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茶叶色泽研究概况及其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茶叶色泽是指茶叶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状况。对茶叶色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的形成与改善、茶叶色泽的鉴别与利用等方面。1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茶叶的品质状况。1.1茶叶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色泽是茶叶“色、香、味、形”诸要素的综合反映⑴。这里的“色”就是指茶叶色泽,既反映茶叶的颜色又反映其光泽性。在茶叶感官品质评定中,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在茶叶感官品质八项因子中占了三项,并依据成品茶色泽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  相似文献   

2.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相似文献   

3.
茶叶造型与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品质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表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叶外形特征,如形态、色泽、嫩度等的形成除与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采摘标准、采摘季节等有关外,与茶叶制作过程不同温度、水分蒸发及力的作用都有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已在做形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其它茶类造型与品质关系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为探明造型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各茶类茶树品种的造型适制性,本文在对各茶类主要外形特征的初步分类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茶叶外形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就绿茶不同做形工艺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4.
色是区别茶类不同和品质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制茶以色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品质优次,也从干茶和叶底的色泽以及茶汤汤色可以看出来。色的变化对制茶品质的不同影响很大,而色的变化规律也是制茶技术所必须掌握的。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无色变有色;其次叶绿素破坏。这两种成分的变化与制茶的色香味有很大关系。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以及叶绿素破坏程度不同,而生成各种茶类和各种品质的不同。色的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五凤香茗(烘青类)和苍南翠龙(扁型茶类)为研究对象,设定适宜的润茶条件,比较润茶过程对这两种不同加工而成的茶叶主要品质成分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润茶有利于茶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品质成分的溶出。不同润茶时间,物质溶出量不同,氨基酸溶出速度快,茶多酚和咖啡碱溶出较缓。润茶时表现为烘青类的"五凤香茗"中物质溶出比扁型茶类的"苍南翠龙"快速,润茶70 s~80 s时,物质溶出量处较高水平。润茶用水量20 m L、35 m L、50 m L时,物质溶出量差异大,两种类型茶润茶用水量由20 m L增加至35 m L时,三种主要品质成分溶出量增幅大于50%;润茶用水量从35 m L增加至50 m L时,物质溶出量的增幅差距缩小。以物质最大幅度溶出量考虑,冲泡3 g干茶,茶水比1∶50时,选择35 m L润茶用水量为合适。茶水冲泡后的3 min~5 min内,茶汤中的主要品质成分物质溶出量随时间延长,溶出量增加,但不同时间段增加速率不同,咖啡碱随时间延长,溶出速率增加,氨基酸和茶多酚则是在冲泡4分钟时,溶出速率最快。经润茶后的茶叶再续水冲泡,茶汤上、下层的均匀程度优于直接冲泡;不同冲泡方式均表现为上、下层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差异大,氨基酸差异小。  相似文献   

6.
乌龙茶是福建极具特色的茶类产品,其感官品质至关重要。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检验是利用评茶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通过标准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优劣。本文通过审评八项因子分析探讨乌龙茶的条索、色泽、匀整度、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以提升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技术水平,对乌龙茶感官品质作出科学准确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看茶焙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那一种茶类,初制、精制或初、精制联合一条龙加工都要经过干燥这道工序。干燥的方法很多,其目的一样:一方面排除多余水分,防止霉变,利于贮藏;另一方面提高品质。即发展香气,改善滋味,美化色泽和形状等等。这里,仅就乌龙茶(半成品茶)精制干燥(机器烘焙──俗称焙茶)应该掌握的“八看”茶叶焙茶浅析如下:一、看高、中、低档茶培茶高档茶火候要轻,目的在于提高香气,改善口味,使色泽油润光亮;低档条火候要重,才能去掉苦涩感和其他杂味,促使香味纯正;中档茶火候掌握在高、低档茶之间,称为中等火功。二、青春、夏、暑、…  相似文献   

8.
茶叶拼配是商品茶叶加工的重要步骤,是将不同品质特征与加工工艺的茶混合搭配,以提升茶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文章介绍了拼配的作用、基本原则,综述了拼配在传统茶类、组合茶类、再加工茶类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了当前拼配茶产品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茶叶拼配向标准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为茶产品拼配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走近福建茶文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眉茶,特别是外销眉茶,是我国重要的大宗茶类,也是我国出口绿茶中的重要品种。此茶不仅要有香气清高、滋味甘醇爽口、汤色绿明的内质,而且还要有条索紧结光滑平伏、色泽绿明起霜的美观外形。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眉茶品质包括外形条索和色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眉茶的外形条索和色泽已是当前眉茶精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现就眉茶精制中与茶叶条索和色泽最有关系的两道工序——滚条和车色的技术处理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1.
在安溪县茶科所茶园开展铁观音伏季休茶试验。结果表明:采制春、暑、秋茶,留养夏茶的处理方式,秋茶采摘面平整、成熟期一致,秋茶产量、品质较佳,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
茶叶是大自然赠与的产物,由气候、天气、土壤、制茶工艺等影响,有着差异性,才有在喝不同茶品时的口感体会。乌龙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香高味醇的优异品质,受到消费者的称誉。福建是我国茶叶大省,也是乌龙茶的主产区,以铁观音和武夷岩茶为主;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该文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首要因素,不同茶树品种的茶叶含硒量差异很大,且大多数品种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采摘季节对同一品种的茶树鲜叶含硒量基本上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各季节含硒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同一无性系茶树品种种植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土壤条件下,其茶叶含硒量(相同采季按同一标准采摘)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硒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而制茶工艺对商品茶叶含量没有明显影响。该文作者认为通过品种选育、采摘季节的调节、提…  相似文献   

14.
待茶难事     
秦威 《福建茶叶》2002,(2):48-48
喝茶所以列入文化的范畴,流传数千年,而且其间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相左的流派。以至如东洋繁琐的茶道,这一切都昭示着:喝茶之事是马虎不得的。事实也确如斯,并非好茶者故作深沉,摆花架子。就说各种茶的炮制过程,都有一定定规,若轻易地改弦更张,其风味、神韵便大打折扣,而到了品尝的过程,更有许多要讲究之处,品茶之道在于: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不同用量的制茶专用油脂对龙井茶的感官品质、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茶专用油脂在茶叶炒制过程中对降低成茶碎裂程度有一定作用,添加量在0.3%时具有较好效果;处理组感官审评表现为外形色泽较绿润,香气高爽,略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较醇,表明制茶油能够提高茶叶内在品质,但过量使用使茶叶表面油脂氧化程度加重,不利于茶叶贮藏保鲜;制茶油的应用不会影响茶叶主要脂肪酸的组成,但能够影响成茶脂肪酸含量分布,尤其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含量的增加,推测与成茶内质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品饮绿茶,消费者要求能品到绿茶的新鲜感,即干茶要有绿润鲜活的色泽,茶水要有绿亮清澈的汤色、清高浓郁的香气、鲜醇甘爽的滋味。茶叶从出厂、进入流通领域到消费者手中,再到消费者品饮的时间,短的约十来天,但这部分量很少;大部分茶的品饮时间在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绿茶主要内含物成分多为有机质,稳定性不好,贮藏过程的环境条件如温度、空气湿度、氧气条件、光和环境卫生条件均影响绿茶品质的变化。因此,绿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对保鲜的要求更高。针对绿茶的保鲜与保质,很多学者做了研究,对绿茶保鲜的研究表明,影响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因素有茶叶含水量、贮藏温度、含氧量和光照;此外包装材料多样化,对茶叶品质的保持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前期的研究,目前大部  相似文献   

17.
茶橙瘿螨是茶树主要害螨之一,在高山有机茶园主要发生在7~10月份以后,为害夏暑茶和秋茶,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99%绿颖乳油100~250倍对茶橙瘦螨均具有良好的室内毒力效果;在荼橙瘿螨的发生高峰期前喷施100—250倍液,防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茶叶的风味品质是茶叶中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叶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冲泡时间对茶叶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茶汤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亦随之增加。温润泡是指在冲泡第一道茶之前,先将茶叶用沸水淋湿后即将水倒干,温润泡对茶叶感官品质产生影响。本试验以茉莉毛峰、茉莉春螺、白牡丹、铁观音、肉桂、政和工夫红茶等不同茶类为试验材料,探讨温润泡(短时冲泡)对不同茶类主要品质成分浸出的影响,以期为不同茶类的泡饮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学采养是茶园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春、秋季生产的乌龙茶,质优、畅销、价高、利丰,尤其是秋季铁观音,香高、味醇、韵显,往往供不应求,售价比春茶还高。夏、暑茶不仅质差、滞销、价低、利薄或无利,而且夏暑时期气温高,病虫害发生多,防治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为此,如何采取科学的采养技术,减少爱、暑茶生产,提高秋茶产量,又不影响茶园的整体效益,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生产的重要课题。为探讨夏、暑季不同来养技术对秋茶产量及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笔者于1999年在明溪县沙溪乡的铁观音茶园作了夏、暑季不同…  相似文献   

20.
眉茶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高档茶的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洁起锋苗,色泽绿润起霜;香高味醇,汤色明净;叶底含嫩芽,叶色黄绿明亮。中低档茶的品质要求:面张粗壮平伏,并需有同外形等级相当的内质,不能有红梗红叶和烟焦异味。除净非茶类夹什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