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田间成株期抗病性和3个水平抗性因素(病斑数量、病斑面积和单位病斑面积的产孢量)的鉴定结果,利用11个正常细胞质的玉米自交系,通过双列杂交研究分析病级及3个水平抗性因素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2.
玉米圆斑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吉林省推广的玉米骨干自交系吉63果穗上发生的穗腐症状是由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侵染引起的圆斑病。从病斑形态和培养性状与小斑病菌迥然不同。经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证明,圆斑病菌除为害吉63和少数自交系外,不侵染T型、M型等不育系及多数正常系玉米的果穗。从果穗抽出到灌浆期是圆斑病菌侵染发病的关键时期。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里以菌丝体越冬,已腐烂的病组织则丧失生活力。六年共鉴定655份自交系、品种及杂交种,有184份材料的果穗感病,以吉63及其选系后代发病最重。经测定吉63感染圆斑病是由隐性感病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Waikea’是当前美国西北部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研究证实该品种对中国条锈菌小种CYR31、CYR32及CYR33三种菌的混合菌苗期表现为感病,成株期表现免疫的抗性水平.采用苗期室内潜育期变温处理方法(常温昼15℃,夜10℃和高温昼24℃,夜18℃)对3个小种分别进行抗病性鉴定,明确其是否含有温敏微效基因,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对其成株抗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Waikea’不含温敏微效抗病基因,至少含有一显一隐2对成株期主效抗病基因,以重叠或独立方式控制抗病性.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Waikea’含有成株抗病基因,成株期对中国当前流行小种CYR33表现高抗,建议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小斑病随着引入和推广了一些感病杂交种逐渐突出,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通过抗病育种的途径加以解决。下面介绍我所自1973年以来几年的对抗小斑病的抗病鉴定、抗病性遗传规律方面的研究结果。 试验材料和方法 1973—1977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共鉴定了自交系1073份,采用春播人工接种和夏播天然诱发的鉴定。按全国统一标准调查,每年均设抗(C103,525)、中(获白)、感(44,27)自交系为标准种,每材料种植7米行长。  相似文献   

5.
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品种抗病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玉米灰斑病近年来发生严重,对玉米生产造成很大危害。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在7月中下旬有较高的萌发率。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田间温度、相对湿度和7月份降雨量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玉米杂交品种和自交系对玉米灰斑病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感病的杂交品种有掖单13、丹605和丹2181,抗病杂交品种有丹中试61、辽9505、沈9728、辽306、丹3079、丹3034;抗病的自交系有9046、冲72、J599-2、齐319、丹黄25、79532、598,凡具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都是抗病的。  相似文献   

6.
1989-1991年连续两年对6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叶枯病鉴定,供试各品种(系)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但无免疫类型,且中抗、中感类型较多,抗病类型较少;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尉氏132、鲁215953、郑州83203等5个品种(系)为抗病类型,占8.07%;豫麦2号、陕农7859、西安8号等31个品种(系)为中抗类型,占50%;豫麦17号、冀麦5418等21个品种(系)为中感类型,占33.87%;感病和高感类型,占8.6%。在研究品种(系)抗性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中,发现品种(系)抗性与植株形态,如株高、单茎叶面积等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甘薯品种对蔓割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7年采用盆苗接种法鉴定890个甘薯品种(系),结果表明:属于高抗和抗病型的41个;中抗型的71个;中感型的261个;感病型和高感型的517个。不同抗性型品种用不不同菌株和不同菌量测定,或在不同气候下重复鉴定,虽会发生不同幅度的抗性变化,但都保持相对稳定的抗病性。同时,用不同抗性型的10个品种分别在盆栽苗期和田间成株期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证实了两者间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小斑病和灰斑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这两种病害都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且主要在玉米抽雄后发生.其中灰斑病自1991年在辽宁丹东、庄河大发生后,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各玉米产区.由于目前缺少抗灰斑病的杂交种,其为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对于小斑病,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面积推广感病杂交种,小斑病的为害日趋严重:7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为害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抗病性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和全球的气候变暖,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鉴于其对玉米生产的潜在威胁,笔者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以期明确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抗性差异,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抗病自交系黄野四-3、感病自交系8112和Mo17、耐病自交系478为材料,采用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T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合生物学症状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对玉米的侵染及其运转规律,试验表明玉米抗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是抗系统传导,其次抗病毒增殖和细胞间扩展,但不抗侵入。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近年来云南省严重发生的玉米白斑病病原菌及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白斑病的抗性差异,2021年于云南省昆明市阿子营乡和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采集病样,进行病斑组织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对622份玉米品种的抗性进行鉴定。从2个采样地点的病叶中各分离出5株和9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了菌株WS-1、WS-191为白斑病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以及基于ITS、rpb2、tub2和LSU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确定其分类学种名为宽颈附球菌Epicoccum latusicollum。田间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在622份区域试验品种中对白斑病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为4、184、216、186和32份,分别占品种总数的0.64%、29.58%、34.73%、29.90%和5.14%。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不同地区采集的玉米小斑病菌(Hclminthosporium maydis),通过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及其产生的毒素对玉米种子根的抑制作用,发现76-527、76-528和76-529三个分离菌系在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产生萎蔫型大病斑,而在相对应的正常系以及M、C、CA、EK、D、P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则产生坏死型小病斑。其中76-529所产生的毒素,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根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相对应的正常系,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T小种。而76-361和76-414两个分离菌系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无上述的特异性。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o小种。  相似文献   

12.
离体玉米根冠细胞对Hm—毒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的两种Hm-毒素生物测定法中,根冠细胞测定法的效果比种子根伸长法好,主要是前者对Hm-毒素的敏感性强,与病斑大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抑制种子根伸长法由于不能确切反映玉米对小斑病的反应,因而不宜用作Hm-毒素的生物测定。在不同的毒素制剂中,以病叶提取液处理根冠细胞最能反映小斑菌接种玉米后的实际情况,与病斑大小的相关系数r=0.9315,居供试的三种制剂之首,其次是粗提制剂和培养物滤液。试验还发现酒石酸铵不仅影响Hm-毒素测定的效果,而且还影响毒素产生的量,因而进行Hm-毒素的生物测定,最好使用病叶提取液或用无酒石酸铵的改良Fries培养基制备的毒素粗提制剂或培养物滤液。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当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是以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为主,和各地正在加速研究和发展雄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的实际情况,三年来我们用来自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1个小斑病菌的标样,通过接种试验,从77个包括T、C、S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中,初步选出8个自交系建议作为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试用的鉴别寄主:T单412-2,TC103,CVa35,C二南二四,MS344,MS05,辽马43,二南二四,应用这套鉴别寄主,可以区分16个生理小种。目前用这套鉴别寄主测试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98个标样的结果,已出现12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玉米小斑病菌的寄主范围,国际上曾发表不同看法的文章。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我们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分别用小斑病菌O与T小种接在14个属的24个种或品种的禾本科植物上,以玉米作对照寄主。试验结果表明,除了草地早熟禾、法兰西黍外,均能产生病斑。病斑平均面积不超过1平方毫米。在大多数供试植物上,O小种病斑的数量和面积均比T小种为多而大。其中白茅、虎尾草、升马唐、纤毛鹅冠草、稗子是过去没有报道过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菌丝生长法、ISSR分子标记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探讨了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抗性倍数达到2.1~9.4倍。筛选获得的10条ISSR引物对55个菌株共检测出1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高达93.46%。在敏感型、中间型和抗药型群体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7.12%、69.93%和81.70%,在抗药型群体中,等位基因观测值、等位基因有效值、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高于敏感型群体,表明玉米小斑病菌抗药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抗药性水平和地理来源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致病性测定表明,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对11个鲜食玉米品种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是,在9个玉米品种上,敏感型群体中强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抗药型群体。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田间抗药性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单倍菌系配合试验(Mating test)证实玉米黑粉菌的性质受多因子控制。不同配合型间呼吸强度有明显的差异。
玉米黑粉菌在含有色氨酸的培养基中能产生大量刺激生长物质(最高达380微克/毫升),经Salkowski反应、纸层析及黄豆芽劈茎试验证明,这一生长物质为IAA。单性菌系引致的茎叶扭曲组织及配合接种后产生的瘤组织中IAA的量显然高于健组织(分别为11.18、17.65及6.47微克/克),证明这些病症的形成与IAA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抗生素溶杆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生防效果和作用机制,为玉米小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造成菌丝顶端生长受阻、表面粗糙,部...  相似文献   

18.
小麦对根腐病菌毒素的抗性与电阻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电阻法测定不同抗性的小麦叶组织对麦根腐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ativum)毒素制备物的电阻变化,可以获得与在自然条件下用病原菌孢子接种鉴定一致的结果.它与通常表示膜伤害程度的电解质外渗密切相关,并能与小麦叶片可见的病害症状和小麦品种间的阶段抗病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侵染的一些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