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lack et al.(1992)利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四种蚜虫进行了鉴别比较;Kambhampiti et al.(1992)将RAPD技术用于鉴定和区别蚊子的种和种群:Heckel et al.(1995)对小菜蛾抗Bt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标记研究,获得了118条抗性品系特有的扩增带。目前有关应用RAPD对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进行标记研究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拟采用RAPD技术寻找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特异性片段,并将其转化为更稳定的SCAR(Sequence-charactcrized amplified region)检测标记,旨在为建立实用的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分子检测技术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RAPD和AFLP标记分析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200条10 bp的RAPD引物中筛选获得28条多态性引物,对48份烟草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84条DNA扩增片断带,其中多态性带86条,平均多态检出率为46.7%。用4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对48份烟草材料进行选择性扩增,共获得321条扩增带,其中174条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检出率为54.2%。根据RAPD和AFLP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获得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结果,两者都可以将48份烟草资源分为两大类群,即黄花烟草(Nicotiana rustica)群和普通烟草(N.tobacum)群,普通烟草可进一步分为4组;48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幅在1.4~11.0之间,其聚类结果与理论上所期望的结果基本一致,AFLP标记技术比RAPD标记技术能更好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及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大豆空间诱变突变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RAPD技术在分子水平进行大豆空间诱变突变体的差异性分析,为大豆空间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首次应用RAPD标记对大豆空间诱变的12个品系及4个原始对照种进行多态性分析。随机选用的70个RAPD引物对原始对照种及12个空间诱变品系进行扩增,共获得247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39条,总多态性位点比率为15.8%,品系间多态性位比率在1.43%~10%之间,扩增片段长度在250-2100bp之间。因此,通过空间诱变能够在DNA水平上导致大豆遗传物质变异,并且RAPD是一种研究植物空间诱变材料的较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模拟微重力条件下马铃薯的同工酶检测及RAPD产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微重力仪连续改变方向来获得模拟微重力条件 ,对该模拟条件下马铃薯的组培苗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RAPD分子标记的实验。结果表明 ,微重力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的过氧化物同Ⅰ酶谱出现了新的谱带且同工酶活性高于对照。RAPD方法利用 1 0碱基随机引物扩增基因组DNA ,结果说明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在微重力处理 1周后检测 ,发现处理与对照之间的过氧化物同I酶谱基本趋于一致 ,RAPD检测两者之间遗传物质一致  相似文献   

5.
斑茅杂种后代分子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APD随机引物和斑茅5S rRNA间隔序列(ITS)引物对斑茅与甘蔗的杂种F1、F2代进行了分子鉴定,获得了与含有斑茅血缘有关的RAPD分子标记3个及5S rRNA间隔序列标记1个;其中,5SrRNA间隔序列标记可用于斑茅杂种后代碱法DNA模板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小麦叶锈菌毒性及分子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河北、江苏两地的22株小麦叶锈菌作供试菌株,用27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品系作为鉴别寄主进行毒性测定。毒性多态性分析结果为:22个菌株通过聚类被分为两组,第一组17个菌株主醚自河北,第二组5个菌株全部来自江苏,表明毒性与地理来源密切相关;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较高并且差异不大,为0.6296-0.9259之间,说明两地的小麦叶锈菌所含的毒性基因差异不大,应用RAPD技术,从6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2个扩增多态性较好的随机引物,用于分子多态性分析,共扩增出DNA条带102条,其中多态性条带54条,RAPD分析结果为:22个菌株被分为两组,第一组菌株主要来自河北,第二组菌株主要来自江苏,说明DNA多态性与地理来源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菌系间遗传相似系数相差较大,为0.3889-0.9074之间,说明两地小麦叶锈菌群体遗传结构丰富而复杂,比较22株小麦叶锈菌在27个鉴别品系上的毒性特征和54个RAPD标记建立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发现以RAPD标记为基础的分子多态性与毒性多态性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家蚕胚胎温敏性基因的RAPD标记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家蚕华1、S栏品种及其杂交后代F2分离群体为材料进行胚胎湿敏性基因的RAPD分子标记筛选,经287个随机引物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分析,筛选到2个特异性DNA多态片段,一个只出现在温敏性赤蚁蚕品种中。另一个出现在非湿敏黑蚁蚕品种中,扩增条带的分子量约1350bp,命名为OPA-021350,经共分离的检测分析,与黑蚁非温敏性状有较紧密的连锁关系,并以pEGM^R-T Vector为载体,大肠杆菌DH5α为宿主进行了克隆。  相似文献   

8.
RAPD技术在葡萄种质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以鉴定葡萄(Vitis)种质资源,对CTAB,SDS和高盐法3种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较为适合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通过对TaqE,Mg^2 ,dNTP,模板DNA,Primer不同浓度的优化实验以及对PCR反应程序的筛选,建立了适合葡萄基因组RAPD分析的技术体系。运用该体系对部分葡萄品种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适合的引物在该体系条件下能够达到鉴定葡萄种质资源的目的,并可应用到葡萄的遗传图谱,指纹图谱及分子标记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家蚕耐氟笥RAPD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含有耐氟主效基因的家蚕品种T6和高敏感品种733新及其近等基因系NF733新中,采用200个RAPD随机引物进行扩增,获得了与家蚕耐氟性有关的两个分子标记OPD-08850和OPB-10917,用OPB-10917,分子标记在加交世代中进行检测,其结果是各回交世代耐氟性个体都出现同样的特异带,从而验证了分子标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RAPD和ISSR标记对甜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利用RAPD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37份甜瓜(CucumismeloL.)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在供试材料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21个,ISSR引物10个(其中ISSR-2与ISSR-4等量混合组成ISSR-10引物对).RAPD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带10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58.62%,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47;ISSR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带73条,PPB值为65.51%,平均PIC值为0.53.根据两种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野生甜瓜和栽培甜瓜;栽培甜瓜又分为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两大亚群,各野生甜瓜种质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这与其分类地位基本一致.两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r=0.01).研究表明,RAPD和ISSR标记可用于甜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尼里—拉菲奶水牛基因池为模板,从22条10 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条具有清晰多态条带的引物,从中选取5条,对尼里—拉菲奶水牛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结果得到53条带,其中12条表现多态,多态频率23.85%;根据N e i氏公式计算品种内的遗传相似指数F的平均值为0.9500,遗传距离指数D的平均值为0.0500。  相似文献   

12.
应用RAPD标记鉴定结球甘蓝品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DNA水平的RAPD标记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球甘蓝是我国大面积栽培的蔬菜种类,品种繁多,至今未见有利用该标记进行大规模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本研究利用RAPD技术,对当前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栽培的部分结球甘蓝品种进行鉴定,旨在为这些品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应用RAPD分析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标记对来自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北高原的8个老芒麦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15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5个能扩增出高度重复性条带的引物。这25个引物共扩增出370条可分辨的条带,其中291条(占78.65%) 具有多态性,表明供试居群在物种水平上存在较高水平的变异。同时各居群的多态性位点比率(PP)在46.49%到53.78%之间变化,表明群体水平的变异较低。居群的平均基因多样性(HE)为0.176(变幅为0.159~0.190),而物种水平的平均基因多样性达0.264。基于Nei’s基因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贝叶斯方法的群体分化系数分别为32.0%、33.7%和33.5%。AMOVA 分析表明居群内遗传达到总变异的59.9%,而居群间变异仅有40.1%,但二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01)。居群间每世代迁入个体数(Nm)达到0.503个。各居群间存在较高的Nei’s遗传一致度。本研究获得的老芒麦的遗传结构不同于已报导的大多数披碱草属物种。另外,基于聚类分析及AMOVA的结果均表明各居群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分化,8个居群分化为采集地的南部和北部2个分支。总之,研究结果表明来自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老芒麦居群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在该地区应尽量选择遗传多样性高的老芒麦居群实施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土壤可培养真菌RAPD扩增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钧敏  金则新 《土壤通报》2004,35(3):295-298
以改进的CTAB-溶菌酶-蛋白酶K裂解法抽提土壤可培养真菌总DNA,直接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分别测试了镁离子浓度,4×dNTP浓度,模板DNA量,引物用量,Taq酶用量和牛血清白蛋白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各因子的组合研究,确定了土壤可培养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15μlPCR反应体积,1×Taq酶配套缓冲液(10mmolL-1Tris·HClpH9.0,50mmolL-1KCl,0.1%TritonX-100),1.5mmolL-1MgCl2,2UTaq酶(上海华美公司),20ng模板DNA,15pmol引物(上海Sangon公司);dATP、dCTP、dGTP、dTTP各0.2mmolL-1;1mgmL-1牛血清白蛋白。  相似文献   

15.
葡萄属植物抗黑痘病基因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生葡萄部分种和株系、欧洲葡萄及其杂种、葡萄种间杂交组合毛葡萄商-24?欧洲葡萄龙眼的F1群体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中国野生葡萄的部分种和株系对黑痘病表现了高度的抗性.种间杂交后代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欧亚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和感病两种类型.欧美杂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只存在抗病程度的差异.运用RAPD技术,采用集群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的方法进行葡萄抗黑痘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获得了与抗病基因相连锁的RAPD标记:OPV02-600和OPJ13-300,并在杂种后代、葡萄野生种、河岸葡萄和欧洲葡萄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提莫菲维小麦G组染色体特异性RAPD探针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重复序列作为物种专化的遗传标记广泛应用于染色体组的分析.小麦族中70%的基因组DNA为重复序列,大约16%~45%的基因组DNA为物种或基因组特异序列[1,2].  相似文献   

17.
磨芋属(Amorphophallus)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磨芋(魔芋)属内野生种和栽培种共20份材料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34个随机引物扩增,有23个扩增出的产物电泳图谱较清晰,共获得266个位点(DNA片段),其中259个具有多态性。供试材料所用23个的的扩增产物都存在种间多态性。7个引物扩增出的产物中有11条DNA片段在花磨芋种内样品(系统)间也存在多态性。以RAPD标记资料计算获得的传相似系数(Jaccard相似系数,Sj)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花磨芋种内系统间差异最小,Sj系数在0.97-1.00间;两份甜磨芋材料间没有差异,Sj为1.00。在已知的种间,两个栽培种花磨芋和甜魔芋间亲缘关系最近,Sj在0.83-0.85间,与另一个栽培种白魔芋间亲缘关系都较远,Sj在0.62-0.66间,栽培种与野生种间亲缘关系都较远,Sj在0.48-0.64间。在野生种中,结节磨芋与栽培种系统间关系最远,Sj在0.48-0.54间,未定名4个野生种Sj在0.64-0.89间,系统A.sp05与A.sp06关系最近,Sj为0.89,其次是A.sp01与A.sp^*,Sj为0.73。根据亲缘关系树状图,当遗传相似系数Sj在0.55-0.60之间时,20份材料刚好划分为栽培种与野生种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18.
芥菜的红叶RAPD标记筛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芥菜资源,是南方的一种重要蔬菜.经过多年的研究,芥菜的育种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丰富的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常规育种方法,限制了作物上优良基因在远缘作物间的转移.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为不同物种间的基因转移找到一条可行途径.而分子标记的迅速发展,更为常规育种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把作物的优良性状同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可以加速育种进展,对于目标性状的基因定位以及基因克隆均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与目标性状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采用近等基因系和集团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19.
姜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APD技术对20个姜(Zingiberofficinale)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200多个引物中筛选出2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171条DNA带,其大小分布在100 ̄3500bp之间,其中111条为多态性,约占总数的64.91%,平均每个引物的扩增带为6.8条。利用25个有效引物扩增的DNA带数计算出品种间的J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姜品种亲缘关系系统树。在相似性系数0.67处,20个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类。Ⅰ类可分为A、B和C组;Ⅳ类可分为D和E组。其中,A组可再分为A1和A2亚组;B组可再分B1和B2亚组。各亚组内相似性系数较大,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大豆种质资源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40份大豆材料加以分析,旨在从DNA分子水平上探索野生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50个RAPD引物筛选出具有多态性且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38个,共检测出407条带,其中多态谱带309条,多态性程度为75.92%。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14条多态性带,平均产生多态性谱带8.1条;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3377,变幅范围为0.5865~4.2133。遗传相似系数变幅范围为0.44~0.92,平均为0.75。野生大豆的多态比例(94.35%)、多样性指数(2.2336)分别高于育成品种(87.47%、1.7331)和地方品种(83.54%、1.6198)。遗传相似系数为野生大豆(0.6498)地方品种(0.7015)育成品种(0.7177),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为0.6599,育成品种与野生大豆间为0.6487,地方品种与野生大豆间为0.6045。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0份大豆材料聚为6类,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各自聚为一类,野生大豆聚为4类。野生大豆特异等位基因数远远高于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二者的相加之和。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区别明显,宜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同时野生大豆变异幅度大,遗传基础广,是大豆育种实践中的优良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