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3.
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鱼山渔场-椒江口近海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浮游植物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是3个季节最高,丰度的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的南部,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占绝对优势;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次之,丰度的高值区在大陈岛西南海域,以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海龙箭虫(Sagitta nagae)占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最低,丰度分布较为均匀,以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调查结果与同时期浮游植物丰度的调查结果相比,3个季节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丰度的高值区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盐和光照,而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是受水团和海流的影响。上述生态特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椒江口海域的季节性水团变化密切相关,春季以低温低盐性质的沿岸流为主,夏季受高温高盐性质的台湾暖流水影响,水团的转换使调查水域的营养盐、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等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2011年10月、2012年3月-2013年2月对千岛湖三个湖区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步测定透明度、总磷、总氮、叶绿素a、硝酸盐氮、氨氮、温度等水质指标。本研究调查了54种鱼,隶属6目11科。其中鲤形目(39种)种类最多,占调查物种总数的72.2%。根据栖息环境和洄游方式、栖息水层的垂直分布、食性类型对调查鱼类进行生态类型划分。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等湖泊定居性中小型鱼类为主要优势种。用个体数和生物量两种方法计算千岛湖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不同湖区存在差异且总体偏低。物种丰富度指数DN、DW分别为1.72和0.74,多样性指数H'N、H'W分别为1.40和1.41,均匀度指数J'N、J'W分别为0.70和0.71。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海北部湾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北部湾海域鱼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北部湾海域共记录鱼类626种,隶属2纲27目。其中软骨鱼类为7目16科27属42种;硬骨鱼类20目122科344属584种,以鲈形目种类最多、有331种,占硬骨鱼类总物种数的56.8%,其次为鲀形目、杜夫鱼目等。北部湾海域鱼类平均△+约为63.5,∧+约为110。北部湾海域鱼类△+高于东沙群岛的珊瑚礁海域,但低于北方的黄渤海海域和一些河口区域,符合纬度较低的海域其△+一般也较小这一规律;而∧+与其他海区相比则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在太湖北部湖湾-五里湖设置10个监测站点,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该湖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五里湖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达氏鲌Erythroculter dabryi dabryi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为各个监测站点的绝对优势种;各个站点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1.759~3.011,据此判定五里湖鱼类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尚处于相对正常水平。各个监测站点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即五里湖的鱼类空间分布比较均匀。渔父岛与鹿丁山以及渔父岛与水上明月间多样性指数在夏、秋季节间以及春、秋季节间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在太湖北部湖湾-五里湖设置10个监测站点,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该湖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五里湖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达氏鲌Erythroculter dabryi dabryi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为各个监测站点的绝对优势种;各个站点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1.759~3.011,据此判定五里湖鱼类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尚处于相对正常水平。各个监测站点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即五里湖的鱼类空间分布比较均匀。渔父岛与鹿丁山以及渔父岛与水上明月间多样性指数在夏、秋季节间以及春、秋季节间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淀山湖是上海市内陆水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主要的淡水渔业水域和水产品来源地,也是重要的水生生物保护基地。为了评估增殖放流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2010-2012年淀山湖的渔业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湖泊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年际变化分析,并应用丰度生物量曲线方法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2年淀山湖鱼种类数基本稳定,基本鱼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优势鱼种组成趋势渐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ABC曲线显示2010-2012这三年淀山湖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鱼类群落结构仍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因此,建议改善增殖放流鱼种和加强渔业管理,以维持淀山湖鱼类群落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2016年3月—2017年11月对梓桐核心区水域的鱼类资源按季度进行采样调查,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ABC曲线进行分析。共采集鱼类43种,隶属4目8科30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65.12%);以中上层、杂食性、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Margalef、 Simpson、 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两年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7~5.01、0.68~0.89、1.79~2.55和0.61~0.84;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且在多数情况下受到中度干扰。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千岛湖保护区内的鱼类群落和资源的状况,而且可为兴建水利工程对鱼类群落结构影响提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 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对大连底栖海灌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底栖海藻生物落的季节变化,从形态、结构到系列器官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及探讨。共采集到海藻94种,其中舌状酸藻(Desmaristi lingulata)和胶毛灌(Trichoglaea lubricum)在中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2.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对大连底栖海藻资源的分布情况做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从形态、结构到繁殖器官和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及探讨.共采集到海藻94种,其中舌状酸藻(Desmaresti lingulata)和胶毛藻(Trichoglaea lubricum)在中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皮氏叫姑鱼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北部湾两个野生皮氏叫姑鱼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其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已开发的皮氏叫姑鱼微卫星标记对北部湾临高县西海域(N 20°20′,E 109°40′)和乐东县西海域(N 19°30′,E 107°80′)的两个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筛选出的7个微卫星位点中有4个位点(Jobe50、Jobe45、Jobe24、Jobe13)呈多态性.4个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o)介于10~13个,平均10.75个,期望杂合度(He)为0.772~0.844,观测杂合度(Ho)为0.827~0.89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24~0.847.两个皮氏叫姑鱼群体各多态位点的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0.114~0.015,总群体近交系数(Fit)为-0.049~0.031,群体内有明显的杂合过剩现象;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6~0.082,基因流(Nm)为2.804~28.236.[结论]两个北部湾野生皮氏叫姑鱼群体均具有中等遗传多样性,有明显杂合过剩的现象,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群体遗传分化水平较低,临东县西海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乐东县西海域群体.  相似文献   

14.
15.
北部湾渔民转产转业的养殖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越渔业协定生效后,我国在北部湾海区传统渔场急剧减少,环北部湾各地海洋捕捞业部分渔民渔船必须撤出该渔场,面对这一困境,转产转业成为一种必然性和迫切性。根据国家有关该海域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和渔民自身条件,从海水养殖发展潜力,结合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得出了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皱瘤海鞘的开发利用价值.[方法]以广西北部湾沿海分布最广泛的皱瘤海鞘为研究材料,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油脂类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皱瘤海鞘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56.94%.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中ω-3系列(亚麻酸、EPA和DHA)占总脂肪酸的18.82%;ω-6系列(亚油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16.70%.[结论]皱瘤海鞘中ω-3和ω-6系列相对含量呈现高度均衡性,说明皱瘤海鞘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 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经济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风险评估理论,并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域特点和外来植物入侵的现状,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6个1级指标、32个2级指标构成。并对区内已确定的87种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每种植物的入侵风险值。该结果可为入侵植物的引种管理与危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北部湾鱼类年龄鉴定和渔业资源监测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环北部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3大作业类型4个季节的渔获物进行生物学采样,共采集17种具有年龄鉴定硬质的鳞片样本,经室外和室内处理,应用解剖镜和显微镜对其进行性状观察分析,并进行数码拍照研究。[结果]不同科属鱼类鳞片在鳞焦位置、前区栉节、鳞嵴形状和辐射沟数量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其年轮标志也因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而呈不同形态。[结论]鳞片可为鱼类分类和年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北部湾鱼类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