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鹅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表现神经症状、软脚的雏鹅中分离到1株病毒,暂命名为GD06株,经RT-PCR检测初步认定所分离到的病毒为坦布苏病毒.序列分析表明,GD06株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8%,与鸭源坦布苏病毒(WR株、BYD-1株和SD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1%、99.8%和99.8%;与鸡源坦布苏病毒FQ-C1株的同源率高达98.5%;与坦布苏病毒和以色列火鸡脑膜炎病毒的同源性分别为88.3%和76.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D06株病毒与坦布苏病毒共处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鸡黄病毒(CF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本研究以虫媒介黄病毒基因3’末端通用引物EMF1/VD8作为鉴别引物,以CFV分离株CJD-05为模板,建立了检测CFV的RT-PCR方法。RT-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其扩增片段为708 bp,而该方法对其它禽类病毒病原核酸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扩增的特异性片段与GenBank中CFV、鸭黄病毒和鹅黄病毒序列同源性达到100%、98%和99%。对参考病毒进行梯度稀释检测,该方法检测CFV的敏感度可达10-3TCID50/0.1 mL。采用所建立的RT-PCR方法对2009年福建省部分鸡场的11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7份为CFV阳性。本研究建立的RT-PCR方法可以作为CFV在临床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当地鸭副黏病毒流行状况及其融合蛋白(F)基因的序列特征,从江苏省某新城疫疫苗免疫过的鸭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学试验和中和试验鉴定为鸭副黏病毒,命名为JS0920株.生物学特性分析,9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5.3;9日龄SPF鸡胚的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为47.7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875,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为2.7.用该病毒的培养物(鸡胚尿囊液)经肌肉注射攻毒,鸭的发病率为70%,死亡率为40%;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用RT-PCR方法扩增该分离毒株的F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S0920株与标准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2%和99.5%,与免疫预防用的LaSota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9.0%和92.2%;其多肽裂解位点为112R-R-Q-R-R-F117,具有高致病性鸭副黏病毒毒株的分子特征;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JS0920株与LaSota株的基因型不同,JS0920株为基因Ⅸ型,与F48E9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试验结果对认识当前DPMV的流行和变异现状以及疫苗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鹅源黄病毒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试验从广东地区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拉稀粪、站立不稳、运动障碍的幼龄病鹅群,无菌采集病料,进行病原的分离传代。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对番鸭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2.68/0.2 mL,在pH 7.2的条件下不能凝集鸭、鸡、鹅、鸽的红细胞,人工感染15日龄健康幼鹅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变。用BYD病毒E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试验获得毒株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证明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发现于中国引起鸭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新型黄病毒-BYD病毒(登录号为JF312912)和中国江苏发现的鹅黄病毒JS804株(登录号为JF895923)的同源性最高(有2个碱基的差异),均达到了99%以上,对试验获得的毒株暂定为鹅源BYD病毒广东株1(简称为BYD-GD1)。  相似文献   

5.
从山东省某种鸭场送检的鸭胚中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TMUV),命名为SDBZ株。根据Gen Bank上已发表的TMUV NS3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利用RT-PCR对该分离株NS3基因扩增并测序,将获得的SDBZ株NS3基因与Gen Bank中的11株TMUV及10株其他黄病毒属病毒基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NS3与Gen Bank上已发表的TMUV-WZDu、SDLY、JS804的同源性可达98.9%,与其他黄病毒属病毒基因同源性较低,为53.7%~77.2%。该研究结果为证明TMUV垂直感染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了解新型鸭黄病毒(duck flavivrus,DFV)广西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从发病樱桃谷种鸭群分离到1株新型DFV LG/01/11,并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获得病毒包膜蛋白E基因。结果显示,LG/01/11株E基因全长1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与国内2010年以来分离的鸭黄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3%~99.6%,没有碱基缺失和插入现象,只有散在的碱基突变。本试验结果为病毒生物学特性分析和遗传变异研究及相关疫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新城疫病毒F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并以RT-PCR特异性扩增出新城疫病毒HeB02分离株的F基因,基因产物大小为1.63kb,与设计相符。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与其他标准毒株F48E9、LaSota和Clone30的F基因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HeB02株与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9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弱毒疫苗株LaSota和Clone30的F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8.1%、84.9%和83.8%。由此可以看出,HeB02分离株与标准毒株和疫苗株相比,在F基因上发生了变导。  相似文献   

8.
广西猪瘟流行毒株E2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广西南宁和柳州分离的2株猪瘟病毒E2基因进行了测序。应用DNAstar序列分析软件对所测2个毒株GXNN、GXLZ的E2基因序列与猪瘟兔化弱毒株和石门(Shimen)株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GXNN、GXLZ株与猪瘟兔化弱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2.1%和82.6%,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7.9%和88.7%;GXNN、GXLZ株与Shimen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3.6%和84.0%,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3%和90.1%。GXNN、GXLZ株与猪瘟兔化弱毒株和Shimen株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都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ELISA、病毒分离和PCR方法对地方特色蛋鸡配套系母本鸡群的ALV抗体、抗原和核酸等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受检种鸡群泄殖腔棉拭p27抗原阳性率为47.8%,A/B抗体阳性率为4.3%,未检测到J亚群抗体阳性个体,表明鸡群感染ALV-A/B,同时分离出两株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并命名为JS12JD01和JS12JD02.PCR扩增其囊膜蛋白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JS12JD01株与A亚群参考株的gp8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与B、C、D、E和J亚群参考株同源性仅为32.5%~82.8%;JS12JD02分离株与B亚群参考株的gp8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而与A、C、D、E和J亚群参考株的同源性仅为34.6%~88.7%.表明这两株分离株分属于A、B两个不同亚群,该鸡群存在A、B亚群ALV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区鸭黄病毒JM株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发生以产蛋鸭产蛋急剧下降为特点的疾病。从广东省江门地区某鸭场的发病鸭群采集样品,接种鸭胚后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命名为JM株,经RT-PCR检测为黄病毒核酸阳性。序列测定后分析显示,该分离株JM株与黄病毒属Tembusu病毒的对应序列相似性最高,其中与Tembusu病毒JS804株相似性最高达98%。结果表明,JM株为黄病毒,与该病鸭产蛋急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禽黄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黄病毒病是新发的一种疫病,可引起鸭、鹅和鸡等家禽产蛋和采食量下降及死亡。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诊断方法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根据GenBank发表的鹅黄病毒JS804株全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禽黄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结果:该套式RT-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最低病毒检测量为101.89TCID50/0.1 mL,比普通RT-PCR方法敏感性高1 000倍。应用该方法对江苏地区疑似禽黄病毒病的70份鹅病料、4份鸭病料、12份鸡病料进行检测,总阳性率为58.14%,而用普通RT-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仅为17.44%。结果表明,禽黄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的特点,可用于禽黄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鸭黄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表现为产蛋下降、头颈歪斜、软脚为主要特征的发病蛋鸭卵巢、脑浆、肝、脾等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人工感染产蛋期的蛋鸭能导致体温升高、产蛋急速下降,卵泡出血和萎缩;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鸽红细胞,能被鸡黄病毒高免血清特异中和;用禽黄病毒特异引物扩增为阳性。上述结果证实分离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鸭黄病毒,是导致蛋鸭产蛋下降的病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了解犬冠状病毒(CCoV)分离毒株JS1706和JS1712基因组3'端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本研究设计了8组引物进行RT-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和拼接后,获得了约8.7 kb基因组片段,该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顺序为5'-S-3abc-E-M-N-7ab-3'。对CCoV JS1706、JS1712株8.7 kb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α冠状病毒属参考毒株的相同区域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2个分离株与CCoV Ⅱ型参考毒株相似性最高(83.4%~93.1%),其次为FCoV Ⅱ型参考毒株(87.1%~87.9%)、TGEV参考毒株(86.1%~86.8%)、CCoV Ⅰ型参考毒株(72.0%~72.1%)和FCoV Ⅰ型参考毒株(67.5%~69.9%)。JS1706、JS1712毒株与同属冠状病毒参考株的结构蛋白S、E、M和N蛋白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46.4%~95.2%、75.6%~100%、82.8%~99.2%和78.5%~99.7%。说明同属内冠状病毒的S基因变异度大,E、M、N基因相对保守。根据基因组3'端8.7 kb核苷酸序列和S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果,JS1706和JS1712毒株均与泛嗜型原型株CB/05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3.0%~93.1%、94.8%~95.2%,其他结构蛋白包括E、M和N氨基酸序列比对也发现与CB/05株的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7.6%~100%、92.4%~93.1%和97.9%。S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进一步分析表明,JS1706和JS1712毒株的S蛋白N端有一些特有氨基酸,S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没有明显的S1/S2蛋白酶切位点(RRARR),但在958—963位氨基酸有S2'裂解位点特征基序(KRKYRS)。基于S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CCoV JS1706和JS1712株与CCoV Ⅱa亚型参考毒株和FCoV Ⅱ型参考毒株聚集形成一个分枝。CCoV JS1706和JS1712株非结构蛋白的编码基因ORF3abcORF7,其结构、大小与经典疫苗株INSAVC-1相似,无明显插入、缺失和移码突变。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国内CCo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性,为后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1日龄雏鸡对1株O1血清型鸡源大肠埃希菌(E.coli)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扩增iss基因.结果表明,鸡E.coli O1对1日龄雏鸡具有较强的毒力.iss基因在致病性鸡E.coli O1中的序列与已知禽大肠埃希菌iss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与人源大肠埃希菌is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9%,显示了此基因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15.
鹅副粘病毒N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抗原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GPMVSF02株的N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JS/1/97/Go株的NP基因,将其克隆人pMDl8-T载体,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所扩增的NP基因的核苷酸长为1470bp,共编码490个氨基酸。再将NP基因定向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的多克隆位点,经酶切鉴定后将含有NP基因的阳性亚克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用诱导荆IPTG分别以不同的浓度进行诱导,并在不同的诱导时间进行采样,样品经处理后通过SDS-PAGE、Westernblot和Dot-ELISA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终浓度为1mmol/LIPTG进行诱导4h表达可达到高峰。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80kD,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分析禽流感病毒(AIV)H5N2分离株血凝素(HA)基因的特性,参照已发表H5亚型禽流感HA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以禽流感病毒A/Ostrich/Denmark/72420/96(D96)RNA为模板,扩增了HA全基因并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氨基酸编码分析,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扩增片段长1737个核苷酸,包含了完整的H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与Genbank已发表的H5N1和H5N2分离株的HA基因序列比较,发现与国内H5N1分离株同源性较低,只有80%左右,而与H5N2各株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最高达97.5%,印证了AIV基因组8个片段间频繁的重组及AIV高变异性的特点。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A蛋白裂解位点上游丢失了4个连续碱性氨基酸(R-R-R-K),裂解位点处氨基酸序列为E-T-R,仅包含一个碱性氨基酸(R-)残基,符合低致病性毒株的特征,证明为低致病性毒株。其HA推导后氨基酸序列与H5N1AIV的同源性接近90%,以其研究的疫苗,可以有效抵御我国流行的H5亚型AIV病毒的感染,同时因为是弱毒株,以其研制的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也更符合公共卫生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The genome of JS/7/05/Ch isolate shared more than 99% nucleotide identity with that of Mukteswar strain. However, the pathogenicity of JS/7/05/Ch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f Mukteswar strain.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lated research, we built the rescue system of JS/7/05/Ch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genomic sequence of JS/7/05/Ch strain, eight pairs of primers were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genomic fragments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pCR2.1 vector, to construct the plasmid pJS/7/05/Ch which contained the full-length cDNA of NDV. Then the full-length cDNA was transferred to TVT7R(0.0) vector to construct full-length NDV infectious clone, pTVT/JS705, using specific enzymes. The infectious clone together with three helper plasmids (pCI-NP, pCI-P and pCI-L) were cotransfected into BSR-T7/5 cell, and the transfection supernatant was inoculated into SPF embryonated eggs to rescue the virus. The results of HA and RT-PCR indicated that JS/7/05/Ch strain of NDV was successfully rescu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