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防风与栽培防风多糖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得栽培防风的多糖含量是野生防风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不同提取方法测定桑叶中黄酮和多糖的含量,探讨最佳提取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碱水提取法和煎煮法3种方法提取桑叶中多糖和黄酮,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桑叶中多糖和黄酮的含量。[结果]超声波法测得黄酮含量最高,为1.702%;煎煮法测得多糖含量最高,为2.437%;碱水法测得黄酮和多糖均为3种方法最低的。[结论]利用不同提取方法,桑叶中黄酮和多糖测定结果差异较大,黄酮测定用超声波法效果最佳,多糖测定用煎煮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份刺五加中刺五加苷B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昆木  郑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07-14708
[目的]对不同生长年限刺五加根皮和茎皮中刺五加苷B含量进行测定,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ODS—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刺五加茎皮和根皮中刺五加苷B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刺五加茎皮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高于根皮,且茎皮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与生长年限呈正相关而根皮中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可为刺五加最适宜采收年限及最佳药用部位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在500nm处测定无梗五加叶及刺五加叶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无梗五加干叶的总黄酮含量为1.078%;刺五加干叶的总黄酮含量为4.284%.本试验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刺五加和无梗五加资源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刺五加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刺五加叶水溶性多糖结构信息和免疫活性。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Sevag法脱蛋白后得到刺五加粗多糖,粗多糖经EDAE-SepharoseFastFlow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G-75凝胶过滤柱2次纯化,得到均-多糖组分ASP-2—1;ASP-2—1经三氟乙酸水解、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测定其单糖组成;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纯度和分子量;体外脾淋巴细胞增值试验测定其免疫活性。从刺五加叶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均-多糖组分SPA-2—1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果糖、鼠李糖、木糖等6种单糖组成,摩尔比为27.33:8.92:3.03:1:7.59:20.51,其分子量为13.6KD;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SPA-2—1可显著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刺五加叶多糖SPA-2—1具有较强的体外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6.
\t\t\t\t\t目的\t\t\t\t\t对12批辣木叶提取物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评价,建立同时测定辣木叶提取物中的绿原酸、维采宁-2、异牡荆素、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的UPLC分析方法,对12批不同产地辣木叶提取物中的4种黄酮苷和绿原酸进行含量测定。\t\t\t\t\t\t\t\t\t\t\t\t\t方法\t\t\t\t\t采用 Phenomen Kinetex色谱柱(100 mm×4.6 mm,2.6 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34 nm;体积流量0.35 mL/min;柱温30 ℃。测定12个不同产地辣木叶提取物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计算相似度,通过对照品和液质联用技术指认色谱峰,并建立外标法测定提取物中的绿原酸及4种黄酮成分(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异牡荆素和维采宁-2)含量的UPLC法。\t\t\t\t\t\t\t\t\t\t\t\t\t结果\t\t\t\t\t12批辣木叶提取物特征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有12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即1个酚酸成分[绿原酸(3号峰)]和5个黄酮类成分[维采宁-2(5号峰)、牡荆素(A号峰)、异牡荆素(7号峰),异槲皮苷(8号峰)、紫云英苷(10号峰)];12批辣木叶提取物中异槲皮苷、绿原酸、紫云英苷、维采宁-2和异牡荆素的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6.18%、2.28%、2.17%、1.38%、0.32%,5种被测成分总含量最高的产地为广东东莞、广东江门和云南玉溪。\t\t\t\t\t\t\t\t\t\t\t\t\t结论\t\t\t\t\tUPLC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可为合理评价辣木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t\t\t\t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超声提取对和田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中黄酮与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抗氧化能力。采用不同的超声功率和时间提取和田枣中的黄酮与多糖,通过总还原力、羟基(·OH)清除率和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清除率来评价黄酮与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黄酮的最佳超声提取条件为600 W处理20 min,此时黄酮得率为0.88%;多糖在400 W处理30 min时获得最大得率为2.3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黄酮与多糖的总还原力、·OH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均与含量呈正相关,说明和田枣中黄酮与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废弃黄芪残渣中可提取约25%的水溶性黄芪多糖FH。经苯酚-硫酸法分析,总糖含量为37%;经纸层析,气相色谱分析、多糖FH的单糖组成为Ara,Fuc,Man,Gal和Glc,各单糖的摩尔比依次为1.77:1.72:1:2.63:41.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不同采收时间齿瓣石斛鲜条内的多糖含量以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循环水浴加热法提取齿瓣石斛中的多糖、醇溶性浸出物,并进一步运用化学试剂反应显色以及形成络合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石斛样品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用差量法对石斛样品中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齿瓣石斛受海拔、采收时间的影响较大,不同海拔、不同采收时间所测齿瓣石斛所含多糖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变化较大。在适宜种植齿瓣石斛的滇西地区,海拔越高,齿瓣石斛所含多糖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越高;采收时间越长,齿瓣石斛所含多糖含量呈减少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相反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却逐渐增加。[结论]该研究为齿瓣石斛种植和采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类代表茶叶中茶多糖含量。[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各种代表茶叶中的茶多糖,用硫酸-酚比色法测量茶叶中的茶多糖含量。[结果]在不同制备工艺茶叶中,青茶和黑茶的茶多糖含量较高,而黄茶和红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产地绿茶中,浙茶茶多糖含量比较高而徽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熏花种类中,素茶茶多糖含量较花茶高。[结论]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为全面了解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含量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茶叶的种植、加工及质量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八角叶多糖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溶醇析法和硫酸-苯酚法进行八角叶多糖提取及含量测定,粗多糖得率为6.13%,多糖含量为9.83%;加标回收率检测试验显示,平均回收率为101.66%,RSD为4.45%(n=5)。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八角叶多糖提取及含量测定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多糖生物活性研究及天然药物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甘蔗叶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进行甘蔗多糖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方法]对甘蔗叶多糖提取与含量测定进行研究。建立80%乙醇去杂—热水提取—乙醇沉淀—去色素的提取工艺,从甘蔗叶中提取粗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比色测定多糖的含量,在波长490 nm处测定吸光值。[结果]结果表明,甘蔗多糖在80℃9、5%乙醇沉淀的条件下多糖提取率最高,为1.34%,在8~80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9%,RSD=0.6%。[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率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甘蔗多糖提取与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对银杏极短枝叶中叶黄酮,叶绿素组成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全周期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含量早期迅速上升,于6月13日达到全年最大值,此后含量下降,在10月中旬降解加快,叶绿素中以叶绿素a为主,叶绿素总量与叶绿素a含量变化曲线之间r=0.9964,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叶绿素a/b值介于2.10-5.77之间,前期高,后下降到6月中旬后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值变化趋势与之正好相反,叶黄酮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与叶绿素a/b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中只与叶绿素a/b值之间负相关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84-85
以芦丁为标样,选择测定波长为502 nm,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鱼腥草叶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在8.12~48.72μg/m L范围内,芦丁浓度和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8),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99.96%,精密度试验RSD=0.41%,重现性试验RSD=0.5%。该方法精密度高,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5.
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 (Clarke) Hoeck]系川续断科翼首花属植物匙叶翼首花全草,富含植物多糖,块根可入药.通过超声波提取法从翼首草根部提取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的甘南高原野生翼首草的多糖含量为18.78 mg/100 mL,超声波提取的甘南高原人工栽培翼首草多糖含量为20.63 mg/100 mL,可见人工栽培翼首草根部多糖含量明显高于野生的.  相似文献   

16.
刺五加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刺五加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以药用植物刺五加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对多糖提取、纯化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热水浸提的最佳温度为90℃,浸提时间为150min,水料比为18:1,提取次数2次;醇沉温度为-20℃,时间36h,乙醇与浸提液比例为4:1,pH值为7时多糖产率最高。采用树脂动态吸附法筛选不同树脂去除多糖色素和蛋白的效果,结果显示,D941树脂最好。经树脂处理的多糖采用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rose-G200层析柱进一步纯化,得到了纯度较高的As-1和As-2 2个多糖组分。[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定刺五加多糖的生化特性、生理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采收期的野生药材及不同条件下栽培的白花丹药材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为建立白花丹药材质量标准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I部附录X A的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并采用DPS3.1软件对不同采收期的野生药材及不同条件下栽培品的根、茎、叶浸出物含量进行相似性评价。[结果]所有样品中(除不同光照条件外),药材根、茎、叶能明显分开,根和叶的相似度较高。不同采收时间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高于野生样品;其中1~3和11~12月的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较高,但由于1~3月份的白花丹个体太小,不适合采收。因此,选择10~12月作为采收期,这与当地采收时间基本一致;以种子苗和扦插苗繁殖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较高,而农业上植株生长产量以分株苗最好。但是,由于野生白花丹药材资源有限,使用种子苗和分株苗进行后续的试验样本不足,因此建议选择扦插繁殖方式;以生土栽培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中最高;而农业上以熟土栽培的植株生长产量最高,粘土次之。由于熟土的资源有限,再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选择粘土进行栽培;N、P和K肥都能促进白花丹植株生长。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施加适当量的N、P和K肥较好;全光照下栽培的白花丹根、茎和叶的总浸出物含量最高;聚类分析将全光照下生长的药材根聚为第1类,其余的为第2类;建议采用全光照进行栽培。[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建立白花丹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区野生菟丝子中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提取并测定长白山区野生菟丝子(Guscuta japonica Choisy)中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超声技术提取野生菟丝子中的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以葡萄糖(105℃干燥至恒重)为对照品。[结果]在9.440~66.080μg/ml内,样品的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96C+0.0033(r=0.9999),加标回收率为99.95%(n=5),RSD=0.07%,长白山区野生菟丝子中多糖平均含量为5.31%。[结论]长白山区野生菟丝子中多糖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刺五加属于五加科五加属的落叶灌木,别名五加参(药名)、刺拐棒、老虎镣子、刺花棒,学名A canthopanax senticosus。刺五加在西双版纳不仅生长在山间、林地、河谷中,而且还被当地农民用作菜地围栏,它的嫩尖是人人喜爱的美味野菜。刺五加在西双版纳村寨中随处可见,但规模种植较少,面积不到3.33 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银杏叶斑病病叶中黄酮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患不同程度银杏叶斑病的银杏病叶,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叶中黄酮,同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叶中黄酮含量,探讨黄酮在叶斑病致病过程中含量变化规律,确定患叶斑病叶片是否适合采摘再利用,同时也为阐明黄酮在叶斑病致病过程中是否可能起到抵抗病原菌侵染作用提供初步研究。[结果]随着叶斑病患病程度的加深,叶片上侵染面积的增大,叶中黄酮含量有所增加;但当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黄酮含量不再增加。[结论]患病程度轻的银杏叶片具有采摘再利用的价值,同时因为黄酮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说明黄酮含量升高可能是银杏叶抵抗叶斑病病原菌侵染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