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蒜新品系天蒜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蒜新品系天蒜1号选自薹蒜兼用品种上海红蒜的田间变异优良单株。在2013—2014年度大蒜新品系多点试验中,天蒜1号5点(次)平均折合产量蒜薹5 518.1 kg/hm~2、蒜头19 441.5 kg/hm~2,均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11.65%。天蒜1号表现抗大蒜紫斑病、白腐病。生育期254 d,株高81.1 cm,生长势强,叶绿色,薹茎长53 cm,抽薹率95%;蒜头大而匀,单株蒜瓣平均8~9瓣,蒜头蒜苔产量高,属于薹蒜兼用品种。蒜头维生素C含量为17.1 mg/kg。适宜在天水、陇南、平凉、庆阳等地海拔1 700 m以下的川水地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2.
品种与播期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6个品种与3个播期的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以麻江红蒜最优,每667m2产蒜薹576.70kg、蒜瓣1364.45kg,其次是威宁大蒜、遵义白蒜和毕节大蒜,最差为来安大蒜、二季早;威宁大蒜、遵义白蒜、毕节大蒜可进行多年多点试种后逐步扩大种植区域;麻江红蒜、威宁大蒜两个薹瓣兼用型品种可有较宽松的适宜播种期,遵义白蒜、毕节大蒜早播能争取较高的蒜薹、蒜瓣产量。  相似文献   

3.
彭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大蒜种植历史悠久,现常年种植大蒜16.5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左右,年外销蒜苗3000万公斤、蒜薹7500万公斤、蒜头5500万公斤。彭州大蒜鳞茎外皮淡紫色或紫红色,品种分薹瓣兼用蒜(以食蒜薹为主,兼食青蒜苗)和无薹蒜(以食青蒜苗为主)两类,其蒜头包瓣匀  相似文献   

4.
天水市大蒜秋播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从省内外引进的14个大蒜品种进行了秋播试验,结果表明:金蒜2号、金蒜3号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蒜头大,商品性好,可在天水市太京蒜区种植;汉中蒜、天水大蒜、抽薹早,蒜薹产量高,适宜在天水市薹用大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地方大蒜产量,采用单因子试验探讨贵州地方大蒜品种麻江红蒜和毕节白蒜在贵阳生态区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万株/亩时,2个大蒜品种的蒜薹及蒜头产量均最高,其中,麻江红蒜的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522.04公斤/亩和916.24公斤/亩,毕节白蒜的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215.66公斤/亩和455.34公斤/亩;麻江红蒜适宜在贵阳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早薹蒜高产栽培技术吕厚军,马静芝,徐国启(宁陵县农技中心,宁陵476700)早薹蒜是一种新型大蒜品种。近几年,以其产薹早、辣味浓、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和易于贮运保鲜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早薹蒜在长江以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80年代中期进入黄淮流域。我们从19...  相似文献   

7.
张弘 《新农村》2007,(1):14-14
1·薹用型大蒜——华蒜1号该品种由山东金乡地方品种的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是现今较好的特早熟薹用型大蒜品种,比南方薹蒜早10天上市。它长势旺,抗逆性强,蒜薹肥而又长,美观,商品性好。白露播种,翌年清明前3~7天收获,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蒜薹900~1000千克,种用蒜头  相似文献   

8.
张弘 《农村新技术》2006,(11):29-29
一、薹用型珍蒜——华蒜1号该品种是山东金乡地方品种的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是现今特早熟薹用型大蒜较好品种,比南方薹蒜早10天上市。白露播种,翌年清明前3-7天收  相似文献   

9.
永胜县的土壤、气候适于大蒜的生长发育,具有大蒜种植的历史,是一项传统优势产业。永胜县大蒜品种主要有以收获蒜头为主的独蒜、白皮蒜和以收获蒜薹、蒜头的薹蒜三大类。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出如下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天水市薹蒜兼用型大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金蒜3号为指示品种,进行了薹蒜兼用大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蒜薹、蒜头产量以62.5万株/hm2处理最高,分别达9 652.8、32 440.5 kg/hm2。综合考虑薹茎、蒜头及其产量等产品性状,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建议种植密度以行距16 cm、株距16 cm,即39.1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早薹蒜二号大蒜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今日农村》2005,(9):19-19
早薹蒜二号大蒜系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樊治成教授选育,1997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12.
10个大蒜品种在天水市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水市海拔1 400 m的河谷川道区对引进的10个大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金乡蒜植株生长健壮,综合性状良好,蒜薹产量为2 715.4 kg/hm2,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18.86%;蒜头折合产量最高,为22 561.5 kg/hm2,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37.51%,可在当地推广种植。新育1号、航蒜4号综合农艺性状突出,属薹蒜兼用型品种,蒜薹、蒜头产量均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可在当地搭配种植。鲁蒜王2号、金蒜2号、汉中蒜、陕西白蒜蒜薹或蒜头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不适宜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王飞  丁勇  万文勇 《农技服务》2023,(10):21-23
为大蒜新品种的认定和确定适宜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引种5个大蒜品种在凯里进行引种试验,观测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黔蒜201903蒜薹产量为263.47 kg/667m2,蒜头产量为366.85kg/667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蒜薹产量比对照麻江红蒜增产43.69 kg/667m2,增产19.88%;蒜头产量比麻江红蒜增产62.36 kg/667m2,增产20.48%,整个生育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株高45.2 cm,假茎高35.0 cm,假茎粗9.9 mm,叶片数9片,薹长26.9 cm,单薹重7.99 g,鳞芽数8瓣,单个鳞茎重14.78 g;黔蒜2020-3的蒜薹产量为247.79 kg/667m2,蒜薹产量较麻江红蒜增产28.01 kg/667m2,增产12.74%,居参试品种第2位,黔蒜201903和黔蒜2020-3可在凯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时来自北纬22°~45°,东经77°~127°的75个大蒜品种31个性状进行数量分类,形成了大蒜的系统分类。大蒜可分为2个变种、6个品种群,它们是双层蒜衣变种(A.s.L.var.biseptatumLuetFarr),包括抽薹大蒜品种群不完全抽薹大蒜品种群和春蒜品种群;单层蒜衣变种(A.s.L.var.uniseptatumLuetFan),包括长叶大蒜品种群、短叶大蒜品种群和多层蒜瓣大蒜品种群。  相似文献   

15.
张中山 《河南农业》2008,(23):35-36
一、选择优良品种生产蒜头应选择大头少瓣、抽薹力弱、皮色洁白光亮、休眠期长、辣味浓香的品种,如苏联红皮蒜、鲁农大蒜;生产蒜薹可选择出薹早、薹长而粗、易抽出的品种,如二水早等。  相似文献   

16.
以麻江红蒜为试材,采用营养系混合选择法,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新一代麻江红蒜。该品种具有头薹兼用、产量高、品质优、营养成分丰富等特点,适宜在贵州海拔800~1300m的生态区域种植。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该品种稻田免耕覆草栽培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稻田免耕覆草栽培平均纯收入968.37元.667m^-2,比耕地覆土栽培(对照)减少投工8个、减少投资160元,增收59.53元,增幅为6.55%。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引进的5个大蒜品种和威宁大蒜(本地种)共6个品种分三期播种进行品比与播期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宜威宁高海拔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及适宜播期。结果表明:品种以威宁大蒜最优,毕节白蒜次之,麻江红蒜第3;在海拔2 200m左右地区的最适播种期为8月中下旬,晚播蒜头及蒜薹产量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93 ̄1994年在西北农业大学蔬菜试验站以“改良蒜”品种为试材,进行了大蒜早收后熟的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采薹后不同时期连株收获后熟均可形成鳞茎,采薹后2 ̄3周连株收获后熟的鳞茎产量和商品性接连田间生长自然成熟的对照。大蒜早收后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大蒜薹用品种引种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引进的8个大蒜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日本2号和早薹蒜两个品种抽薹较早,产量及农艺性状表现较好,适合在福州市作薹用品种种植。对日本2号紫皮大蒜进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 m230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宜宾市大蒜生产中品种产量不高、品质不佳等问题,筛选出适宜在宜宾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质大蒜品种,助推宜宾市蔬菜产业发展,引进了‘鲁蒜1号’‘嘉祥紫皮蒜’‘金乡大蒜’‘鲁蒜2号’‘云南紫皮蒜’等12个全国优质青蒜品种,分析和评价了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指标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蒜的7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3.27%~13.95%之间;同一播期,‘鲁蒜1号’的生长量较大,而本地‘红脚蒜’较小;‘鲁蒜1号’的营养品质显著优于其他品种,营养价值较高;‘鲁蒜1号’的产量高于其他品种,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鲁蒜1号’符合优质大蒜品种的要求,可以替代本地大蒜品种‘红脚蒜’,可作为引进品种在宜宾市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