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麦39是2005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它对条锈病表现高抗且抗性稳定。为了解绵麦39抗条锈性的遗传基础,为其进行抗条锈性的多元化抗源聚合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特进行了此试验。试验选用7个抗病品种(系)和3个感病品种(系),分别与绵麦39组配成抗×抗、抗×感组合,将亲本、F1与F2代于成株期用条中32生理小种进行人工接种,统计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进行遗传分析与等位性分析。结果表明,绵麦39对条锈菌条中32的成株期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的控制;绵麦39对条中32的抗性来源于抗条锈病材料贵农21-1(含有条锈病抗性基因YrGn21)。抗性基因YrGn21与YrCH42、Yr26基因具有等位性关系,而与抗条锈病材料贵农19-4、辽春10号以及CIMMYT材料ox-ley、96EW39(SW2148)含有的条锈病抗性基因有差异。同时对各抗病品种(系)的抗条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源于叙利亚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接种,对源于叙利亚的ICA31I、CA70分别与川麦28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研究了它们在成株期抗性表现及杂交后代的抗感分离情况。结果表明,ICA31对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均表现出由1对显性纯合基因控制;ICA70对条中31表现出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控制,而对条中32表现为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小麦重要抗源Holdfast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苗期对小麦品种Holdfast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温敏微效基因检测,并构建Holdfast和铭贤169的杂交群体,对其成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Holdfast苗期常温下对中国流行小种CYR29、CYR31、CYR32和CYR33高度感病,高温下可诱导温敏微效基因表达;成株期大田条件下Holdfast对CYR32免疫,由1对显性和2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综合已有研究结果确认,Holdfast至少含有2对显性主效全生育期抗病基因、1对显性成株抗病基因和2对隐性温敏微效抗病基因。建议将其作为抗源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抗病小麦品种Pascal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2000~2003年,以我国陇南重要外引小麦品种Pascal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水1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5∶12,BC1代植株全部为抗病株,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1,符合理论比9:7,卡方测验结果也符合这一结果;对条中32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5,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49,符合理论比1:3;对洛13-Ⅲ,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0:48,符合理论比1:3;对条中31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0:55,符合理论比1:3;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69,符合理论比1:15.卡方测验值均符合理论值.据此推知pascal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对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水14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重要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Heineskolben和StrubaDickkopf与冬性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和回交,获F1、F2和BC1代种子,根据条锈菌系的毒性谱,选用2E16单孢菌系,在铭贤169上繁殖。苗期抗性鉴定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当麦苗第一片叶全展大约7cm时,用扫抹法接种,置于(9±2)℃接种间内黑暗保湿24h后转入低温温室内(温度为昼15~19℃,夜10~14℃)潜育发病,待感病品种铭贤169充分发病时调查侵染型,苗期抗性鉴定,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Heineskolben对条锈菌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由两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StrubaDickkopf对小种2E16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农家品种白老芒麦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感病材料铭贤169作母本,白老芒麦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代种子;F1代植株自交获得F2代种子,以F1代作为父本与铭贤169回交获得BC1代种子。对亲本、F1代、F2代和BC1代植株接种鉴定,根据F1代、BC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的抗感分离情况推知白老芒麦(甘地806)对CYSu-XI的抗病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和两对隐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0年对甘肃3578份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性分小种鉴定结果,冬麦区,陇南的品种抗条锈性明显好于陇东;春麦区,甘肃中部和临夏的品种优于河西。亲本以繁六、钱保德、水源11、抗引655、7084和柯斯的杂种后代抗条锈性强;洛夫林10号、13号、牛朱特和山前等“洛类”品种的杂种后代多数感染条中29号小种,国内各省品种的抗锈性,西部品种的抗性比东部好;国外材料表现免疫至高抗的有Aminda、Ibeech等。  相似文献   

8.
用抗病亲本BJ399和感病亲本铭贤169配制组合,获得各世代材料。采用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BJ399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BJ399对条锈菌生理小种(菌系)中4-1、CYR32和CYR34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BJ399可作抗源材料在甘肃陇南小麦抗锈育种中利用。  相似文献   

9.
2016—2018年以抗病亲本魇掉尾和感病亲本铭贤169配制组合,获得各世代材料,选用2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菌系)对魇掉尾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魇掉尾对条锈菌菌系中4-1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生理小种CYR32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控制。建议在甘肃陇南小麦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南大2419(Mentana)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分析与等位性分析相结合方法,通过分小种(菌系)鉴定,分析南大2419所含抗条锈病基因和遗传特点及其与已知基因的异同。结果发现:南大2419对Su-1和86036菌系的抗性正交由3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控制;对CY26小种抗性正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所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正反交抗病遗传特点不同,可能与细胞质效应有关。等位性分析表明南大2419所含的3对主效基因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系中的主效基因Yr7、Yr8、Yr9、Yr10、Yr17、Yr19、Yr22、Yr23、Yr27和YrSu不同,为未知基因,暂定名为YrMen1、YrMen2和YrMen3。  相似文献   

11.
农家品种红秃麦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2006年,以农家品种红秃麦为母本、感病品种铭贤169为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和条中31号,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群体均为抗病株,BC1也全为抗病株;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52:49,符合理论比3:1。对条中31号,F1群体抗感比为5:7,近似于理论比1:1,F2群体抗感分离比为49:168,符合理论比1:3。推知红秃麦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1号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中梁22号’小麦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陇南重要小麦生产品种‘中梁22号’作母本,感病品种‘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在F2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32号’、‘水14’、‘水7’和‘水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32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390,符合理论比1∶15;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41,符合理论比9∶55;对‘水7’,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90∶225,符合理论比7∶9;对‘水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12∶151,符合理论比9∶7,经卡方测验上述结果均符合理论结果.据此推知‘中梁22号’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水14’由2对显性抗性基因和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水7’由2对隐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水4’由2对显性累加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鉴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2~ 2 0 0 3年对国内外 2 868份小麦品种资源 ,进行抗条锈性混合小种接种和自然诱发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观察。结果表明 ,对目前流行的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 ,表现出成株期抗病的有 1 1 85份 ,占鉴定总数的 41 .3 % ,其中高抗类型 1 2 4份 ,占 4.3 % ;免疫 95份 ,占 3 .3 %。结合农艺性状和田间抗条锈病表现 ,筛选出了贵农 2 2、N972 0 7、周麦 1 7等 1 5份抗病性强、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小麦品种Sunco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小种条中32(CY32)表现高抗-免疫,而小麦品种川育12则表现为高感。利用Sunco/川育12的双单倍体(DH)群体对Sunco进行抗条锈病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品种Sunco可能具有持久抗性,抗性是由一对主效基因和两对微效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主效基因的抗性反应为抗-中抗(R-MR),微效基因单独存在作用不明显,但与主效基因结合起来会加强抗条锈病能力。同时对微效多基因的持久抗性利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四川小麦生产品种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了42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及40份抗条锈病材料抗性的变异和评价。繁6对条锈病具有持久抗性,条中30号、31号的出现,是繁6及其衍生品种抗性变异的主要原因。墨444、墨456、墨460、贵农20、贵农21、R7及南京农大选育的小麦-簇毛麦(92R系统)的附加系、代换系、易位系等,对条锈病高抗至免疫,适作抗条锈病的系本材料。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种在西藏抗条锈性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麦品种的抗条锈和抗白粉性及其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旨在开发和利用柔软滨麦草的基因,丰富小麦抗条锈基因库。利用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CYR33对M851-1、M8724-1、M8725-2和M8657-2 4个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851-1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M8724-1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2对隐性基因独立作用控制,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M8725-2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显1隐2对基因独立控制;M8657-2对CYR32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作用控制。研究结果初步明确这4个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抗条锈性遗传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利用这些易位系进行小麦抗条锈病育种。  相似文献   

19.
源于国际农业干旱研究中心的耐旱型小麦hm18对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3的反应型,不同于目前育种利用的抗条锈基因Yr5、Yr10和Yr15,表现为中度抗病型。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3接种hm18分别与夏440、台长29杂交的F1、F2和F2∶3家系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结果表明,hm18在夏440和台长29的遗传背景下对条中33号均表现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暂将该基因定名为Yrhm。利用台长29/hm18的F2群体及抗感亲本筛选到4对SSR引物wmc797、barc228、xgwm382和wmc817与Yrhm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5.2、6.5、9.3和14.1 cM。根据Mapmarker3.0确定标记引物、Yrhm基因和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顺序为:-着丝点-wmc797-barc228-Yrhm-xgwm382-wmc817-。根据作图结果,将Yrhm基因定位在2DL。  相似文献   

20.
高粱NDA导入小麦选育出抗条锈白粒新品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利用花粉管道将高粱总体DNA导入矮秆红粒,不抗条中29号的小麦品种后,研究了后代白粒新品系统抗条锈性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赖氧酸,淀粉和灰分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直接导入,D1代出现了白粒变异,占30.8%,其粒色和抗条锈性连续5代稳定遗传,产量试验折合亩产497.2kg,比受体增产23.4%,较当地对照增产8.2%,容重高达821g/l,蛋白质(干基)14.31%,赖氨酸(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