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年来,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租佃制度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租佃关系中窥探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从而为当前的农村经济提供借鉴。中国的租佃制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包括西北)自耕农多、经营地主多,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秦晖通过考察陕西的关中农村,认为该地区的地权分配平均,几乎可以概括为"无租佃"(1)。南方(包括西南)地区佃农比例高于北方,经营地主少。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章有义对徽州租佃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认为该地区的租佃经营的比重很高。  相似文献   

2.
施由民 《农业考古》2001,(1):134-137
学田是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 江西的书院始于唐代,大发展于宋代,而鼎盛于明代。明代江西书院的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宋代。清代主要修复于不少明末被毁的书院,同时也创办了相当数量新的书院。这些书院之所以能维持历久、长盛不衰,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些书院拥有田土,通过出租耕地,收取租谷或租钱而维持各种开支。 从宋代开始,政府在各州、县都设有学校,这是官办的(书院主要是民办,少数是官办),这些学校也都有政府划拔的田地,通过田地的出租,以维持师生的开支。 本文通过解剖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清代)江西学田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江西安远县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利 《农业考古》2004,(3):92-99,103
十七年前,笔者在江西赣州地区作清代江西赣南地区土地与租佃关系的调查时,先后在宁都、石城、瑞金和安远等地,发现了大批民间进行土地买卖和租佃活动的契约文书以及民间收藏的完粮串票(即上、下忙执照)、军功或捐监执照等。由于本人不久后研究兴趣和方向有所改变,致使这批珍贵的原始资料至今未能公布  相似文献   

4.
张晖 《农业考古》2016,(4):36-41
清代江南寺田经营模式有自耕自种、雇工经营、租佃经营多种,其中租佃经营最为盛行,因为它能克服土地分布零散、劳动力不足、管理不便等诸多困难,为寺院提供稳定、充足的收入。寺田的租佃形式既受民田的影响,也有自身的特点,以定额租、实物租为主,地租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清代土地贸易关系初探中国农业博物馆李三谋土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交换市场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清代,土地买卖盛行,与从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产权转移频率增高,规模加大,交易范围不断扩展,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代对于买卖契约的内容、格式及其订立有着较为详细的法律规定,一方面使契约的格式与内容趋于规范和统一,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民事法律秩序;另一方面,则因受到国家法自身体系的不完整以及以刑罚为主要处分手段的天然缺陷,以及交易主体对于风险规避、交易安全和利益最大化诉求等因素的影响,契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与法律规定不相吻合的习惯做法,这在徽州田宅买卖契约中多有体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国家法律规定及其实际运行之间的差异,丰富中国古代契约及民事法律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农业国。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之后,往往造成大规模的饥荒,使黎民百姓啼饥号寒,迁徙流离。如何救荒,这是常常困扰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个难题,而最常用也是行之有一定效果的办法就是仓储制。汉代贾谊说:“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对于救荒之策,后人很多都赞同贾谊之说,所谓“盖天时之荒歉无常而备之不可不预也,救荒之策其奇旅伴积乎”。(1)设仓积谷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救荒之策。“汉晋唐宋以来,先事预防有社仓义仓常平仓仓储诸法,临时济急有平 蠲征散赈动输设粥诸法。”(2)有的甚至称赞常平仓、义仓为“…  相似文献   

8.
王倩 《农业考古》2012,(6):69-72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关注土地私有化趋势的同时,尤为关注地权的集中,过分估计了土地兼并和农民失去土地的严重性。在研究中缺乏定量的统计与分析,大多以史家或当时的政治人士所说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类的言论作为立论的基础。这种立论极易遮蔽中国历史上土地关系的实际情况。的确,在土地私有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江西素以产夏布驰名。夏布之原料即为芋麻纤维。芋麻只产于我国,故英文名之为“中国草”(China Grass)。它属荨麻科,为麻类植物中的优良品种、根、叶可入药与充饥,麻皮纤维坚韧细长且轻,具有耐热、吸收、散发水份快等特性,纤维长度六至十倍于棉,拉力七倍于丝、八倍于棉,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未用棉花纺织布料以前,其衣料以芋麻为主要原料。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已有芋麻的种植与加工,《诗经·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芋”的记载。秦汉时期,芋麻的种植只限于陕西、河南等地,当时人们都以穿芋麻制成的衣服为高贵品,“贾人毋得衣锦绣绮觳缔紵罽,”南北朝时,由于大量北人南迁,所需  相似文献   

10.
11.
论清代江西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由民 《农业考古》1995,(1):141-149
论清代江西农业的发展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施由民江西省简称赣,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绵亘,北部平原坦荡。整个地势,由外及里,从南而北,渐次向郡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巨大的盆地。境内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有发...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社仓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康雍乾时期国家繁盛,统治者对社仓表现出极大热情,社仓建设风生水起;嘉道以后,国家衰弱动乱,社仓也随之毁坏废弃。当了解清代江西社仓发展状况后,会发现尽管建有相对完善的制度,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实行。同时,透过对江西社仓的分析,可以了解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更能意识到政府对地方事务的导向作用,进而去理解国家、地方政府、民间各阶层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南苑在清代是京城最大的皇家园囿,清初统治者对南苑因地制宜进行开发,使清代的南苑一方面承担着宫廷瓜果等副食品供给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成为举行国家阅兵和围猎等重要军事活动的基地。本文依托内务府档案和内阁档案等史料,通过梳理清代统治者对南苑的管理和开发等史实,探讨清代统治者不同时期对南苑的管理与经营意向并考察南苑不同时期功能的演变以及与其他皇家园囿功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三谋 《农业考古》2000,(3):125-132,149
田契是一种传统的应用性文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几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时期。田契包括买卖文书、租佃契约、抵押字据、典当契约几个方面,它是我国农业文明的一部分,是战国以来历代社会之土地市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清时期,随着田产贸易的频繁、租佃关系的不断变动和高利贷活动的猖獗,土地文书迅速增多,形成日趋多样化之状况,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土地买卖文书田产买卖文书是我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一种地契,也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田产契约。它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四川省直至清代仍然有着较为常见的土地崇拜、稷神五谷神和农神崇拜,土地崇拜和对土地神的祭祀仍然非常活跃。与前代土地信仰相比较,清代四川民间抽象化的土地之神的地位大大下降,土地崇拜中自然崇拜的色彩渐渐消失,社神信仰、土地神信仰及田祖信仰等人格化土地神信仰成为主要形式,庙宇化和世俗化成为神灵信仰的展现方式,民间对土地的崇祀体现出典型的务实性、世俗化甚至功利化。  相似文献   

16.
张研 《古今农业》2008,(1):76-86
土地具有开垦有限性的自然属性,于是土地亩产量、粮食总产量、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土地资源配置等便成了衡量土地资源优劣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清代农业技术与土地资源配置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和介绍,以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郭某系某村村民,2019年1月29日,郭某与外村村民王某签订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约定郭某将自有的787平方米土地自2019年2月1日起永久流转给王某使用,流转费为125218元。合同还约定王某将流转费一次性支付给郭某后,该土地经营权归王某所有,王某有权自主开发该土地,郭某不得干涉;若遇国家或城市建设需征用该土地的,一切赔偿归王某所得。合同签订时,  相似文献   

18.
茶法,是关于茶的产、制、运、销的控制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政府制定茶法,不仅着眼于茶叶的财政收入,而且通过对茶叶的控制性销边以达到控驭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因而,茶法与其他财政制度相比,又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清代是茶业的大发展时期,清代之茶法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联系清代乡村教育状况,探讨村塾诗在主题、内容以及形式技巧等方面的特色,对具有突出成就的诗人及诗歌创作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评定清代村塾诗在诗歌史与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粤西地区进入了新的开发阶段.特别是在雍乾之际,曾掀起了巨大的垦荒热潮.粤西成为广东的粮食基地,其垦荒经验也在省内外推行.粤西垦殖的历史经验证明,关注粤西,开发西部的政策,是广东农业发展的必循途径,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