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立军  马进  张广军 《沙棘》2006,19(2):4-6
对永寿县沙棘良种选育基地试验区人工沙棘林单株树高、30cm处直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沙棘30cm处直径和树高的速生期一般都出现在第2~5龄,连年生长量高峰期出现在第3~4龄之间,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4~5龄之间,以上两种生长量总的发展趋势都是先增加,达到生长高峰后,逐年降低。2)分别对沙棘树高、30cm处直径与树龄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沙棘树高、30cm处直径的生长模型,树高与年龄呈二次函数关系;30cm处直径与年龄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沙地植被演替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取代另一个植物群落的过程,也称植物更替。在沙地上,因其母质的特殊性以及沙区气候的特殊性其演替过程也呈现出独自的特性。植物演替依其发展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两种。在沙地上进展演替表现为植被的恢复过程,逆行演替则表现为植被的退化过程,即土地荒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模拟天然植被演替规律建设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占孟 《甘肃林业科技》1995,20(1):41-49,55
本项研究本着模仿自然、效法自然的观点,以天然植被演替规律,在无林区进行模拟试验,获得沟谷地形稳定、树种稳定、林型稳定的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营林工作提供了速生丰产的优化模式及林种合理布局方案,缩短了黄土高原治理进程,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4.
范仁俊  党海燕 《沙棘》1996,9(1):28-31
沙棘人工种村我杂草种类多,发生量大,严重影响沙棘的生长发育,1988-1994年,通过杂草种类及为害调查,使用克芜踪、草甘磷进行化学除草试验示范推广,较人工除草节省费用43%,同时结合机耕除草,以耕代抚等方法,为沙棘园杂草综合防治提供了有效 措施。  相似文献   

5.
镜泊湖熔岩台地植被类型及演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镜泊湖台地是距今 1万年左右新期形成的石龙熔岩山地,台地基质主要为玄武岩。台地的形成是由于火山喷发时形成大量熔岩流,熔岩流顺着山地缺口流向台地而形成的,台地面积很大,最初没有任何植物生长,所以这里的植被演替属原生演替,远离火山口区的台地熔岩新,风化弱,降水大部分渗流蒸发,能够生长的植物多为耐旱的草本及矮灌木,这种植被也称新期火山植被。离火山口区较近的台地,熔岩较老风化快,土壤形成较多,加上种子来源容易,这里生长着较高的灌木及小乔木,这种植被也称旧期火山植被。 1植被类型 1. 1新期火山植被 1. 1. 1地…  相似文献   

6.
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是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通过对52个标准地专题调查资料的分类整理和红豆杉生态群落现状及其演替规律的分析,对红豆杉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自然植被进行归类,并对其分布、构成和演替进行分析,为恢复和发展水源区森林植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柽柳因其独特的生物、生态特性,成为滨海盐碱地建群优势树种;然而柽柳通过竞争优势,植化相克作用,严重的阻滞了其他树种的生存,形成单一种群,降低了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滨海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分布大面积的柽柳灌丛植物群落,这是一种自然演替过程,这种演替过程和规律,给我们修复改造、利用大面积的滨海滩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金江 《沙棘》2004,17(4):26-27
介绍沙棘幼苗期主要地下害虫种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可供沙棘育苗工作者和沙棘生产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川县红豆杉生态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川县是四川省红豆杉的主要分布区,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的不断创新,红豆杉的经济价值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文通过52个标准地专题对红豆杉生态群落进行了科学测定和分类整理,对其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将来红豆杉的培育、保护、经营及合理开发利用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棘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树种,通过实地栽培,对沙棘在乌兰浩特市的引种过程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推广种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笔者研究了右玉、黑茶和关帝3地沙棘在盐胁迫下,其生长特征、对盐分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及其根系形态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的沙棘对盐胁迫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其中,右玉和黑茶沙棘对盐分的耐受性高于关帝沙棘。在盐胁迫条件下,3种不同来源沙棘的生物量分配模式相似,主要表现为根冠比增加,这对于增强植物体的生长能力和抗胁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种不同来源沙棘的根系敏感程度要低于地上部,低浓度NaCl可促进细根发育,增加根尖数,从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  相似文献   

13.
沙棘醋因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无机盐、黄酮、胡萝卜素等生命活性成分,是果醋中的珍品,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目前沙棘醋的生产工艺中酒精发酵阶段基本都采用产酒干酵母,沙棘的特有风味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另外,为加快生产普遍采用较高的发酵温度,使沙棘果富含的水溶性维生素不易很好保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利用从沙棘果表面分离的单一酵母菌原汁发酵法酿造产生酒精、利用恶臭醋酸杆菌的混合变种菌对沙棘果酒进行醋酸发酵制作沙棘醋、对制作出的沙棘醋进行勾兑等新方法,从沙棘果上自行分离纯化并经过DNA测序鉴定的产香酵母作为酒精发酵的酵母菌种,采用低温发酵工艺,研究一种沙棘醋生产的新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4.
沙棘价值核算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沙棘相关的研究资料 ,对沙棘价值核算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每公顷沙棘人工林的直接经济价值为 0 .3 1万元 ,而生态价值为 6.8万元 ,占总经济价值的 95 .66% ,预示着沙棘灌木林的价值取向是以生态效益为主体。  相似文献   

15.
从山西北、中、南部地区天然沙棘林集中分布区所选的优良单株上采集硬技插穗,进行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扦插对比试验,从生根率、成活率、生长特性等方面研究了不同种源间硬技扦插效果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北、中、南三个种源间在同种处理方式下的生根率、成活率、苗高之间差异显著,中部种源表现最好;同一种源在不同处理方式下的生根率、成活率、地径之间差异显著,苗高差异不显著,右玉种源在0. 6%"劲茂"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0 min表现最好,因此,可作为沙棘扦插育苗最优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将大果沙棘的幼嫩茎尖、茎段外植体接种在1/2MS附加不同浓度配比的IAA,IBA,BA,NAA培养基上可诱导茎尖和腋芽生长,同时将小叶片和嫩茎接种于不同浓度配比的1/2MS和2/3MS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续培养后,表面形成大量的绿色突起,进一步分化成不定芽,将不定芽在不同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产生无菌外植体。  相似文献   

17.
浅谈沙棘的综合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作为优良的多用途树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极强的克隆繁殖和空间拓展能力,成为了典型的克隆植物。不仅如此,其本身所具有的多重价值更值得去不断发掘。他以极耐干旱、极耐贫瘠、极耐冷热,成为了植物之最,同时,也是世界学术界发现的唯一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集于一身的农作物,成为了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引进栽培的4种大果沙棘成活率和保存率及生长情况的调查,得出森淼二号、乌中杂种两种成活率和保存率高,且生长情况较好,引种试验成功,可在乐都县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干旱程度下俄罗斯大果沙棘与中国沙棘之间抗旱性差异。以两个树种2年生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为创造重度、中度、轻度干旱胁迫条件,定期测定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从渗透调节物质变化比较可以看出俄罗斯大果沙棘的抗旱性明显高于中国沙棘。对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固土林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吴起野生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吴起野生沙棘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沙棘果泥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814.03 mg/100g,其次为沙棘果皮、果油、果渣等,沙棘枝中含量最少为90.39 mg/100 g,这将为吴起野生沙棘总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