区域冬季气温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城口县发病最轻,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 长寿区发病最重,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73.4?4个自然生态区中, 秦巴山地常绿阔-落叶林生态区的发病最轻,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7.3?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复合生态区发病最重,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68.4?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1月相对湿度?1月平均风速?3月降水量?3月相对湿度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 11月平均风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较强的负向效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重庆地区蚕豆赤斑病发生规律的病害预测模型:Y=35.019 46-3.016 18 X7-5.575 8 X9+0.567 9 X27+0.158 6 X29, 模型表明, 11月平均风速(X7)?1月平均风速(X9)?1月相对湿度(X27)?3月相对湿度(X29)与病情指数(Y)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模型的建立为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