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刚志锋 《北方蚕业》2006,27(4):34-35
柞蚕种微粒子病毒率的高低,决定下代蚕种质萤,影响蚕种场的效益和信誉,关系着放养柞蚕的经济效益和柞蚕生产的兴旺发达。方城县是河南省主要柞蚕基地县之一,现有柞坡3.4万hm^2,年产柞蚕茧100万kg。前几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微粒子病严重回升,1997年全县保种茧三万kg,基本没有合格种茧,微粒子病毒率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发展。面对微粒子病严重事实,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强化种子基地建设,狠抓蚕种源头,加强种子管理,规范操作技术的柞蚕种子工程,严格质量标准,狠抓落实,蚕种质量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2.
杨旭 《中国蚕业》2014,(3):63-64
为提高柞蚕制种中微粒子病的检查效率和镜检人员的技术水平,介绍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镜检室人员组成分工及柞蚕微粒子病的检查方法,从源头上严把蚕种质量关,彻底消灭柞蚕微粒子病源,确保蚕农用上优良、放心的柞蚕种,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
蚕种场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技术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东 《北方蚕业》2008,29(2):59-59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严重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微粒子病主要通过蚕种传染,如果蚕种微粒子病率高,特别是母种原种感染微粒子病较重的,繁育出的普通种微粒子病率也高,大蚕大量发病,常常造成丝茧减产。母种每年都有微粒子检出率超过1%的蚕种场,原种一般检出率也在1%~3%,丝茧生产中一般年份发病率为30%~70%,最高年份达90%,减产20%~30%,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近年柞蚕微粒子病蔓延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生产场家片面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检疫人员粗心大意,人为地助长了柞蚕微粒子病的蔓延。微粒子病防治要从柞蚕病虫害防治入手,做好饰腹寄蝇的化学防治和放养技术防治工作,消灭寄主,保护天敌;要认真做好微粒子病镜检工作,加强责任心和技术培训,规范操作技术及过程;严格蚕卵及蚕期消毒防病工作,贯彻放养操作细则,确保蚕种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苏建 《四川蚕业》2014,(2):31-33
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对蚕种生产的危害较大,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主要对象。原蚕区是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的第一车间。根据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并结合蚕种生产实践,简述了原蚕区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遵照农业部有关加强微粒子病防治文件精神,省园艺蚕桑站于1990年4月6日召集省内蚕种科研、生产等部门的专家,就我省1990年开展蚕种微粒子病检验工作进行了讨论。鉴于我省目前检种设备简陋,尚不具备采用机械化集团磨蛾检验手段,决定1990年我省蚕种检毒以各场自检为主,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一代杂交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表1).第一阶段是1980~1995年,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处于低发期.从蚕种生产历史上看,这15年是我省蚕种生产发展最为迅速,蚕种生产量最大时期,尤其在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家蚕微粒子病大暴发,"微防"形势不断恶化情况下,我省的微粒子病发生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最高年份毛种淘汰率仅为1.66%,"无毒率"高,蚕种质量稳居全国前茅.第二阶段1996~1999年,是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期.年毛种淘汰率都在10%以上,1998年甚至高达15.48%,检验无毒蚕种比例急剧下降,全省没有一个"无毒"场,微粒子病在我省的流行呈"遍地开花"之势.第三个阶段为1999年以后,我省家蚕微粒子暴发的态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0年我省蚕种生产淘汰率从1996~1999年平均12.17%下降到3.25%;2001年全省"无毒"比例已达71.04%,比1996-1999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15个百分点,重点产区"无毒"蚕种比例已达80%以上.这阶段我省形成了"三控一严"(即控制胚种传染、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和严格管理)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全省建立了严格的预知检查体系,桑叶叶面消毒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桑叶全程消毒是防除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微粒子病是一种为害严重的蚕病,它给我省蚕种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微粒子病,把微粒子病的为害控制到最低限度,是蚕种生产的当务之急。根据微粒子病传染途径,近年来在防止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防止胚种传染方面,加强了补正检查、催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该病的流行危害曾给我省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展开了一场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蚕种微粒子病带毒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明显提高,建立了平面防微、立体防微、微观防微三大防微体系.主要...  相似文献   

10.
<正>我省微粒子病发生的概况我省在解放前,家蚕微粒子病曾在部分蚕种场的供种区域猖獗一时。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省蚕业主管部门运用巴斯德研究的成果,预防措施得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至1954年,我省已基本控制了所制蚕种带毒微粒子,切断了蚕种胚种传染的途径,丝茧生产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养蚕业中以镜检母蛾,淘汰有毒蚕种来杜绝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对生产起了有效的作用,但我省年养蚕七造以上,每造又分若干批,需种量多,普通种不可能一一镜检,有毒蚕种不能淘汰,近年来我省蚕区微粒子病继续发生,似与此有关,故寻求适合于目前生产要求之多快好省的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方法,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阐述柞蚕微粒子病在柞蚕的蚕、蛹、蛾、卵四个完全变态中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通过三级繁育体制和制种时镜检阻断蚕种带毒(胚种传染)及1~2龄迟眠蚕显微镜补正检查,及时淘汰病、弱蚕,以降低经口传染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1 本届学组工作小结六年来,本届学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全国家蚕微粒子病大流行、严重危害蚕种生产严峻形势下,围绕广东蚕种生产微粒子病防治这个主题开展学组活动,作了下列几项工作。 1.1组织学组成员到产区调研,为蚕种场防治微粒子病出谋献策学组紧密协助省蚕业主管部门,根据我省各蚕种生产单位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多次组织学组成员到微粒子病发生比  相似文献   

14.
骆文  罗海信  何东 《四川蚕业》2005,33(1):13-15
蚕种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使用蚕种的质量。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对成品微粒子病病卵率指标及检疫方法作了具体规定。我省通过开展蚕种成品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广东桑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因其通过胚种传染而被各养蚕国家列为蚕种制造的唯一检疫对象。我省珠江三角洲蚕茧产区曾有3年小流行,7年大流行的经历,蚕种及养蚕生产深受其害。1984年以来,随着我省蚕茧主产区向粤西、粤北等新蚕区转移,微粒子病亦逐渐在广大新蚕区传播流行,部分蚕种场的蚕种生产和局部地区的丝茧育蚕遭受严重损失。作者对近年来广东各蚕区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做了调查分析。并在宏观防治对策方面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蚕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河南省的柞蚕生产和种茧繁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柞蚕微粒子病在河南省迅速传播。分析了河南省在柞蚕微粒子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镜检设备简陋,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熟练的镜检人员不足,柞蚕微粒子病控制不力;预知调查难以贯彻执行,柞蚕微粒子病防治难度加大;制种时重目选轻镜选,重数量轻质量等。制种期目选、镜选和养蚕期技术操作充分结合起来,采取了严格淘汰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严格目选蚕蛾、严格显微镜检种、提高放养技术等贯穿柞蚕整个世代的综合防治措施,使柞蚕微粒子带毒率逐年下降,原种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为河南省柞蚕生产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次氯酸钠消毒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微粒子病在我国广东、四川等省蚕区流行,蚕种深受其害。据我省肇庆市三个蚕种场的累计,1984~1988年五年期间,蚕种微粒子病淘汰率达9.54%,种茧淘汰率达6.21%,已成为威胁蚕种生产的一个主要问题。消毒防病是防止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我省蚕区传统使用的漂白粉消毒剂,因有效氯容易散失和渗透性差等缺点,消毒效果难以保证。作者采用渗透性比漂白粉好的次氯酸钠液消毒家蚕微粒子孢子,经实验室研究和三年农村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8.
近年家蚕微粒子病对我省蚕茧、蚕种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检验母蛾微粒子病淘汰病卵是防治的有效措施。目前执行省的蚕种品质监管条例中的抽检方法亦存在一些问题。为此,1980年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开展家蚕普通种微粒子病检查方法改进的研究,提出改进的检验方案。1981年与南海县沙头蚕种场协作进行中间试验及生产试验。经过实  相似文献   

19.
正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底子病,是由柞蚕微粒子虫寄生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柞蚕微粒子病在世界各柞蚕产区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河南的柞蚕产区。据调查柞蚕丝茧生产发病率通常在30%~70%,有的年份可达90%以上,导致减产20%~30%。全国85%的柞蚕种源来自吉林省,因此吉林省在柞蚕种生产上急需研究出一套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控体系,以便有效地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危害。在2011年开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综  相似文献   

20.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