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巴西鲷是我国1998年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巴西  相似文献   

2.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左右,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术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  相似文献   

3.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成鱼长30厘米,胸、腹、臀鳍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巴西鲷为杂食偏植物食性,对水质要求不高,耐低氧,水体pH值要求6~7.5,临界温度上限39℃,  相似文献   

4.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成鱼长30厘米,胸、腹、臀鳍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巴西鲷为杂食偏植物食性,对水质要求不高,耐低氧,水体pH值要求6~7.5,临界温度上限39℃,  相似文献   

5.
孙永泰 《新农村》2006,(4):18-18
巴西鲷又名小口脂鲤,属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1·生活特性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体侧扁,体形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宽的3倍左右,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为杂食偏植物食性;对水质要求不高,耐低氧,pH值要求6.0~7·5;临界温度上限39°C,下限为9℃,最适生长水温为26~30°C,低于20°C食欲下降。2·池塘条件巴西鲷对池塘养殖条件要求不严,一般养…  相似文献   

6.
巴西鲷又名南美鲱鱼,属脂鲤目无齿脂鲤科,因其口较小,且在背鳍与尾鳍之间有一脂鳍,故学名为小口脂鲤。该鱼原产于南美洲,是巴西等国的一种主要淡水经济鱼类。鱼体侧扁,体型与鲤鱼、鲫鱼相似,体色银白色,为杂食性偏植物食性,生活在水体底层,耐低氧,属热带鱼,生存水温9℃~39℃,最适水温24℃~32℃,适宜pH值为6.5~8.5。我国于1996年从巴西引进,经10多个省市区的养殖表明,  相似文献   

7.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1998年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左右,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  相似文献   

8.
在活体解剖三斑圆雀鲷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三斑圆雀鲷鱼体侧扁,体被栉鳞;头小眼大,侧线不连续;背鳍、臀鳍、尾鳍基部具有鳞鞘;鱼体呈褐色到黑色,具有3个白点;背鳍硬棘12支,臀鳍具硬棘,尾鳍形;胃发达呈圆形;具有3根粗大的幽门盲囊;雌雄异体,生殖腺紧贴于膘的腹面。  相似文献   

9.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相似文献   

10.
正巴西鲷(南美鲱鱼),学名小口脂鲤,是我国1997年从巴西引进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巴西鲷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是有推广潜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1.生物学特性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体型侧扁,与鲤、鲫、鲮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成鱼一般体长30厘  相似文献   

11.
<正>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 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  相似文献   

12.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  相似文献   

13.
巴西鲷(Prochilodus scrofa),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1998年)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从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塘养建鲤体重与鳍条面积及其重量的关系,为研究鱼类遗传选育及生态分类提供理论参数,或根据鳍条指数确定塘养鲤鱼的适宜捕捞体重.[方法]剪取塘养建鲤的背鳍、尾鳍和腹鳍,称重后采用叶面积扫描仪直接测定其面积,分别采用线性模型、幂模型、指数模型和多项式模型分析塘养建鲤体重与鳍条面积和鳍条重量的相关性,并以鳍条面积/体重、鳍条重量/体重构建鳍条面积比较指数和鳍条重量比较指数,与体重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表征体重与鳍条面积和鳍条重量间的关系.[结果]指数模型、幂模型和线性模型更适宜用于塘养建鲤体重与鳍条面积和鳍条重量的相关回归分析.塘养建鲤体重与鳍条的重量和面积表现出强相关性,且体重与鳍条面积的相关性(R2=0.9334~0.9748,平均0.9721)高于体重与鳍条重量的相关性(R2=0.9585~0.9634,平均0.9614).塘养建鲤体重(x)与背鳍面积存在y=1.8005x+88.43、与尾鳍面积存在y=1.5251x+385.13、与腹鳍面积存y=1.1070x+124.25的线性回归关系.比较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背鳍、尾鳍和腹鳍的面积发育拐点体重分别为245.5、638.9和750.0 g;背鳍重量发育拐点体重为468.6 g;尾鳍和腹鳍发育拐点体重及体长、体全长和体重增加拐点体重均为726.8 g.[结论]塘养建鲤体重与鳍条面积及其重量存在显著线性回归关系,通过体重可准确估测背鳍、尾鳍和腹鳍的面积及重量.塘养建鲤背鳍面积的发育早于尾鳍和腹鳍,发育拐点之后体重和肥满度增长加快,塘养建鲤的适宜捕捞体重为726.8 g.  相似文献   

15.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Chauxet Fang),是澜沧江水系的一种土著鱼类,国内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双版纳内的南腊河、罗梭江、打洛江等支流里,体色鲜艳美观,背部为青色,体侧泛淡蓝色,逐渐转浅,至腹部为白色;各鳍色彩绝丽,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脂鳍外缘略红,尾鳍红  相似文献   

16.
鱼类放流标记T-ID TAG体外挂牌部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T-ID TAG体外挂牌部位入手,在实验室水族箱中对4组鱼分别在下颌、背鳍1与2硬棘间、胸鳍、尾鳍挂标记,每组30尾鲤鱼,通过悬挂操作难度和观察实验鱼伤亡情况及标签脱落数量评价挂标部位的优劣,为鱼类标记放流方法的改进和大规模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来,抚仙湖的鱼类又增加了一新“成员”——红鳍鲌。红鳍鱼白CultererythropterusBasilewsky),俗称白鱼、大白鱼,属于鲤科鳊鱼白亚科鱼白鱼属鱼类。背部和体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背鳍及尾鳍灰白色,臀鳍呈桔黄色。常见商品鱼个体15~25cm。其性凶猛,  相似文献   

18.
韩如冰 《新农村》2007,(1):21-21
剑尾鱼又名剑鱼、清剑,原产墨西哥南部及危地马拉等地,经人工优选培育,已育出现了不少新品种,如红剑鱼、黄剑鱼、鸳鸯剑鱼等。目前饲养较多的为红剑鱼,依背鳍和尾鳍形状分为两类:一类是背鳍高宽,尾鳍上下末端均有剑状延伸的高鳍燕尾红剑;另一类是雄鱼背鳍很长,尾鳍下部末端拖带一条高鳍竿尾红剑。剑尾鱼因形态奇特,深受人们喜爱,是水族箱中的不可缺少的热带鱼品种。1·形态特征体色浅蓝,体形纺锤形、侧扁。雄鱼有剑尾,背鳍有红点,雌鱼无剑尾,背鳍无斑点。剑尾鱼经人工饲养后,体形已小型化,只有7~8厘米长。体色橄榄绿,鳞片边缘褐色,两侧中部…  相似文献   

19.
以常见的4类金鱼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草金、鎏金、兰寿、龙睛为代表,选取鳍条良好的鱼体,采用透明鱼制作法及X-ray透视法,比较各鳍之间的异同点,并对脊椎骨、腹肋骨数量和形态进行比较,了解金鱼在变异过程中骨骼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草金骨骼与鲫鱼较为相似,体呈纺锤形,背鳍较短,胸鳍呈三角形,尾鳍不分叉,为单尾鳍、单臀鳍;鎏金背部隆起,尾柄缩短,尾鳍叉多在4叶以上;兰寿各鳍较短,背鳍退化,为双臀鳍、双尾鳍;龙睛体形较短,眼突出,背鳍高耸,胸鳍较长,尾鳍为4叶。此外,草金脊椎骨数量最多,为30枚,而鎏金相对较少;草金、鎏金、龙睛腹肋骨第1根最长,兰寿腹肋骨第3~6根最长。  相似文献   

20.
2016年在澜沧江景洪段采集到1尾沙鳅科(Botiidae)鱼类,鉴定为尾斑安彦鳅[Yasuhikotakia caudipunctata (TakiDoi, 1995)],为国内首次记录。该鳅主要特征为:身体侧扁,体高较高;下唇腹面中央具1对大圆突,圆突间形成下唇中央缺刻,每个圆突顶端各具1对小乳突;背鳍分支鳍条为8;背鳍后具马鞍形条斑,尾柄具一褐色的模糊大斑块,尾鳍上均匀分布有黑褐色小斑点。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