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测定广西银叶树树叶、树枝和种子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为银叶树资源的药用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L-抗坏血酸试剂作为阳性对照,测定银叶树树叶、树枝和种子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及各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结果】银叶树不同部位提取物对DPPH 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其中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强弱依次为:L-抗坏血酸>树枝提取物>树叶提取物>种子提取物。提取物还原能力强弱顺序为:L-抗坏血酸>树枝提取物>树叶提取物>种子提取物。银叶树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总黄酮平均含量在3.65%-5.56%,以树枝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最高,为5.56%;银叶树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总酚平均含量在18.83%-23.27%,以树枝提取物总酚含量最高,为23.27%。【结论】银叶树不同部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可作为抗氧化剂资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套袋对葡萄酒总酚和色度的影响,为套袋技术在酿酒葡萄中的应用提供理伦依据。【方法】选取白色单层纸袋和黄色单层纸袋,对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进行套袋处理,共设8个处理:白色纸袋幼果期套袋、采收前1周除袋(WOO),白色纸袋幼果期套袋、采收前2周除袋(WOT),白色纸袋转色期套袋、采收前1周除袋(WVO),白色纸袋转色期套袋、采收前2周除袋(WVT),黄色纸袋幼果期套袋、采收前1周除袋(YOO),黄色纸袋幼果期套袋、采收前2周除袋(YOT),黄色纸袋转色期套袋、采收前1周除袋(YVO),黄色纸袋转色期套袋、收前2周除袋(YVT),以不套袋为对照,于葡萄收获后,采用传统工艺酿制干红葡萄酒,测定赤霞珠葡萄果实的总酚和总花色素含量及其干红葡萄酒的总酚和色度。【结果】(1)套袋处理降低了赤霞珠葡萄果实总酚和总花色素的含量,不同纸袋、套袋时间和除袋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白色单层纸袋优于黄色单层纸袋。YOO、YOT、YVO、YVT处理的赤霞珠葡萄果实总酚含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43.47%,24.63%,32.03%和37.20%;总花色素含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43.26%,16.10%,65.02%和47.37%。(2)使用白色单层纸袋和黄色单层纸袋在幼果期套袋、采收前2周除袋处理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总酚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5.86%和15.65%;白色单层纸袋在幼果期与转色期套袋、采收前2周除袋的处理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色度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75%和17.17%。【结论】在赤霞珠葡萄幼果期(果粒黄豆大小时)用白色单层纸袋进行套袋,于采收前2周除袋,可以提高干红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黄豆豉和黑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的抗氧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米曲霉发酵黄豆和黑豆,测定豆豉的抗氧化能力.选用米曲霉发酵产生黄豆豉和黑豆豉,在相同条件下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酚含量为指标,研究了黄豆豉和黑豆豉抗氧化性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黑豆豉比黄豆豉抗氧化性高.黄豆豉和黑豆豉在发酵第24 d时还原能力和总酚含量达到最高值,总酚含量分别为0.024 mg/mL,0.026 mg/mL.在发酵第27 d时黑豆豉和黄豆豉对(·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大,对(·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0.12%、36.07%,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9.78%和64.8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豆豉还原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与总酚含量之间相关性很高,而黑豆豉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总酚含量之间相关性都很高.  相似文献   

4.
架式与新梢留量对赤霞珠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军贤  张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8):3784-3790
【目的】研究架式与新梢留量对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影响。【方法】以赤霞珠为试材,采用HPLC分析法,研究不同新梢留量、单篱架与“V”形架栽培条件下所酿干红葡萄酒中单体酚的种类及含量。新梢处理设3个水平,分别为每延长1 m架面留新梢10、13和16个。【结果】(1)单体酚总量随单位新梢留量的降低而增加(119.08—146.40 mg•L-1),且各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V”形架栽培下的葡萄酒单体酚总量(133.47 mg•L-1)高于单篱架(119.08 mg•L-1)。(2)各处理条件下葡萄酒中非类黄酮含量(100.13—123.46 mg•L-1)均高于类黄酮含量(17.08—25.25 mg•L-1),前者占单体酚总量的81.08%—85.66%,后者占14.34%—18.92%。(3)各处理条件下均可检出待测10种单体酚,类黄酮类物质以儿茶素为主,非类黄酮类物质以没食子酸为主。【结论】降低赤霞珠葡萄单位面积留梢量可提高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含量;“V”形架栽培可提高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采收期对新疆焉耆盆地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对新疆焉耆盆地酿酒葡萄及葡萄酒的影响,为确定酿酒葡萄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以葡萄转色期后、不同采收时段的5种红色酿酒葡萄果实和葡萄酒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品质和葡萄酒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指标和葡萄最佳采收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果实品质:梅鹿辄和赤霞珠果实的纵径、横径以及单果重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总体均呈现先逐渐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黑比诺、北玫和北红果实的纵径、横径以及单果重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逐渐增大。葡萄果实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都呈逐渐增大趋势。可溶性固形物从高到低为梅鹿辄>北红>北玫>赤霞珠>黑比诺。酿造品质:各品种的pH和酒精度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酿制的酒样中,黑比诺的总糖含量最高为5.48 g/L,赤霞珠的总糖含量最低为3.71 g/L,均符合GB/T15037-2006葡萄酒分类标准。【结论】在新疆焉耆盆地地区梅鹿辄和赤霞珠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25日,黑比诺、北玫和北红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28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10个酿酒葡萄品种(系)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和含量,研究新疆酿酒葡萄糖类物质积累特性,为资源特性评价及糖品质调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赤霞珠、赤霞珠5、赤霞珠6、赤霞珠9、梅鹿辄、梅鹿辄4、品丽珠、霞多丽、威代尔和雷司令等10个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其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分析各糖类物质组分所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及各品种(系)的可溶性糖含量特性。【结果】10个品种(系)成熟时以葡萄糖和果糖积累为主,蔗糖积累为辅,且果糖略高于葡萄糖,其中果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为51.23%,葡萄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为49.02%,蔗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仅2.91%。10个酿酒葡萄品种(系)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以赤霞珠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较含量最低的威代尔高了29.21%。赤霞珠5的可溶性固形物较威代尔高了30.59%。聚类分析将10个酿酒葡萄品种划分为 3 个类群。第1类群葡萄品种有赤霞珠9、梅鹿辄4、赤霞珠、梅鹿辄,各糖类物质含量均适中;第2类群葡萄品种为霞多丽、威代尔、雷司令,各糖类物质含量均偏低;第3类群葡萄品种有赤霞珠6、品丽珠、赤霞珠5,各糖组分关系较近,糖类物质含量均较高。【结论】筛选出高糖型品种(系)为赤霞珠5,低糖型品种为威代尔。  相似文献   

7.
不同整形方式对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直立龙干整形和水平龙干整形的赤霞珠与梅鹿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整形方式下葡萄及葡萄酒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水平龙干整形栽培下的果树树体生长量小于直立龙干整形;但其单株产量、单穗重、果粒直径、百粒重、含糖量均高于直立龙干整形;在酒体的总酚和单宁上,2种整形方式下以赤霞珠葡萄酿造的酒体其差异不显著,但梅鹿辄水平龙干整形栽培下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中单宁和总酚含量与直立龙干整形差异显著。表明水平龙干整形下树体及酒体品质要优于直立龙干整形。  相似文献   

8.
行间生草对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葡萄园行间生草对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含量的影响。【方法】在酿酒品种赤霞珠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在果实成熟期及酒精发酵结束后,采用有机溶剂萃取、HPLC定性与定量分析各处理葡萄与葡萄酒中的主要单体酚含量。【结果】在赤霞珠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共检测出10种单体酚,包括非类黄酮和类黄酮类,葡萄与葡萄酒中类黄酮类多酚的总含量(409.43~538.63 mg?kg-1和56.16~81.30 mg?L-1)高于非类黄酮(76.91~98.85 mg?kg-1和30.65~41.22 mg?L-1)。在类黄酮中,黄烷醇类儿茶素含量及所占比例最高,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占所测单体酚总含量的74.94%~79.70%和48.60%~50.62%。与清耕(对照)相比,行间生草可提高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的含量及其总量,其中高羊茅和白三叶草处理葡萄果实中安息香酸、水杨酸、咖啡酸、儿茶素含量及单体酚总含量与清耕(对照)之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高羊茅处理使葡萄酒中没食子酸、咖啡酸、儿茶素等含量显著升高,在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各处理单体酚总含量由高到低均为高羊茅?白三叶草?紫花苜蓿?清耕(对照)。【结论】行间生草可提高葡萄与葡萄酒中多酚化合物的含量,从而提高葡萄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瞬时超高压技术(UHPH)对新鲜‘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化合物含量及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运用UHPH技术,将新鲜‘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经不同压力(100、200 MPa)和不同循环次数(1、2、3次)处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与香气轮廓图(odor activity values,OAVs)检测分析香气化合物含量与风味的变化.【结果】UHPH处理后葡萄酒理化指标和香气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改变,随压强和循环次数增加,总酸含量逐渐减少,色度和总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总酚含量略有上升.香气化合物中醇类和脂肪酸类物质总含量降低,酯类物质总含量增加,萜烯类无规律性变化.200 MPa循环1次,醇类与脂肪酸物质含量最低,而酯类化合物含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升高.在香气轮廓图中发现葡萄酒经过超高压处理后花香、果香、焦糖味、脂肪味都极大地升高,泥土味与植物味大幅度地降低,其中200 MPa处理效果优于100 MPa.【结论】UHPH处理改变了新鲜赤霞珠葡萄酒香气化合物含量,风味品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2个不同海拔条件下赤霞珠果实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为不同立地条件下酿酒葡萄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海拔(1 280 m)坡地和低海拔(909 m)谷地种植的赤霞珠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法、铜离子还原能力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10种单体酚(没食子酸、安息香酸、丁香酸、咖啡酸、阿魏酸、香豆酸、水杨酸、儿茶素、槲皮素、芦丁)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海拔对赤霞珠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糖酸比分别为18.7和20.3,与坡地赤霞珠相比,谷地赤霞珠的成熟度较好;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总黄烷醇含量分别为330和348 mg/kg,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 182和929 mg/kg,与坡地赤霞珠相比,谷地赤霞珠总黄烷醇含量较高,但花色苷含量较低;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抗氧化能力分别为9 715和9 824μmol/kg(DPPH自由基清除法),26 033和37 109μmol/kg(铜离子还原能力),71.6%和74.0%(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以上3种抗氧化方法的测定结果均表明,谷地赤霞珠果实抗氧化能力强于坡地,其中以铜离子还原能力测定结果差异最大;对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中所含的10种单体酚进行检测,除香豆酸外,其他9种单体酚含量均表现为谷地高于坡地,其中以安息香酸、咖啡酸、阿魏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的差异较为明显。【结论】海拔对赤霞珠果实的品质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在不同品质指标间存在差异;在黄土高原地区,低海拔谷地赤霞珠果实的成熟度、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优于高海拔坡地赤霞珠果实。  相似文献   

11.
DA-6强化龙葵修复高镉污染土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彩莲  刘波  徐鑫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6):3485-3490
 【目的】研究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DA-6)对高镉污染土壤中龙葵生物量和镉提取量的影响,探讨DA-6提高龙葵修复镉污染效率的适宜浓度。【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DA-6浸种和叶面喷施对龙葵生长和镉富集的影响。【结果】5、10、20、40 mg•L-1的DA-6浸种和叶面喷施使龙葵成熟期地上部分干重增加了8.69%—27.54%(P<0.05),镉浓度提高了2.62%—6.75%,总镉提取量增加了10.12%—36.31%(P<0.05);DA-6处理降低了苗期和成熟期龙葵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增强了苗期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成熟期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苗期、花期和成熟期,DA-6处理的叶绿素值(SPAD)都有增加趋势。【结论】5、10、20和40 mg•L-1的DA-6通过浸种和叶面喷施能提高龙葵对镉修复的效率,尤以20 mg•L-1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黄皮与山黄皮共5个品种的不同部位进行黄酮、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为黄皮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香蜜黄皮、鸡心黄皮、龙州山黄皮1号、YYS-002和龙州单核山黄皮为试验材料,对其叶、茎、果核及果皮部位采用NaNO2-AlCl3-NaOH测定总黄酮含量、Folin-Ciocalteu法测定总多酚含量,再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总黄酮、总多酚含量与各项抗氧化活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5个品种中叶、茎、果核和果皮各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0.34~86.23 mg/g,总多酚含量介于0.54~43.33mg/g,其中黄皮品种的含量普遍低于山黄皮品种,不同部位的含量排序整体表现为果皮>叶>茎>果核。综合对比,龙州单核山黄皮的总黄酮、总多酚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果皮和叶部位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龙州单核山黄皮果皮的DPPH·、·OH和ABTS+清除率均最高,分别为96.01%、92.23%和76.96%,分别与0.03、0.03和0.01 mg/g抗坏血酸(Vc)清除率相当,对应半清除率浓度(IC50)分别为0.33、0.45和0.52 mg/mL;不同部位的各抗氧化活性强弱也整体表现为果皮>叶>茎>果核。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总多酚含量与各抗氧化活性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龙州单核山黄皮果皮抗氧化能力最高,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资源加以深入研究开发。黄酮和多酚类物质均为黄皮与山黄皮发挥抗氧化活性的相关物质基础,且多酚对抗氧化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对水分胁迫下辣椒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壳聚糖(CTS)对水分胁迫下辣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CTS对辣椒幼苗水分胁迫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熟性不同的3个辣椒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CTS (10、30、50、80 mg•L-1)对水分胁迫下幼苗叶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水分胁迫下,熟性不同的3个辣椒品种的SOD、POD、Pro、MDA和EL均显著高于对照,而GSH和AsA的含量最低,且均与其它各处理差异显著;水分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的CTS可明显降低活性氧清除系统中SOD和POD的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质、GSH及AsA的含量,降低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和MDA、Pro的含量。【结论】50、80 mg•L-1的外源CTS可以通过提高其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有效地阻止辣椒体内MDA和Pro的积累,缓解水分胁迫对辣椒幼苗造成的膜脂过氧化,增强辣椒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酚类物质的酿酒红葡萄品种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酚类物质不仅影响葡萄酒的感官质量,还决定葡萄酒的许多生理活性功能。通过对采自黄土高原产区的20种酿酒红葡萄品种中酚类物质的含量、种类,葡萄果实不同部位中酚类物质的差异进行研究,为有效改良酿酒工艺及酿酒葡萄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太谷)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的20种酿酒红葡萄为材料,取样测定果粒大小及果形指数,葡萄皮、籽、果肉各部位重量及所占百分比,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指示剂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比色法测定总酚、总黄烷醇、花色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果肉中单体酚含量。【结果】20种测定的酿酒葡萄品种的果形指数均高于0.95,即果形都为椭圆形或圆锥形。不同葡萄品种之间,葡萄皮、籽和肉所占比例差异显著,其中具有良好酿酒品质且是中国酿酒葡萄第一主栽品种的‘赤霞珠’,果皮、果籽合计比重达31.3%;而‘蛇龙珠’的果皮、果籽合计比重最低,只有10.62%,其加工成葡萄酒后,酒中酚类物质较少,所制葡萄酒口感较柔顺。20个品种葡萄的可滴定酸含量在3.97-9.00 g·L-1,可溶性固形物在14.5-25.4 g·L-1。葡萄果实的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差异十分显著。葡萄皮中总酚(TPC)含量为12-125 mg·100g-1FW(果实鲜重),黄烷醇(TFA)含量为1-27 mg·100g-1FW;葡萄籽中TPC为17-456 mg·100g-1FW,TFA为22-505 mg·100g-1FW。葡萄果肉中TPC为1.24-3.24 mg·100g-1FW。葡萄籽中总酚含量是葡萄皮中的3-4倍,籽中黄烷醇含量是皮的10倍以上。花色苷主要存在于果皮中,含量在1-34 mg·100g-1FW,其中也是‘赤霞珠’含量最高,‘宝石解百纳’、‘马瑟兰’和‘蛇龙珠’等次之。‘马瑟兰’、‘赤霞珠’等葡萄品种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蛇龙珠’、‘黑虎香’和‘神索’等品种酚类物质含量较低。不同葡萄各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葡萄籽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葡萄皮中,而果肉中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果肉主要贡献酚酸类物质。利用HPLC法从葡萄果肉中鉴定出12种单体酚,其中包含表儿茶素、儿茶素和芦丁等4种黄酮类物质,没食子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等7种酚酸类物质和白藜芦醇。【结论】葡萄果实的性状是葡萄酒品质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葡萄酒酚类物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果粒的大小、葡萄皮籽比例及果、皮、籽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决定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通过酿酒工艺控制葡萄皮、籽和果肉中酚类物质进入葡萄酒的量可以改良酒的品质;根据葡萄酚类物质的特性,可有选择性的进行葡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麦对新型除草剂丙酯草醚的生理反应,研究该除草剂处理对大麦幼苗的生理指标及根系细胞亚显微结构、有丝分裂的影响,为明确丙酯草醚在大麦田的使用安全性和作用机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在大麦四叶期喷施不同浓度丙酯草醚,分析处理后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蛋白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并研究100 mg•L-1浓度丙酯草醚对根尖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田间推荐浓度100 mg•L-1丙酯草醚在处理初期对大麦幼苗的影响较小,但随处理时间延长,该浓度处理对大麦叶片ALS活性、蛋白含量、光合系统各项参数的抑制作用加剧,并造成根尖细胞液泡体积减小、数量减少、微粒体数量增多、有丝分裂指数降低等现象。500、1 000 mg•L-1浓度处理在不同时期对大麦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大麦对100 mg•L-1丙酯草醚在处理后期反应较为敏感,500、1 000 mg•L-1浓度处理对苗期大麦不安全,光合系统受抑制及线粒体中微粒体的变化可能与丙酯草醚的作用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葡萄酒酒龄花青素HPLC指纹图谱,区分鉴定不同酒龄(年份)蛇龙珠葡萄酒。【方法】HPLC检测:采用反相C18柱,调整流动相pH 1.6,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518 nm。指纹图谱建立方法:计算HPLC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按相对保留时间排列相对应的相对峰面积,并编号。【结果】利用14个主要的色谱峰建立了蛇龙珠葡萄酒酒龄花青素HPLC指纹图谱,并根据资料对葡萄酒各色谱峰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定性鉴定。利用HPLC方法分离出14号峰,该峰显著影响葡萄酒酒龄花青素指纹图谱。随酒龄的增加色谱峰相对面积出现显著变化。6个不同酒龄(年份)葡萄酒的花青素指纹图谱明显不同。【结论】试验结果稳定,效果好;花青素HPLC指纹图谱可以区分不同酒龄葡萄酒,是区分鉴定葡萄酒酒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LT-I分析7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I)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I),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I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I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I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I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