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针对新疆南疆地区广泛应用的多熟种植模式进行研究,对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冬小麦的个体生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光合效率、产量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多熟种植模式,冬小麦生长状况良好,综合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2.
孙菁菁  高肖贤  魏静  马文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33-12835
[目的]为了建立适合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体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养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4个管理模式分别为农民习惯模式、高产高效模式、再高产模式、再高产高效模式,其中农民习惯模式按当地农民常规种植进行,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模式分别为设置一定增产增效目标下各种管理措施的优化组合。[结果]与农民习惯相比,管理措施优化组合的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3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其中产量分别提高20.7%、30.5%和22.5%,氮肥生产效率分别增加67.1%、17.3%和29.7%。再高产模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养分累积量最高,高产高效模式下氮肥生产效率最高,达47.3kg/kg。[结论]通过管理技术的优化组合,可以实现冬小麦产量分别提高10%~15%和30%~50%、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20%和30%~50%的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3.
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以冬小麦长635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长6359的播期在9月25—30日的范围内可适当进行调整,在传统播期9月25日的基础上可延后5 d左右;播量在187.5~277.5 kg/hm2范围内结合播期进行调整,可适当减少播量。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针对传统种植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是当前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新疆是国内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马铃薯单产高、质量好。其中,秋马铃薯与冬小麦复播种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对调整种植结构及培肥地力均有利。一、主要优点1.结构调整冬小麦复播马铃薯,一可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喜光作物冬小麦与耐阴作物马铃薯合理搭配,在实现高产的同时,改变了种植结构,使大部分冬小麦地区  相似文献   

5.
正宁县冬小麦套种越冬菠菜越夏西瓜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是正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均种植6.00万hm^2左右。为了解决单种冬小麦效益低和粮经争地矛盾,近年来正宁县中巷村、徐家村的农民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成功摸索出冬小麦套种越冬菠菜、越夏西瓜三种三收的高效种植模式。在该模式中,冬小麦和冬菠菜同时播种,共同生长,而冬小麦和西瓜共生期短,冬小麦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生长发育,麦收后西瓜生长发育环境优越。一般产冬小麦3750kg/hm^2,  相似文献   

6.
对6个早熟结球甘蓝品种,在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农珍绿较早熟、抗病、产量高、结球紧实,最适宜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推广应用;中甘21、8398早熟性好、结球紧实,宜在海拔170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华耐百惠等三个品种抗病、产量高,但成熟期偏晚,宜在海拔145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决传统冬小麦种植方法存的灌溉效果差从而影响冬小麦总产量的问题。【方法】基于遗传算法设计新的高产量优质冬小麦种植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数据进行采集,构建冬小麦灌溉产量模型,设计优质冬小麦高产决策施肥模式。【结果】通过实例分析结果证明,设计的种植技术的种植效果较好,小麦的净产值较高,能够实现高产量优质冬小麦种植。【结论】本文设计的高产量优质冬小麦种植技术具有有效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后续冬小麦种植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对宁夏引黄灌区现有主要种植模式的选择及组装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春小麦/玉米(套作)为对照,以降低农田氮磷流失量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对选择和新组装的12种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出利于灌区农田氮磷残留量相对较低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期间,相对增加田面的覆盖时间,对降低土壤及退水氮磷残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兼顾产量和经济效益,选择出冬小麦-水稻(同年复种)、冬小麦-青贮、冬小麦-油葵、冬小麦-大白菜4种较为理想的低污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关键配套技术,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与效益。通过对传统的冬小麦窄畦田(200、220、240 cm)播种栽培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跟踪调研,并经过多年研究和生产试验,探索270、500 cm冬小麦减垄增地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和关键栽培技术,能有效增加种植面积,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产量大幅增加。该模式被当地广大农户接受,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冬小麦的产量高低,极大程度受到冬小麦种植密度的影响。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冬小麦生长过程中接受的光照总量,对于提升冬小麦籽粒质量、提高冬小麦亩产量都有着重要意义。1、实验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实验场地选择地势平坦的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种植区,土壤为疏松的沙壤土。在种植前进行土壤肥力调整,调整结果为:在0到20厘米的土层中,氮元素含量为60.8mg/kg、磷元素含量为0.060g/kg、钾元素含量为162.33mg/kg、其他有机质含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在循化县产业结构调整中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了筛选出适宜循化县种植的冬小麦最佳品种,2003年安排了3个品种对比试验,为今后循化县冬小麦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不同氮磷钾肥的用量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肥料利用率及吸收的影响,提出适宜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模式下的合理肥料用量,针对可能出现的肥料用量不足或过剩加以分析,从而促进该种植方式的施肥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以达到增产农作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宁夏固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旱地冬小麦种植试验。试验设4种处理,结果表明,以a、b两种模式适合固原地区旱地冬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春季田间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春小麦生长发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随着安徽省颍上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国家对种植冬小麦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颍上县农民群众种植冬小麦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种植面积也再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产量、耗水的影响,为冬小麦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一处农田开展试验,分别设计常规畦作(TC)、垄作(RC)、高低畦栽培(HLC)3种栽培模式,并且在RC和HLC栽培模式下分别设置高水、中水、低水3种灌溉处理。以TC作为对照,探究3种栽培模式、7种处理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农田耗水量及产量的具体情况。【结果】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在40-100cm深度,HLC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TC和RC栽培模式。同样的,HLC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耗水量更高,这与其栽培密度有较大关系。HLC栽培模式下植株发育更好,成穗数、穗粒数及亩产量也要高于另外两种栽培模式。【结论】HLC栽培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为加快小海子垦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步伐,适应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节奏,充分发挥小海子垦区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的优势,近年来,小海子垦区开始大力推广冬小麦滴灌及麦后复播青贮玉米种植模式,从而为土地增效、职工增收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滴灌冬小麦种植技术1.品种选择选择株型紧凑、前期生长势旺、后期个体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旱作区冬小麦最佳覆膜模式,制定适宜临夏州旱地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技术规范,为今后示范种植提供技术储备,实现旱作农业区小麦等密植作物稳产高产,我们按照旱地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试验方案要求开展了冬小麦不同覆膜模式试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10月中旬前均可种植,品种选择应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10月上旬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冬前难形成壮苗,容易遭受冻害影响,特别是偏春性品种,但可通过提高播量和选种抗寒品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9.
条锈病是冬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本文从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抗病品种、铲除自生麦苗、药剂拌种等方面介绍了冬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和田地区粮食生产以林粮间作为主,林粮间作冬小麦种植面积占总冬小麦面积的83.74%,但随着果树树冠不断扩大,林粮间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小麦单产的影响严重。为调整果树种植密度,实现林粮效益最大化,特引进相对耐阴冬小麦新品种(系)在核桃园进行不同核桃种植密度小麦间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