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几个枣树品种和婆枣单株对枣疯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嫁接病皮和病枝传病的方法,在河北唐县试验地内对壶瓶枣、蛤蟆枣、婆枣、马牙枣、砘子枣、长红枣6个枣树品种和1个酸枣品种,以及从婆枣中选择的4 6个抗性单株的抗病性进行试验研究。经过1 996年以来的多次传病测定结果表明:壶瓶枣和蛤蟆枣无一发病,表现出强的抗病性;长红枣、马牙枣、酸枣、婆枣和砘子枣表现为感病,发病率分别为6 6 6 %、78 6 %、80 0 %、1 0 0 %、1 0 0 %。筛选的4 6个婆枣单株的平均发病率为81 1 %,单株间抗病表现差异明显,有4个单株经过6年6次传病而一直没有发病,说明其对枣疯病有很强的抗性,用DAPI荧光显微镜观察,尤其是PCR技术检测,基本上能在嫁接接种后未发病的抗病单株上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说明其体内已携带了低浓度的植原体,暗示抗病材料对植原体繁殖可能有抑制作用。对酚类物质在2个层析系统进行的薄层层析分析中发现某些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存在不同特异性的荧光斑。在对枝条组织切片自发荧光观察中,在抗病的2个婆枣材料和1个壶瓶枣材料的韧皮部至表皮区域的薄壁细胞内中发现了较多的金黄色亮斑点。  相似文献   

2.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DJ)和抗病婆枣(W14)砧木进行组培苗间嫁接传病试验,可使部分DJ和W14发病;而嫁接未发病的砧木多数像健苗一样正常生长。用感染山东泡桐丛枝病植原体ZD株系丛枝组培苗为接穗,嫁接健康泡桐无性系组培苗致使无性系MB33、TY2T和C125发病。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确证了泡桐和枣树发病苗和嫁接发病组培苗体内存在植原体。用DAPI荧光显微镜技术比较组培苗韧皮部筛管中的植原体浓度,结果显示,Ft和嫁接发病冬枣(DJ-Ft)筛管中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各泡桐无性系染病丛枝组培苗;HPD和LD浓度中等,而发病的W14砧木含有植原体的筛管数量较少、且浓度很低。在嫁接不成功或未发病的DJ和W14砧木组织及健康对照组织中皆检测不到植原体荧光。  相似文献   

3.
采用以感染枣疯病的枣树作砧木嫁接健康休眠接穗的方式,对丰台区8个主栽枣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应用DAPI荧光显微方法和PCR方法对接穗进行了枣疯病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8个供试品种均能被感染,并表现丛枝症状,对枣疯病植原体均无免疫性,其中金芒果枣和冬枣为易感痛品种,尜尜枣和京枣39为相对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4.
我国部分枣树品种(系)的枣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我国部分地区的不同枣树品种(系)的休眠期健康接穗材料,于2009年和2010年的4-6月嫁接到枣疯病砧木上,定期检查接穗发病状况,并采用PCR技术检测植原体感染.结果显示,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根据接穗发病早晚、症状轻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将测定品种分为5个类型,其中高度抗病品系2个、中度抗病品系4个、一般抗病品系15个、感病品系7个、高度感病品系6个.高抗品系(交城骏枣、唐县和太原壶瓶枣)嫁接当年萌生枝条枣疯病无明显症状或嫁接早期无症状,后期症状较轻.嫁接到病树遮阴部位的接穗发病程度要重于向阳部位;存放期长和嫁接时间早的接穗,易诱发抗性品系发病.巢式PCR能检测到无症抗病接穗内低浓度植原体侵染.与以往所采用的昆虫自然传染和病皮或病枝嫁接到待鉴定的砧木品系上鉴定抗性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接种强度大、诱导发病快、测定方法简便等优点,但对一般抗性、整株或成年株抗性、抗介体传毒等类型的抗性鉴定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详细介绍了应用核酸点印迹杂交法 (Dot- blot)检测枣疯病病原植原体(Phytoplasma)的操作步骤和检测结果 ,分析和讨论了检测结果和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认为此法是鉴定枣疯病病原植原体的准确、灵敏的方法 ,并对以后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越冬病枝水培与PCR结合检测枣疯病植原体的存活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染枣疯病的婆枣为材料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其一,采集越冬期和越冬前后的枣疯病枝条并对越冬期枝条进行水培,通过萌芽的症状观察和PCR检测,发现病枝条韧皮部和萌芽内均可扩增出1.5 Kb的枣疯病植原体特异性条带,此结果表明,枣疯病植原体可以在-10℃左右的地区在枣树枝条内安全越冬;其二,利用PCR技术检测了冬季轻病树的病枝、根部、主干及树冠内未表现症状的枝条韧皮部,结果只在病枝内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而在其它部位都未发现植原体.  相似文献   

7.
枣疯病是枣树毁灭性病害,由枣疯病植原体引起。针对河南省新郑、濮阳、镇平、灵宝、永城等县(市)枣区的枣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新郑枣区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放任枣园较枣粮间作和集约管理的枣园发病严重。分析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疏于管理,导致树体营养失衡,抗性减弱,媒介昆虫增多,加速病原传播,防治措施缺乏,病树得不到处理造成的。建议采取平衡施肥,改善树势,做好枣园植被管理,防治害虫,防止病害传播,及时修剪,消除病原等措施,开展枣疯病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枣疯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枣疯病是枣树的毁灭性病害,在我省陕北、关中等枣区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症状为萎黄丛生及花、叶畸形,其病原为类茵原体(MLO)。除可通过嫁接传病外,中华拟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和红闪小叶蝉是三种重要的传病媒介昆虫。枣疯病的发生还与枣树的品种、枣园的土壤、海拔、坡向等有关。枣疯病的防治途径有药物治疗、砍疯枝、铲病株、热处理脱毒等,但以培育抗病品种、选育无病苗木和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其根本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枣WRKY转录因子对枣疯病植原体以及不同激素的响应,探讨WRKY基因在枣疯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枣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枣与植原体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同源比对从NCBI数据库以及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出枣假定WRKY转录因子,并利用SMART等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转录组分析中挑选出差异表达的6个基因,设计定量引物,验证其在灰枣枣疯病发病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情况;以‘蜂蜜罐’枣胚培苗为材料,外源施加0.1 mmol·L~(-1)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分析枣WRKY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确定了69个枣假定WRKY转录因子,重新命名为ZjWRKY1-69,可分为3个组GroupⅠ、GroupⅡ和GroupⅢ,GroupⅠ含有17个成员,GroupⅡ又可细分为Ⅱa、b、c、d、e 5个亚组,分别包含3、11、15、3、9个成员,GroupⅢ有11个成员;69个枣WRKY转录因子基因中,有43个ZjWRKY基因可以定位到11条染色体上,但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7号染色体上没有ZjWRKY基因存在;大部分ZjWRKY蛋白都包含有WRKYGQK保守序列,有2个ZjWRKY蛋白(ZjWRKY23和ZjWRKY46,GroupⅡc)变异为WRKYGKK;GroupⅠ中的WRKY转录因子含有较多的保守基序(10个),且同一个组内WRKY蛋白的保守基序类型及个数相似。从枣疯病发生过程中枣叶片的转录组数据中检测到28个Zj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差异表达主要集中在嫁接后38~52周。枣疯病发病过程中ZjWRKY8、ZjWRKY52、ZjWRKY61、ZjWRKY69基因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上调)。SA处理后,ZjWRKY42和ZjWRKY52表达量显著升高;MeJA的积累诱导ZjWRKY42和ZjWRKY61的表达量发生较明显变化。【结论】初步确定了枣69个WRKY转录因子,分为3组;43个枣WRKY基因可以定位到11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7号染色体上尚没有发现WRKY基因的存在。枣疯病植原体侵染枣树后,诱导了ZjWRKY5、ZjWRKY8、ZjWRKY42、ZjWRKY52、ZjWRKY61基因的表达,SA和MeJA处理后分别使ZjWRKY42、ZjWRKY52和ZjWRKY42、ZjWRKY61表达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枣树的整形修剪,有利于枣树的丰产增收,合理的修剪不但能促进枣树的生长发育,提高枣果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对延长枣树寿命,防止病害发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用2年生民勤小枣和临泽小枣幼苗露天盆栽,并对1年生枝进行水培,研究其耐盐性。在氯化物-硫酸盐型混合盐的胁迫下,民勤小枣和临泽小枣的盐害症状为叶失去光泽→出现点状失绿→变成水渍状斑点→萎蔫→干枯或脱落。水培枝在≤9.55dS/m(约3.18%)的盐溶液中盐害较轻。土壤含盐量为(14.55±1.01)dS/m(约4.63%)和(16.33±1.55)dS/m(约5.2%)时,临泽小枣和民勤小枣出现较重的盐害症状。民勤小枣和临泽小枣对离子毒害的表现较渗透胁迫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金芒果枣是河南省南阳大枣研究所继早熟品种“大王枣”及特晚熟出口品种金冬枣、金苹枣之后 ,培育的又一外向形特晚熟鲜食大枣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 :(1 )形态奇。金芒果枣外形酷似亚热带的芒果 ,形状奇特 ,白熟期为金黄色 ,完熟期呈鲜红色 ,极具食用和观赏价值。 (2 )特晚熟。  相似文献   

14.
抗枣疯病枣树品种酚类物质的薄层层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筛选出来的抗病品种壶瓶枣(Hu系列)、婆枣单株(Jl系列)和作为对照的感病品种当地婆枣、酸枣共3个品种10个样品,于2002~2003年对与植物抗性有关的酚类物质进行了薄层层析分析,结果发现: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以及不同材料品系间均有显著差异,出现了明显不同R f的荧光带,不仅为寻找抗病材料中与其抗病有关的物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揭示其抗病机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扁核酸枣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扁核酸枣是中原枣树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仅豫北枣区面积就达3.3万hm^2之多,并且栽培历史悠久。在豫北枣区我们对扁核酸枣开展了长达15a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在建园、管理、植物激素和微量元素的应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多项成果,基本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在提高扁核酸枣的产量与品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枣黑腐病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现将扁核酸枣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沧州枣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应用新品种,提倡枣粮间作;扶持壮大枣加工企业,搞好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强化标准技术,促枣果提质增效;加强红枣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科研联合攻关,提供科技支撑;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等对策,以促进沧州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枣树优良品种引种及选择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岛市于1994-1995年,分两批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引进18个枣树品种,分两处试验地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马连小枣、骏枣、灰枣、赞皇大枣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且表现较好,可在当地适量引进栽培;圆铃枣产量虽高,但自然成熟差,可引种驯化后再推广栽培;金丝小枣产量最低,不宜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8.
无公害枣生产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生产 ,并经过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无公害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枣。着重论述了无公害枣生产过程中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9.
沼肥连续2a在枣树上应用表明:使用沼肥的枣树叶色浓绿,叶片厚而亮,新梢平均生长量分别比施用磷酸二氢钾和对照增长5.6cm和7.3cm;施用沼肥、磷酸二氢钾和对照平均单果质量分别为14.1、13-3和11.1g;施沼肥处理单株产量比对照增产16.29%,施磷酸二氢钾单株产量与对照比增产14.38%.从外观上看,施用沼肥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