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84,1991年和2000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景观区划图,通过定量指标体系,分析了伊金霍洛旗1984-200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以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草地是当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土地面积的59.03%~69.33%.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年变化速率和动态度3个指标来看:1984-1991年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增幅为162.75%,下同)和乔木林地(114.70%)的快速增加,流动沙地(-37.11%)和草地(-8.30%)的减少为特点.1991-2000年,以林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增幅分别为-61.43%和-88.47%)大幅减少,流动沙地(102.28%)和草地(17.45%)大幅增加为特点.从空间稳定性看,草地(未变化比例为66.71%~77.05%,下同)和水体(50%左右)最稳定,耕地(基本在30%左右)次之,其他类型稳定性较差.草地和水体的空间位移较小,而建设用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及流动沙地的空间位移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通过GIS平台对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了最优插值图。然后分析了该旗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后认为,在该地区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用反距离权重法为好,而全氮和速效钾的空间插值以克吕格法的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为好。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变程分别为11853m,8932.2m和732.99m,全氮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空间相关性较弱。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在91%的面积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0g/kg,其相对高值区呈离散分布,可能与隐域植被的分布有关。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分布相似,在70%的面积中低于0.75g/kg,而速效钾含量中等,介于102.04-103.31mg/kg之间。在三个不同的景观亚区中,乌审凹地亚区的土壤养分状况较好,黄土丘陵亚区养分状况最差,毛乌素沙地亚区介于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用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缘比(AP)等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与变异系数等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较强的自然地理因子相关性,具体讲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等与地貌区域、海拔、坡度、坡向等密切相关;在平均海拔地区、低坡度地区、南面坡地区的居民点分布具有密度大、平均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的特点;最大斑块指数的大小与居民点的立地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的最大斑块指数较小,反之亦然;斑块的复杂性与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较好的低坡度、低海拔、南坡、黄土丘陵等地区的面缘比较小,其它地区则较大;居民点的分布整体表现为集中分布,集聚性的强度具有随自然环境条件的下降而增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多伦县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 ,也是生态脆弱带。该地区水资源日益紧张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通过对多伦县水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分析表明 ,灌溉用水是本地区的主要用水方式 ,占年总用水量的一半左右 ,其水资源浪费也最为严重。鉴于此 ,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等具体措施 ,以期实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确保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带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畜牧业在农牧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畜牧业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于2001年11月成为禁牧试点县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在对69户农牧户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处理的基础上,从劳动力用工、物质和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对禁牧前后畜牧业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计算羔羊出栏、成羊出栏、毛(绒)、当年羔羊增值等收益得出每只羊的年收益,对比发现,畜牧业经营方式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养殖的转变使畜牧养殖的投入产出结构随之发生改变,净收益短期内呈现下降趋势,成为实现农民增收及生态恢复成果保护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探究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农牧交错区的居民点调整、重构与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聚类检验、空间"热点"探测、Voronoi图Cv值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分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达茂旗居民点分布整体较为聚集,呈"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差异,研究区居民点斑块规模相差悬殊,小型居民点占主体;区域上,居民点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冷热点"分异明显,呈现局部集中趋势;在乡镇尺度上,石宝镇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随机分布,其它几个乡镇的空间分布属于集群分布;农业生产区居民点规模分布大而密集,牧业生产区居民点规模分布呈现小而零散的分布特点。总体上,分析该农牧交错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可对整个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与内蒙古鄂托克旗329份农牧民调查数据,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生计稳定性以及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普遍不高,样本均值介于0.21-0.27之间,且生...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草,发展草业,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的根本途径。为了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区草业的发展,在分析了该区发展草业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草业助推技术体系的概念。该技术体系包括旱作农田增产技术、农田保水保土耕作技术、农牧结构优化调整及苜蓿生产技术。并以宁南试区为例,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榆林市榆阳区1984~2003年各乡镇的粮食产量统计数据为依据,选用了适合农用地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模型,对该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单位面积量及总量进行分区动态测算,以揭示生态环境对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 1984~2003年间,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在波动中上升,20 a内总物质量从21.94×104 t/a增加到57.98×104 t/a,年度递增率为5.24%.(2) 在1984~2001年间,榆阳区北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远高于南部,且呈较快上升趋势,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呈较平缓的波动变化,且略有下降.(3) 在1984~2001年间,榆阳区城区、近郊、远郊的差异性在单位耕地面积净第一性生产力上体现为城区>近郊>远郊;在耕地NPP总量方面,城区、近郊和远郊都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三区变化以远郊波动幅度最大.(4) 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的大幅增长有农业投入增加的原因,但主要得益于该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及粮食产地,探索其“三生”空间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对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用地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0—2020年内蒙古典型农牧交错区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整体动态变化平缓(0.02%~0.04%),生态、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空间趋减,生活、其他生产空间增加。(2)2000—2020年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城区外围生活空间侵占农牧业生产空间,土默川平原及北部、东南部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生态空间相互转换;(3)研究区生态、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空间在前10 a相互转化剧烈,2010—2020年有所减缓;生活、其他生产空间呈净转入状态并在后10 a突增。(4)平均坡度是影响农牧业生产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0.24~0.4),产业发展、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规模对当地空间格局影响较大,精细化治理背景下,政策引导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1.
以包头市城郊区为例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以乡镇 (苏木 )为研究单元 ,研究本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 ,并分析其变化驱动因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区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农牧交错区是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之地带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研究利用 ,对生态安全和地区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346份农牧民生计三期面板数据,刻画了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与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呈现“内卷化”特征,退化型与维持型转型路径是农牧民生计转型的主要路径选择。2)生计资本中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强有助于农牧民生计转型“内卷化”的破解,而金融资本的增强则强化了农牧民生计转型的“内卷化”。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强将有助于农牧民选取进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进取型转型路径中的均衡化与非农牧化转型路径的选取;金融资本得到增强的农牧民更倾向于选择退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退化型转型路径中的牧业化与农业化转型路径。3)农牧民遭遇的生计风险冲击越剧烈越倾向于选择进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非农牧化转型路径;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制约了农牧民农牧业化生计转型路径的选择;基期生计策略非农牧化程度越高,农牧民越倾向于选择退化型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固阳县16个乡1 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指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风蚀、水蚀的生态背景是制约农牧交错带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探讨并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企耦合发展模式”,分析论证了该模式对于解决农牧交错带生态和经济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宁夏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及农牧业生产特征,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社会产品”四位一体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并就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井灌农业复合种植模式、天然草原生物围栏体系建设及分区轮牧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5.
农牧交错区退耕还草与粮食自给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当前及退耕还草后面临的粮食问题,提出了该区退耕还草后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的基本对策;改造基本农田,强化农牧结合,建立农业“三元”结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旱作农业技术,发掘退耕还草后剩余农田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1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区域内近40a来气候的交化及其对牧草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交错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受气候暖干化,以及超载过牧、草地鼠虫害、滥挖乱垦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内牧草产量下降,牧草群体结构平均密度明显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琉,草场退化现象B趋严重。  相似文献   

17.
运用MSS、TM、ETM、CBERS-2四期遥感数据,采用参数统计、空间强度等值线追踪和重心点迁移等分析方法,全方位、多时段动态监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代表区域—通辽市的荒漠化动态变化情况,并用地质、气候、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论证了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消长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近32年(1975~2007年)来,通辽市沙漠化面积经历了增加-减少的过程,其重心位于开鲁县东来镇附近;通辽市的盐碱化面积呈现了减少-增加-减少态势,其重心位于科左中旗宝龙山镇附近。研究认为在自然条件(地质、气候等)大背景制约下,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在几十年时间尺度内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土地利用结构合理与否。  相似文献   

18.
王鑫  海山 《干旱区研究》2024,(4):706-715
运用能值方法分析农牧交错带内乌兰察布市2011—2020年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以确定区域开发合理规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2011—2020年乌兰察布市生态经济系统投入能值(F)平稳上升;产出能值(Y)不断减少;环境负载率(ELR)不断上升;10 a间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出现较大波动,总体下降。2011—2016年乌兰察布市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高于1,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是可持续的;2017—2020年低于1,为不可持续状态。因此,中短期需增加可更新资源投入,缓解不可更新资源过度使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退化、环境负荷高等问题,产业上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高能值产品产出,寻求新兴高能值产出部门替代低能值产出部门;长期需提高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便提高区域能值需求和产出。以优势交通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承接周围相对发达地区能值产出率高和环境负载率低的产业部门,以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生态压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子、资源与人类活动压力因子、农业生产压力与水资源压力的综合因子是影响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通过线性回归模拟分析发现,1994~2005年,榆阳、神木、横山、府谷4县(区)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分别以-0.10/a、-0.06/a、-0.04/a、-0.01/a的速率下降,而靖边和定边1999年后出现扭转,分别以0.09/a、0.08/a的速率呈现上升态势;从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空间变化分析,榆阳区在12年中生态环境综合平均得分为1.32,属潜在脆弱区,靖边和横山平均得分0.61和0.43,为轻度脆弱区,神木平均得分为-0.26,属中度脆弱区,府谷和定边平均得分为-1.14和-1.01,属重度脆弱区.结合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靖边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而府谷生态环境状况逐步退化,且现状已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