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两个供磷水平下,以2个磷高效玉米基因型*082和178和2个磷低效玉米基因型掖107和7922为材料进行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效率玉米基因型在低高磷之间的相对生物学指数、相对根系分泌物指数、叶片的两种活性氧清除酶——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相对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以及相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其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的相对生物学指数、相对根系分泌物指数和叶片的相对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均比磷低效基因型高,而相对丙二醛含量比磷低效基因型低。表明磷高效基因型比磷低效基因型具有较强的低磷忍耐能力、分解吸收磷能力、活性氧清除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甜瓜白粉病抗性反应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通过测定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研究了甜瓜白粉病抗性反应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对照的POD、CAT、PPO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后,它们的3种酶活性都比对照提高;抗性品种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高于抗性品种;直到接种后5天,抗病品种PPO活性才超过感病品种,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33个不同来源的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AFLP分析,同时与表型性状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因型间磷效率的遗传距离小,在0.0215-0.1305之间,平均为0.07437;33个基因型的磷效率遗传相似系数按类平均法可聚为4类。33个玉米基因型中的26个基因型(79%)AFLP的分类结果与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的表型性状的分类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玉米不同基因型对钾营养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低钾土壤上,采用土培苗期和全生育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10个不同玉米基因型的钾胁迫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基因型对钾胁迫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缺钾条件下,不同玉米基因型的缺钾程度、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根冠比、植株钾浓度、钾吸收量和籽粒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敏感型基因型GD6,GD19下降幅度比迟GD18,GD4在。耐低钾能力差的品种对钾肥反应敏感,相对地上部干重及相对钾吸收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3**,0.6806^**,0.6325^*。故玉米基因型苗期缺钾可见症状可作为初步筛选指标。试验鉴定出GD4和GD18不仅耐低钾能力强,且在缺钾和正常供条件下,其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都较高。可见,这两个基因型是进行玉米耐钾胁迫遗育种的育好材料。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抗性反应中主要防御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抗纹枯病性不同的水稻的抗性与其体内主要防御酶活性间的关系;对抗纹枯病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系)HX、特青和七丝软占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分析测定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各个品种(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参试的3个品种(系)的水稻PAL、PPO、POD的酶活性都升高;其中抗病品种(系)与感病品种相比,其PAL、PPO、POD的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要晚,但其达到的峰值要大,且持续时间要长。在未接种时,抗病品种的POD活性就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七丝软占的POD活性,而PAL、PPO活性在未接种时,抗、感病品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效率玉米自交系对氮素供应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对氮反应有典型差异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陈94—1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其生物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植株的株高、叶片数、氮浓度、含氮量以及地上部生物量随着供氮水平的降低而降低,但根系的生物量、根冠比和氮素的根冠比却呈上升趋势。自330在氮素胁迫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耐低氮能力。两个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吸氮量表现出的差异不是由于其氮含量造成的,而是由于根系生物量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以33个不同玉米基因型为材料,在低磷和高磷两个供磷水平下,对玉米基因型的多个相对生物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地下部干重、相对须根数和相对主根长是易于协同改良的性状,相对叶面积和相对地上部干重也是易于协同改良的性状,改良相对株高也不会对其他性状的改良产生负面影响。选育具有优良的相对地下部干重、相对须根数、相对主根长、相对叶面积、相对地上部干重和相对株高,是培育高磷效率玉米基因型的重要途径。结合相对根系性状因子、相对地上部生物量因子和相对株高因子的系统聚类分析,筛选出高磷效率玉米基因型178和5311。  相似文献   

8.
转抗旱基因棉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究不同生育期内种植转抗旱基因棉及其常规棉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应用化学分析法和溶剂浸提法对2种棉花的土壤酶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转抗旱基因棉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其常规棉,而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则显著高于其常规棉,其余4个生育期它们的含量与活性均无显著差异,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5个生育期差异均不显著。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磷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转抗旱基因棉花的种植几乎并不影响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但随着生育期的不同其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低磷胁迫对磷不同利用效率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盆栽试验在高磷(+P)和低磷(-P)条件下,于四叶期测定了磷高效利用型玉米KH5和磷低效利用型玉米齐201的老叶(第2叶)和新展开叶的(第4叶)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低磷处理使玉米叶片PSⅡ关闭程度增加、光能转换和电子传递效率降低,过剩激发能增加。基因型间比较,磷高效利用型玉米的光能转换和电子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王春莲  鞠方成 《种子》2019,(10):97-100
以丹玉405、新丹336、宏硕737这3个玉米杂交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人工加速老化后玉米杂交种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玉米种胚中脱氢酶活性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且活力指数先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老化10d时新丹336、宏硕737和丹玉405的脱氢酶活性分别下降了71.05%、68.75%、67.21%,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加了30.77%、30.84%和17.27%,至老化8d时丹玉405、宏硕737、新丹336的MDA含量分别增加了2.23倍、1.44倍、0.67倍。综合各项发芽指标及活力指标可知丹玉405的耐老化能力最强,其次为宏硕737,新丹336的耐老化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1.
设施草莓白粉病抗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设施内草莓白粉病的发生时期、品种抗性做了观察,结果表明,2-3月,草莓白粉病在叶片上发生一般,进入4月,白粉病明显加重,至5月上旬叶片发病达到高峰。同时看出3月之前,果实发病较轻,进入4月后果实发病明显加重。19个草莓品种中,8个高抗、5个抗病、3个感病、3个高感,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性。对9种药剂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己唑醇药剂的防效在80%以上,控制病害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草莓抗白粉病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研究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选取5种对白粉病抗性不同的草莓品种为试材,测定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草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POD、PAL、PPO活性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而增加,SOD活性随品种抗白粉病能力增强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无明显变化规律。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品种供试材料的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差异极显著,可以用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这些生理生化指标来衡量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强弱。  相似文献   

13.
应用滚动回交选育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携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新抗源南农P045为供体亲本,采用“滚动回交”,抗白粉病性诱发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抗白粉病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8,2008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2005-2007年度安徽省区试中,平均亩产429.5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8.1%,增产极显著;品质优,主要品质指标达优质弱筋小麦标准;接种诱发鉴定表明该品种高抗白粉病,利用Pm21基因连锁标记NAU/Xibao15检测表明其携有Pm21基因。该品种适宜于长江下游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病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以河北农业大学近年培育出的鉴定圃中16个品种(品系)为试材,对小麦白粉病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小麦白粉病与株高、基部三节长、倒三叶长呈显著正相关(r=0.5356,r=0.5687,r=0.5157);与倒二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81);与不孕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32);与倒二叶宽、倒三叶宽负相关不显著(r=-0.4340,r=-0.4803)。与其它性状均无相关或相关系数很小。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定位,并进行标记辅助育种,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综合治理小麦白粉病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甜瓜抗白粉病鉴定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王建设  陈杭 《华北农学报》2000,15(1):125-128
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在空调温室初步鉴定了8份甜瓜一代杂种品种和12份甜瓜地方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8份一代杂种品种均高度感病,在12份地方品种资源中,1份资源宁夏厚皮甜瓜免疫白粉病,1份资源河套密瓜存在的免疫株系和感病株系;而其它均感病,这说明地方品种群体蕴藏着对改良甜瓜品种抗病性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两个甜瓜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空调温室,利用风媒接种方法研究了2个甜瓜品种PI414723和宁甜1号对北京的1个白粉病菌系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这2个品种对该菌系的抗性均由1对不完全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这2个品种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同一基因或彼此间为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7.
Wild species have a potential value in crop breeding. Explore MLO gene which related with powdery mildew natural resistan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lon.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was examined in cultivar and wild species by leaf inoculation. The wild germplasms showed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Race1.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Cm MLO2 gene identified an 85 bp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ild and cultivated species. The Cm MLO2 gene was expressed in the wild germplasm after fluorescence-labeled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 positive transgenic plant showed successful invasion by powdery mildew Race1.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wild species might have failed to encode the MLO protein, thereby resulting in the MLO-negative regulation of powdery mildew, which in turn resulted in the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of the wild species to powdery mildew.  相似文献   

18.
甜瓜白粉病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空调温室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对从国内外搜集的357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鉴定出69份抗源,其中国外抗源品种有52份;国内种业市场或育种单位搜集的当前推广的品种只有10份抗白粉病;在所鉴定的133份中国薄皮甜瓜和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有6份甜瓜和1份菜瓜抗白粉病,表明中国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蕴涵着潜在的改良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基因。抗源自交后代抗病株明显多于感病株,初步认为抗源基因的遗传可能表现为显性。  相似文献   

19.
M. Heun  G. Fischbeck 《Plant Breeding》1989,103(3):262-264
The inheritance of the Mlk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originating from ‘Heine 2174.50’ was analyzed by crossing the Mlk resistant cultivar ‘Ralle’× cv. ‘Amor’ (highly susceptible) and vice versa and by observing the reactions of F1- and F2-plants after inoculation with two different Mlk avirulent powdery mildew isolates. In all cases, a 3 (resistant): I (susceptible) segregation was found in F2. The reactions of the F2plants against the two powdery mildew isolates were identical in each case. Therefore, it is supposed that one dominant resistant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istant reactions against these two isolates.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earlier assumption of Heun and Fischbeck (1987b) that the whole Mlk resistance pattern i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g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