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索提高超级稻单位面积产量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与超高产技术的应用推广。2005—2006年黔东南州农技站连续两年在黄平县旧州镇草绿坪村开展超级稻百亩连片高产与超高产示范。项目实施中我们成功地引种了8个超级稻品种,应用其中超级稻新品种——准两优527,对其生育叶龄进程及百亩连片700kg/667m2高产栽培和850kg/667m2超高产技术进行了成功地探索,并总结出了适宜黔东南州生态条件的“黔东南州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这对发展全州超级稻生产,进一步挖掘水稻的增产潜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蔚平 《作物杂志》2003,19(3):27-27
为了提高稻田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在湘潭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进行了多年稻田种植结构调整的研究,选择了一些生育期适宜、品质优良、经济价值高的糯玉米进行春夏连作,再接茬种植一季马铃薯,其经济效益比种双季稻要高出几倍,而且可在一年中均衡利用劳力,有效地解决了稻草综合利用问题。如果结合水旱轮作技术,还能控制病虫杂草的发生,提高土壤生产潜力,其生态效益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光热和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也是一项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方法.六枝特区从2000年开始,经过几年不断摸索实践,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马铃薯-玉米-胡萝卜一年3熟高效栽培模式,到2005年全区共示范面积246hm2,平均单产粮食593.4kg/667m2(其中:玉米301kg/667m2,马铃薯292.4kg/667m2,马铃薯按5:1折粮)胡萝卜单产1228kg/667m2,单产值2104.7元/667m2,(玉米:1.3元/kg,马铃薯0.5元/kg,胡萝卜0.8元/kg计)比单作玉米-马铃薯增加产值982.4元/667m2,该模式共新增产值362.5万元.  相似文献   

4.
新两优6号是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用新安S×安选6号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2006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本文介绍了该组合在宁都县示范表现并提出了新两优6号的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针对影响四川盆地麦玉稻3熟改制成功的制约因素,经1996-1999年研究,技术上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玉米超常早播,在春播基础上提早40-50d播种,适龄移栽,实现了玉米早收高产,并为后茬水稻创造了条件,使3熟衔接成为可能;二是水稻穿林旱直播,比晚稻政党播期推迟20-30d播种,实现了水稻晚播早熟,稳产高产,使3熟衔接更趋完善,两项突破是攻克3熟衔接难点,实现吨粮目标的关键技术。1998-1999年9地市农科所麦玉稻3熟改制生产试验田平均单产1013.0kg/667m^2和1067.2kg/667m^2,高产田单产达到1208.1kg/667m^2,其中玉米行穿林旱直播水稻523.9kg/667m^2。  相似文献   

6.
抛秧是一项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有序化栽插是抛秧稻稳定高产和进一步超高产的基础。本试验通过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以及新型秧盘培育稻株的光合物质积累特性的比较,旨在研明水稻有序化栽插超高产的光合物质积累特性,并探索水稻超高产新模式。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高,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粒叶比、光合势、物质生产、积累、后期剑叶光合速率和物质转运均优于撒抛,后期通风透光性好,仍能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最终产量高。二连孔、三连孔栽插较单孔减少1/3~1/2,提高了栽插速度。三连孔稻苗前期活棵较快,二连孔稻株中、后期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能保持较强抗倒伏和群体物质生产能力,最终产量表现为二连孔稻株大于三连孔和单孔,三连孔和单孔稻株间差异不显著。有序摆抛栽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前期有着适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后期保持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能力,是实现超级稻稳定超高产的基础,二连孔稻株整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物质生产和生长优势,三连孔稻株也具有一定优势,二连孔、三连孔有序摆抛栽是一种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机插淮稻11号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淮稻11号于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2007年,在江苏淮北地区多点试验示范种植,表现为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等特点,特别是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具有较好的田间抗耐性。经过专  相似文献   

8.
以杂交组合GDT39为材料,设计了中肥力稻田超高产调控技术(少量多次施肥、增加移栽密度,增加总氮和蘖肥用量,延长晒田时间,精细化管理等)栽培.在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中肥力稻田取得831.7kg/667 m2的产量.与通常情况相比,中肥力稻田超高产调控技术能促进分蘖早发,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延缓叶片的早衰,有效穗数增加1.2万/667 m2,穗粒数提高10.0%,结实率提高3.6%,千粒重提高0.24 g,产量提高19.2%.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玉米-花椰菜-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开封县地处豫东平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无霜期214d,年降水量627.5mm,灌溉水充足,年日照时数2246h,为各种作物的间播套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摸索出马铃薯一玉米一花椰菜一年三熟高产套种摸式,2007年成功推广133.33hm^2。马铃薯一玉米一花椰菜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500kg/667m^2、248kg/667m^2、1820~2000kg/667m^2,总产值6442元/667m^2;而单种小麦、玉米产值分别为493kg/667m^2、520kg/667m^2,  相似文献   

10.
以早熟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白菜品种秋喜十三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5个播种期地膜覆盖栽培和大白菜3个播种期露地栽培为试验因子,研究贵州省高寒山区威宁县早春马铃薯最早适宜播种期和夏大白菜的的适宜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贵州省高寒山区威宁县,早春马铃薯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上旬,大白菜6~7月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11.
生产上采用脱毒种薯,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经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采用脱毒种薯种植比传统种薯种植增产30%~50%,而且薯块商品性状好、表皮光滑、形状整齐、大小一致,因此推广脱毒马铃薯丰产优质集成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种养》2011,(6):I0001-I0001
近期召开的全国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要围绕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中心,着力品种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机制集成,推进马铃薯布局区域化、种薯脱毒化、技术轻型化、服务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要以马铃薯优势区为单元,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了油/(麦)大豆-玉米一年三熟免耕技术原理,结果表明免耕结合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可以缓冲降水对地面的冲击,保持耕层表土良好孙隙状况,有利于接纳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土壤持水量增加,且雨季土壤沥水快,田内不渍水。同时有提高和降低表土温度的双重效应,还能抑制杂草。名耕不翻动土层,有机质分解缓层,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保湿,供肥能力高。秸秆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了油/(麦)大豆—玉米一年三熟免耕技术原理,结果表明免耕结合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可以缓冲降水对地面的冲击,保持耕层表土良好孔隙状况,有利于接纳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土壤持水量增加;且雨季土壤沥水快,田内不渍水。同时有提高和降低表土温度的双重效应,还能抑制杂草。免耕不翻动土层,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保湿、供肥能力高。秸秆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正>双城市位于我国东北高寒地区,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毒传播媒介少,双城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马铃薯生长。1选地与整地种植马铃薯要选择地势向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无地下害虫、地热较高易于排灌的沙壤土地块最为合适。马铃薯适用微碱性和中性土壤种植。马铃薯根系不深,但块茎的生长需要疏松、深厚、透气而温润的土层。因此要适当进行深耕,实施秋翻地、秋施  相似文献   

16.
杨志英 《种子世界》2021,(7):0132-0134
马铃薯是我国很多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而且种植周期短、增产空间大,在我国被广泛种植。本文以尼西乡为例,对冬早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罗海彬 《作物杂志》1999,15(4):35-36
在原来麦稻两熟基础上插播一季玉米,突破传统的栽培模式,深度开发利用气候、土壤资源,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全年粮食总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试验田设在南充农校农学专业实习基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属灰棕紫泥潮土,肥力...  相似文献   

18.
<正>马铃薯采用露地栽培,黏壤土,入冬前机耕耙各一次,1月19日机旋耕后开沟整畦。2月上旬播种,5月上中旬收获;瓠瓜5月上旬育苗,5月下旬定植,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23日由贵州省农业厅、省农技总站、省植保站、遵义市农委农技站、务川县农业局、茅天镇政府、红星村村委的专家、领导及农民代表组成的测产验收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