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应用物理、生物(即粘虫板、诱虫灯、赤眼蜂)等绿色防控技术,配合低毒化学农药使用,解决了富平县夏玉米全生育期尤其是中后期有害生物防治难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本区域夏玉米全生育期有害生物以控制病虫基数,提高作物免疫力,采取物理生物治虫与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安全药剂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楠 《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56-156
介绍了以赤眼蜂生物防治灭卵、白僵菌封垛杀越冬幼虫、投射式杀虫灯物理诱杀成虫、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洒Bt制剂杀灭田间幼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为实现玉米螟全程绿色无害化防控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玉米生产中防治玉米螟的几种常用措施进行对比研究,论述了利用赤眼蜂绿色防控玉米螟的效果、优势、关键技术,以此为保证玉米正常生产,实现虫口夺粮提供科学依据和相关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2013年青冈县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春雷  崔海洋 《农林科学实验》2013,(22):132-132,134
2013年,青冈县应用赤眼蜂、Bt乳剂、杀虫灯防治玉米螟。该文阐述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的实施情况,介绍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和产量效益,经田间调查和秋季测产挽回损失率都在5.47%以上,3项措施共挽回粮食损失903.862万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重茬地块不断增加,病虫害逐年加重,为了有效控制玉米病虫草害的为害,我们本着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开始实施了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当前粮食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防治病虫草害就是施药。农民对物理、生物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不够,特别是对预防和综合防治技术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6.
为防控玉米螟,进行了玉米上释放赤眼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一代玉米螟等绿色防控试验。结果表明,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防效在70%以上,在中等以下发生年份可以控制玉米螟危害,在中等以上发生年份要结合药剂进行防治;应用生物农药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在70%以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防效在90%以上。释放赤眼蜂和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玉米螟,不仅效果好,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玉米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阳县是传统农业县,为搞好绥阳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特总结归纳了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措施,一是植保部门要加强相关管理,二是要重视农业防治,三是要综合应用生态控制技术,四是要注重物理防治,五是要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六是要努力实现精准用药,七是有限使用化学药剂,并概述了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他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潮汕地区鲜食甜、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主要病虫害及其他有害生物,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提出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为重点的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他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提高鲜食玉米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一、实施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实施玉米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一)绿色防控技术是持续控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减少农药的残留和污染,采用投射式杀虫灯加挂性诱剂、田间释放赤眼蜂和喷施Bt可湿性粉剂4项技术,分别在亚洲玉米螟一代区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设置三道防线,全程绿色防控亚洲玉米螟。结果表明:全程防控技术平均防效达91%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20%以上,玉米增产达17%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20,应用亚洲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能高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满足玉米生产的高标准需求。  相似文献   

11.
刘晓  耿军  邢茂德  刘萍  刘超 《农学学报》2022,12(10):21-24
受转基因棉大面积种植的影响,棉田害虫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引起的棉田防治策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是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棉田种植诱集或驱避植物可有效减轻害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发现,目前可应用于棉田的诱集或趋避植物有30余种,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大致分为传统诱集植物、保育天敌诱集植物和害虫忌避植物。本研究综述了通过种植诱集或忌避植物来控制棉田害虫和增加天敌数量的方法,为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娜 《现代农业科学》2009,(5):59-59,72
阐述了有关苏云金杆菌(简称B t)在传统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通过对B t制剂的产品特点、致病机理、用药方法等方面的简述,为有效利用其毒素防治林木病虫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气候、生态、播期、品种是影响2004年山西省玉米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杀虫灯诱杀、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几种杀虫剂处理对安徽沿淮中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方法]以丰两优1号为供试水稻品种,BtWP、25%杀虫双、18%锐劲特EC和5%高效氯氰菊酯EC为供试药剂,通过大田小区防治试验研究这几种杀虫剂处理对安徽沿淮中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结果]锐劲特处理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最好,对稻田天敌影响较小。Bt,Bt+杀虫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防治效果,对稻田蜘蛛较安全,有利于保护天敌和加强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高效氯氰菊酯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仅有短期防效,且对稻田天敌杀伤力很大,不宜在稻田继续使用。[结论]该研究为水稻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市房山区调查了果园苹小卷叶蛾的发生情况,采用室内和田间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物学特征 ,田间进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防控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房山地区一年发生 3代,在 5月中下旬和 6月下旬有两个发生高峰期;苹小卷叶蛾第一代防治适期在 5月底至 6月初,第二代防治适期为 7月下旬。不同诱捕器试验发现,三角诱捕器诱蛾数量高于船型、水盆型诱捕器。苏云金杆菌 +糖醋液 +松毛虫赤眼蜂组合防治效果比单独使用性诱剂、松毛虫赤眼蜂的防治效果好,不同防治方法组合后,卷叶率平均下降了 24.1%。  相似文献   

16.
一熟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基因棉品系R93-4 为试材,常规棉中棉所12 为对照,研究了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均高于常规棉,总个体数、害虫的相对丰盛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常规棉;优势害虫种类的变化较大,棉铃虫已不是转基因棉田的优势害虫,棉蚜、红蜘蛛、叶甲类、棉蓟马等已上升为优势害虫;优势捕食性天敌种类无明显变化,仍为龟纹瓢虫和小花蝽。转基因棉田采取综合防治后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与常规棉相比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频振杀虫灯诱杀害虫是一项物理方法防治害虫的新技术。为此进行了频振灯杀虫新技术在蔬菜田和果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频振杀虫灯诱杀害虫效果较好。频振杀虫灯诱杀害虫种类多、数量大,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害虫落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和密度,而且节能省电;同时能保护天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频振杀虫新技术为蔬菜、果树、大豆等病虫害发生量大、用药频繁的农作物提供了有力的综合防治手段,具有较好的实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Bt转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DP99B、20B、1560BG和2个非抗虫棉对照品种鄂杂棉1号、湘杂棉2号,比较研究了不同棉花群体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种群,尤其是在棉花生育前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其他鳞翅目害虫种群也有一定控制效果,这使得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但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以及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均较对照棉田小,而优势集中性比对照棉田高,反映出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相对来说,DP99B和20B抗虫性能较好,其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也比较稳定。因此,转B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应用中,除了要关注抗毒性棉铃虫的产生和危害以外,还应特别注意其他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如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Spodoptera frugiperda, the pest fall armyworm(FAW), is widespread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To date, planting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crops is one of the main control methods in its native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Bt-transgenic maize(Bt maize) and non-transgenic(conventional) maize and six other host plants in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s and field trials for oviposition preference by 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FAW. In laboratory trials, female moths preferred to oviposit on maize with no significant preference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Bt maize. However, after conventional and transgenic maize were exposed to FAW larvae and damaged, ovi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ransgenic maize than on the conventional one.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for plants less damaged at an early stage(seedling stage), oviposition of FAW on transgenic and conventional maiz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wheat, sorghum, foxtail millet, peanut and soybean while 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ansgenic or conventional maize. FAW adults mainly laid eggs on Bt maize, while the larval density and leaf damage rating or percentage of damaged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n conventional maize. Larval density and its damage on conventional maiz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Bt maize and the other five hosts. Thus, maize is a highly preferred and suitable host for S. frugiperda feeding and ovipositing, and Bt maize can be used as trap crop to protect other crops.  相似文献   

20.
赤眼蜂寄生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环境因素、生物因素、杀虫剂因素对赤眼蜂发育、生殖、活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释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生产中使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