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大麦新品系F0797在四川德阳地区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播种量(X1)、播种期(X2)、磷肥用量(X3)、氮肥用量(X4)与产量的数学回归模型:Y=469.286-5.486X1-3.125X2-2.015X3+44.235X4-9.040X12-12.374X22+1.376X32-7.165X42+15.938X1X2-6.146X1X3-9.479X1X4+10.729X2X3-5.522X2X4-5.103X3X4 .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模型拟合较好,可靠程度较高.对该模型解析显示,F0797产量≥450 kg/667 m2 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播种量14~15 kg/667 m2,播期11月3~5日,P2O5用量9~11 kg/667 m2,纯氮用量12~13 kg/667 m2 .四个参试因素中,以氮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播种期,磷肥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棉花新品种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生态点条件下,棉花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纤维品质中以麦克隆值的变异最大,产量性状中以单株成铃的变异最大。通过分析,在不同生态点下建立了纤维品质与籽棉产量的线性回归模型(Y=-2488.2380 36.4393X1 19.0355X2-6.9988X3-14.8041X4 0.1763X5)和产量性状构成因素与籽棉产量的线性回归模型(Y=-362.2510—1.7261X1 44.5081X2 22.5925X3-70.6397X4 18.7370X5),以揭示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之间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流行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春油菜菌核病流行预测模型,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1991-1998年春油菜不同生育期各气象因子与菌核病发病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油菜花期的气象因子对菌核病茎部发病率影响最大,其中6月下旬平均气温和7月中旬降水量是关键因子.利用花期各气象因子建立了春油菜菌核病茎部发病率回归模拟方程为:Y=-34.230056 0.405018X1-8.759353X2 9.274252X3 0.024760X4 0.1893376X5 2.835423X6同时组建了神经网络模拟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栽培密度、施肥量、播种日期与合农63大豆产量之间的效应模型,经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较好.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3763.36788 -217.91412X12 -211.01982X22-275.72009X32.结果表明:密度、肥料、播期3个因子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播期>密度>施肥量,对2因子交互效应的分析得出:密度、肥料、播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模型经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合农63获得3 282.2 kg·hm-2以上产量的栽培因子组合方案为栽培密度25.64~ 34.36株·m-2,施肥量231.4 ~ 243.6 kg·hm-2,播种日期为5月5日~5月10日.  相似文献   

5.
“安粳698”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安粳698"的优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安粳698"产量与栽插密度、N、P、K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Y=548.21-12.83X1-20.21X2+4.29X3+8.75X4+3.80X12-13.64X22-6.32X32-0.20X42-0.56X1X2+3.50X1X3+1.94X1X4+2.13X2X3-4.19X2X4-0.88X3X4,提出了"安粳698"获得535.55kg/667 m2产量以上的优化方案,即栽插密度为1.823 4万~1.880 2万穴/667 m2,N施用量5.845~6.930 kg/667 m2,P2O5施用量8.239 5~9.760 5 kg/667 m2,K2O施用量11.605~13.21 kg/667 m2。各因素对安粳698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氮量>栽插密度>施钾量>施磷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宁粳41号2年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和通径关系,建立了回归方程Y=209.7199+0.0318X1+0.0054X2-0.1235X3+0.9182X4-2.6126X5+3.0412X6-2.5753X7+0.4483X8。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实粒数〉穗长〉千粒重〉有效穗〉生育期〉株高〉结实率〉总粒数。  相似文献   

7.
定西市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定西市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其因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方案25的灰色关联度为0.741,居参试方案之首,因此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在定西市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纯氮X1=112.5(kg.hm-2)、纯磷(P2O5)X2=112.5(kg.hm-2)、纯钾(K2O)X3=135.0(kg.hm-2),密度X4=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辣木多糖的酶促提取工艺和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选择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辣木多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差异。4种因素对辣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建立辣木多糖提取率(Y)与纤维素酶用量(X1)、提取温度(X2)、提取时间(X3)、液料比(X4)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Y=18.6602+0.8134X1+0.7572X2–0.4312X3+0.6909X4–0.5181X12–0.4935X22–0.6277X42,该模型拟合度好,4个因素均对多糖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回归模型获得优化的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1.60%,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68 min,液料比52∶1,在此条件下辣木多糖提取率为19.83%,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辣木根、花、嫩叶、茎中均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根中含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1),可进一步开发利用。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到的辣木多糖酶促提取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可有效提高辣木多糖提取率并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33个不同玉米基因型为材料,在低磷和高磷两个供磷水平下,分析玉米基因型磷效率与多个相对根系性状的关系,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相对总根重和相对须根数对磷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建立磷效率与相对总根重和相对须根数二者的最优回归模型为Y=-0.224-0.576X2+1.780X3,R2=0.880(p<0.05);相对表层根重对磷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建立磷效率与相对表层根重的最优回归模型为Y=-0.235+1.136X1,R2=0.653(p<0.05);相对须根数和相对表层根重可以作为培育高磷效率玉米基因型的改良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0.
(续上期)2.5高产红麻效益分析红麻生产的效益指产值扣除成本后的收入。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各处理的效益,经微机计算,可得效益与农艺措施的函数关系。Y=11113.80+584.25X1-98.25X2+67.80X3—8.36X4—947.40X5 68.25X1X2+72.75X1X3—67.05X1X4-622.05X1X5+24.34X2X3—217.50X2X4-383.40X2X5—162.75X3X4—14.76X3X5-235.65X4X5-842.10X12+84.30X22-485.70X32+218.85X42-22.50X52…⑤(F=2.67,R=0.8834)从模型⑤可以看出,各农艺措施对效益的影响为X5>X1…  相似文献   

11.
杂交油菜云油杂10号高产栽培因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云南省油菜生产中种植密度(X1)、氮肥(纯氮,X2)、磷肥(五氧化二磷,X3)、钾肥(氧化钾,X4)、硼肥(有效硼,X5)5个栽培因子对甘蓝型双低油菜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各栽培因子,本文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油菜产量优化数学模型:Y=246.15 +12.70X2 +7.00 X3-6.26X12-9.81 X22-5.07X32-10.56X1X2-6.37X3X4。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种植密度、硼肥、钾肥。其中种植密度、氮肥、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施氮、磷肥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油菜产量造成影响。种植密度与氮肥、磷肥与钾肥交互作用对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10.5~22.5万株/hm2、施纯氮0~207kg/hm2、施五氧化二磷0~96kg/hm2、施氧化钾0~120kg/hm2时,两因子之间均为正相互作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油菜产量大于3 9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15.48~17.94万株/hm2、纯N、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有效硼施用量分别为360.2~387.1、170.0~181.4、15.0~30.0、1.46~1.84kg/hm2。  相似文献   

12.
寒地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影响水稻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四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与实际产量之间有正相关性,其它与产量呈较弱的负相关性;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为■:=283.6605+0.4863X1+2.6405X2+0.6511X3+1.4269X4,回归方程中穗粒数偏回归系数最大。因此,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在稳定平方米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是获得高产主要途径之一。栽培上采取的措施是倒4叶后半叶酌情施N肥和倒2叶采用间歇灌溉。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肥密因素对纯系高粱品种沈1347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产量与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三因素间的关系方程:Y=6963.186+217.227X1+75.195X2+82.38X3-29.07X1X2+18.555X1X3+129.555X2X3-266.475X1^2-181.05X2^2-140.25X3^2,并提出最高产量时的肥密组合力:密度126075株/hm^2,纯氮111.9kg/hm^2和纯磷67.05kg/hm^2。最佳经济效益的肥密组合为:密度125955株/hm^2,纯氮96.15kg/hm^2,纯磷42.75kg/hm^2。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结合马铃薯的生产实践 ,以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栽培措施为决策变量 ,以产量为目标函数 ,建立了马铃薯密度、施磷量、施钾量、种氮肥及追氮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并通过模拟寻优 ,提出了马铃薯单产 30 0 0kg/6 6 7m2 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的定量化指标。当密度较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较少 (X1,X2 ,X3 ,X4 ,X5≤ 0 )时 ,其交互作用为正效应 ,反之 ,则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和性状综合表现位次和,对我所2007年配置的7个甘蔗有性杂交组合的杂种F1群体的5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与性状综合表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ROC1×赣14(X2)、ROC1×lcp85—384+Hocp92-648(X4)组合群体综合性状良好,高产高糖,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可重点配置使用。Hoep94-846×崖96-4+崖96-24(X5)、CP85-1491X崖98-2+崖98—11(X6)2个组合田间锤度较高,产量表现一般,可从中选出部分高糖品系,适当配置。CP57-614×粤83—257(X7)、CP80—1827×ROC1(X3)、ROC10×CP57-614(X1)等3个组合综合性状较差,应少配置使用或不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函数方程进行模拟试验,得出了中豆19号不同产量水平各农艺措施配方。频率分析表明,亩产175kg以上,密度(x_1)和氮索(x_2)取值域0.525—1.292,磷素(x_3)取值域0.200—0.77三因素作用序列为x_3>x_1>x_2。氮磷比例1:2.0—1:1.5。  相似文献   

17.
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芳 《大豆科学》1991,10(3):187-193
本试验采用四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密度、氮、磷,钾肥四因素的综合效应产量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亩产225公斤以上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还利用特定产区大豆的历史资料,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产区的大豆气象趋势产量模型,并将气象因素引入栽培模型,建立了具体产地的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