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彭头山史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崇安 《农业考古》1991,(1):178-180,194
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被誉为1989年中国的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因为它再次证明了华南地区存在有早于中原裴李岗诸文化的新石器早期遗存。对于农业考古来说,彭头山文化遗存的碳14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那更是一次不容忽视的重大发现!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经体视显微镜观察,是夹杂在大量的陶片层内,其中有稻谷和稻壳,它们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种陶器的羼和料而被使用的。由于这些稻谷和稻壳已全部炭化,作为粒型观察的标本其形态已  相似文献   

4.
贾湖与彭头山稻作文化比较研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贾湖文化是分布于淮河上游地区的前仰韶时代考古学文化,彭头山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中游洞庭湖西岸澧阳平原的考古学文化,均有距今8000-9000年的历史,近几年来都发现有丰富的稻作文化遗...  相似文献   

5.
彭头山遗址与九黎祝融氏──兼论水稻的起源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张佩琪中国水稻的起源,人们的探索点已越过河姆渡文化遗址,着眼到了九千年前左右的彭头山文化遗址。遗存证明,那里已经进行了“早期形态栽培稻”①的生产。而且还证明,那里不是孤立的一个点,而是有其上...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以来,史前人类的活动增强,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史前文明的分布。本文针对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游河南地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探寻各石器文化的分布规律并试图对规律做出合理解释。得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河南境内人类活动遗址逐渐从西部高山丘陵地带向东部平原地带转移,最终遍布河南全境,与此同时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密切的结论。这种变化与史前农业的兴起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7.
城背溪·彭头山文化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在长江中游的城背溪·彭头山文化中发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这是农业考古中极有意义的事件。为了让各方行家对这一古老文化遗存的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及含稻壳的陶片等情况有更具体的了解,我们写就此文介绍所掌握的有关材料并阐述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初步看法。鉴于这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方始起步,加之笔者功力有限,不当之处尚祈识者不吝指正。一、文化面貌及年代为了使读者对城背溪·彭头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当先简要介绍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诸文化、文化类型、文化序列及年代,特别是城背溪·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朝天嘴一期文化和大溪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是古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中下游地区普遍覆盖着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已有研究表明该区域曾经历过多次气候剧烈变化。对黄河流域遗址区土壤研究,有助于弄清全新世时期该区域的环境演变和古人类活动等信息。近年来,对古文化遗址区的土壤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文从土壤特性与环境变化、土壤特性与人类活动2个方面,简述了黄河流域遗址区古土壤的理化性质、微型态、年代学、孢粉、陶器、土壤遗存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丰富该区域古环境、古文明的相关研究,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古稻实物遗存是探寻水稻起源驯化最直接的实物证据,也是古稻粒形分析的基础。该研究通过对中国现已出土古稻实物遗存及其考古遗址进行归纳总结,并借助前人积累的古稻粒形基础数据,对中国现有不同时空分布的古稻粒形进行整合分析,探寻水稻驯化过程中古稻的粒形变化规律,以揭示中国水稻起源地及其传播方向。结果表明,距今7 000年左右,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水稻籽粒形状进行选择,并且粒宽较粒长可能更早引起先民的注意;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中心,水稻在该地区起源后,逐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因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促进了水稻的籼粳分化。  相似文献   

10.
考古记录显示,岳石文化先民所利用的动物资源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既有家畜,亦有野生种属。家养动物有猪、狗、羊、牛等,野生动物以陆生哺乳类为主,水生类、飞禽类为辅。这些动物既是人们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也在先民聚落生活中扮演着其他角色。虽然可据现有资料得出一些初步认识,但开展过动物考古工作的岳石文化遗址为数偏少,同位素、DNA...  相似文献   

11.
齐家文化是我国甘青地区继马家窑文化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铜石并用期到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除了甘肃境内和青海东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沿岸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有一些发现。经过发掘的遗址有甘肃秦安寺咀坪,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据碳~(14)测定,齐家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180—1620年。齐家文化的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过着相对定居的聚居生活。当时人们和其它原始居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夏家店下层文化动物遗存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文化人群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兼有狩猎业和渔猎业的多种经营方式,且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畜饲养业;再加工制作的骨制品显示该文化人群已经存在特定的骨器加工操作链;以大甸子墓地为代表的殉牲现象是该文化独特的殡葬习俗,表现了墓主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但这种特殊象征意义的葬俗还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史前粟作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粟作文化遗存的发现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粟类作物的主要栽培区,至少已有八千年的栽培史。自二十年代仰韶文化发现以后的几十年间,黄河流域以粟类作物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遗存屡有发现,或存放于窖穴之内,或存放于墓葬的随葬品之中,其表现形式有粟粒、粟壳、炭化粟粒等。兹将有关标本资料列举如下:甘肃秦安大地湾(1):一期灰坑内发现属于禾本科的稷。稷,是古代对一种粮食作物的称谓,有的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说是谷子。有学者根据古文字考证,“稷”即“粟”,就是今天的谷子,脱壳后即为小米(2)。甘肃兰州白…  相似文献   

14.
近 2 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 ,时间最早的达 12 5 0 0年 ,地域分布之广 ,时间跨度之大 ,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 ,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 ,在湖南 2 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 ,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而且时间排列是连续不断的 ,空间分布于三湘四水之间。主要稻作文化遗址有 :永州道县玉蟾岩 12 5 0 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 ,洞庭湖…  相似文献   

15.
舟山白泉镇独特的海岛自然环境,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调查白泉镇地方文献,实地走访白泉人文景观,详细梳理了白泉镇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析了当地文化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关于白泉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和组成,碳酸盐含量及游离氧化铁和氧化锰等特征,用历史发生学的观点观点综合地分析了乌盟南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暗栗钙土的发生与演变规律。认为本区的暗栗钙土是晚全新世以来由薄层黑钙土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和组成、碳酸盐含量及游离氧化铁和氧化锰等特征,用历史发生学的观点综合地分析了乌盟南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暗栗钙土的发生与演变规律。认为本区的暗栗钙土是晚全新世以来由薄层黑钙土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古环境和气候变迁,前辈学者早有研究.竺可桢对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发现,从仰韶时期到殷墟时期(距今5000~3000年)属于温暖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而商末周初(约公元前1100年)出现了第一个寒冷期,气温约下降2~3℃.  相似文献   

19.
郭辉东 《农业考古》2005,(1):166-166
近2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时间最早的达12500年,地域分布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在湖南2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20.
论水稻起源的环境条件与历史背景湖北省仙桃中孚张佩琪一、前提:(一)水稻起源于何时何地,已众说纷坛。究竟谁说的更接近于真理,这要看谁的证据充足些。水稻起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孤证是不行的,即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去论证。其中心的一环是要抓住唯物史观,即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