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扫描42份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r.)样品红外图谱,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ANN)对红外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中药紫花地丁的红外指纹图谱,为中药紫花地丁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结果可以有效地鉴别野生紫花地丁和栽培紫花地丁,准确率达到92.86%.所建的模型合理、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紫花地丁对遮阴环境的适应性,为紫花地丁在城市早春绿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紫花地丁在不同遮阴处理下的生理学变化,探讨遮阴环境对紫花地丁耐受性的影响。[结果]紫花地丁组培苗在260 lx(遮阴90%)条件下生长量最大,对遮阴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遮阴条件对紫花地丁组培苗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紫花地丁可通过自身调节来提高叶绿素b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叶绿素总量。紫花地丁组培苗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不同遮阴条件下膜系统受到的损害。[结论]紫花地丁组培苗对遮阴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鸡蛋清致小鼠足肿胀法研究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水提物高、中、低剂量(9.0、6.0、3.0 g/kg)抗炎作用,采用热板致痛法和醋酸致扭体反应法研究其镇痛作用,并测定紫花地丁水提物的小鼠最大耐受量(MTD).结果表明,紫花地丁水提物对小鼠灌胃给药MTD为480 g/(kg·d).与空白组比较,紫花地丁水提物各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鸡蛋清致小鼠足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并能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P<0.01),显著提高热板致痛小鼠痛阈值(P<0.05).表明紫花地丁水提物毒性较低,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离散小波变换(DWT)、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对甘薯、马铃薯、薯蓣、莲藕、豌豆、玉米淀粉进行鉴别研究,测试淀粉样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6种淀粉样品红外光谱相似,但在1 700~800 cm-1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强度差异明显。对此范围内的原始红外光谱进行离散小波变换,提取离散小波变换的第五尺度细节系数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离散小波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4.43%,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正确率为100%。研究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离散小波变换的方法可以鉴别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  相似文献   

5.
中草药大黄的小波变换红外光谱的聚类分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扫描41种不同品种大黄(Rheum palmatum L.)红外指纹图谱,建立了中草药大黄的红外指纹图谱,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近红外光谱进行压缩,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红外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大黄,减少训练时间,结果与传统鉴别的结果基本一致.红外光谱法可用于中药大黄的质量控制,为中草药大黄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红外光谱分析在动物毛发纤维司法鉴定领域的应用,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测定6种动物毛发纤维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通过各自的特征峰比较可以鉴别出家兔和獭兔毛发纤维,但无法有效区别其他4种动物毛发纤维;通过傅立叶自去卷积技术对狐狸、水貂、安哥拉兔和羊毛发红外光谱进行解析,则可以鉴别这4种动物毛发纤维。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药常规的煎煮法提取紫花地丁的有效成份,对筛选出的耐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紫花地丁提取物对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耐药的大肠杆菌中最大的抑菌圈是18mm,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最大的抑菌圈是19mm,这2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31.25mg·mL-1,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为62.5mg·mL-1,表明紫花地丁对耐抗生素的乳房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起到较佳的抑制效果;比较春、秋两季采集的紫花地丁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春季效果强于秋季。由此,紫花地丁可在临床上应用于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5味中药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联合抑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诃子、虎杖、紫花地丁、夏枯草和何首乌提取物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波处理、乙醇回流、水浴加热的方法,提取诃子、虎杖、紫花地丁、夏枯草、何首乌5味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二倍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各中药提取物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采用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中药提取物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诃子、虎杖、紫花地丁、夏枯草、何首乌提取物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MBC值分别为15.60~62.50,15.60~125.00mg/mL(以生药计算)。虎杖、夏枯草、紫花地丁、何首乌与诃子联合用药时,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均为0.25;虎杖与紫花地丁、夏枯草,紫花地丁与夏枯草联合用药时的FICI为1.25~2;何首乌与虎杖、紫花地丁、夏枯草联合用药时的FICI均大于2。【结论】虎杖、夏枯草和诃子提取物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诃子与虎杖、紫花地丁、何首乌、夏枯草联合应用,其抑菌呈协同作用;虎杖与紫花地丁、夏枯草,紫花地丁与夏枯草联合应用,其抑菌呈无关作用;何首乌与虎杖、紫花地丁、夏枯草联合应用,其抑菌呈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紫花地丁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d胁迫对紫花地丁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浓度为0.5 mg/kg时,对紫花地丁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Cd浓度达到5.0 mg/kg后,对紫花地丁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明显,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较对照均显著下降(P0.05);不同浓度的Cd对紫花地丁胚根的生长也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在Cd浓度为0.5 mg/kg时,促进胚根的生长,而达到1.0 mg/kg时,则开始抑制胚根的生长,但Cd对胚芽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较低浓度的Cd(5.0 mg/kg)对紫花地丁种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因此,紫花地丁可作为轻度镉污染土壤生态植物修复的预选材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测定了羊毛与羊绒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通过各自的特征峰的比较可以区别两者,通过傅立叶自去卷积技术对羊毛与羊绒红外光谱进行解析,也可以有效鉴别两者。红外光谱在羊毛与羊绒司法鉴定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技术有望成为司法鉴定体系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紫花地丁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活性跟踪法从紫花地丁的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抗菌活性成分(化合物1),并以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沙门氏菌为供试菌,对紫花地丁的抑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初步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紫花地丁的主要活性成分位于甲醇-水(V(甲醇)∶V(蒸馏水)=1∶1)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中;化合物1对以上6种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0.039,0.078,0.156,0.313,0.625和1.25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2.5mg/mL,对停乳链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2.5mg/mL。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电导法及红外吸收法研究了腐植酸与Cu(Ⅱ)、Pb(Ⅱ)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电导率及红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Cu(Ⅱ)、Pb(Ⅱ)都能引起腐植酸包括荧光淬灭在内的荧光强度变化及所在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其发生变化的金属离子浓度范围基本一致,显示二者均可用于腐植酸与重金属如铜、铅相互作用的研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Cu(Ⅱ)、Pb(Ⅱ)与腐植酸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腐植酸的羧酸基团位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不同品种月季花进行鉴别分析。不同品种的月季花瓣的红外光谱整体相似,主要由脂类、苷类及多糖类化合物的振动吸收组成。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700 cm-1区域有较大差异,选取该范围二阶导数光谱用SPSS软件实现主成分分析(PCA)以及系统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占总方差的献率为97.40%;系统聚类分析中,每一种月季花各自聚为一类,准确率达到100%。在二维相关光谱中,在1 330~1 700 cm-1和950~1 300 cm-1范围内,不同品种月季花的自动峰、交叉峰的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化学计量学及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的区分不同品种的月季。  相似文献   

14.
紫花地丁是优良的地被植物,株型紧密低矮,开花早,花期长,色彩艳丽。通过描述紫花地丁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介绍紫花地丁的培育过程,并对紫花地丁的推广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的方法,对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土壤中AM真菌进行调查.形态学共鉴定出11属30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种类最多,共9种.以科学性为前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紫花地丁根围AM真菌种类,通过高通量测序共得到7属103种虚拟种(Virtual taxa,VT):球囊霉属共82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共10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共5种,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共3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双型囊霉属(Ambispora)各1种.进一步得到了球囊霉属为松嫩盐碱草地紫花地丁根围土壤AM真菌优势属,Glomus sp.VTX00222为优势种.通过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弥补单种方法的局限性,提高结果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乡土地被植物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挖掘河北省南部地区的乡土地被植物资源,在对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的长寿村、摩天岭、梁沟、青崖寨、朝阳沟等南太行山区域乡土地被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乡土地被植物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生态价值、观赏价值和生长分布状况3方面对84种乡土地被植物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应用yaahp10.5软件进行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表明,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小红菊(Chrysanthemum chanetii)等12种乡土地被植物开发利用价值高;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达乌里黄芪(Astragalus dahuricus)、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等42种乡土地被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狼尾花(Lysimachia barystachys)、小药八旦子(Corydalis caudata)等16种开发利用价值一般;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等12种目前不适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徐传远  王丽萍  王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03-15503,15509
[目的]了解药用植物紫花地丁的植物分类及区域分布,为其提供细胞学资料。[方法]分别随机采集50株野生紫花地丁的幼蕾及50株成熟野生紫花地丁的果实,经预处理后,对子房细胞及根尖细胞进行卡宝品红染色及染色体观察并计数。[结果]对50株野生紫花地丁的子房,用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进行子房细胞染色体制片,经光学显微镜镜检后,共得到127个可染色体计数的子房细胞;50株野生紫花地丁的种子经发根培养,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进行根尖体细胞染色体制片后,共得到92个可染色体计数的细胞。这219个可染色体计数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8。[结论]发现了一个紫花地丁的天然四倍体种群,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8。  相似文献   

18.
以北方常见的3种野生地被植物荠菜、盐芥、紫花地丁为材料,通过徒手切片,观察3种植物的叶片表皮毛、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大小、叶片厚度、叶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脉厚度,测定叶片栅栏组织结构紧密度(CTR)、海绵组织结构紧密度等指标,比较3种植物的抗旱性,为今后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在表皮毛及气孔特征上,荠菜和紫花地丁的抗旱能力表现得更强;在解剖结构特征上,盐芥叶片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显著高于紫花地丁和荠菜,紫花地丁叶片的主脉厚度及CTR明显高于盐芥和荠菜;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显示,3种地被植物抗旱能力表现为紫花地丁最强,盐芥与荠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盐碱土壤上紫花地丁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淑英  马金贵  马雨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420-8421,8428
[目的]研究紫花地丁的耐盐碱能力。[方法]以紫花地丁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将其移栽到不同pH的盐碱土上,观察土壤盐碱胁迫对移栽紫花地丁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在含盐量5.2和6.4 g/kg的盐碱土上,紫花地丁幼苗生长速率较在对照土壤上显著降低,分蘖能力显著下降;但是,移栽到含盐量3.6 g/kg的试验地中的紫花地丁,其株高、叶片数并没有明显差异,分蘖数和生物量略低于对照土壤,但对紫花地丁的整体生长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分析了紫花地丁在3种土壤上的生长动态,为紫花地丁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监测实蝇类害虫发生动态,是对其有效防控的基本前提。设计出1种可自动诱捕与计数的实蝇类害虫实时监测装置,为提高实蝇类害虫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准确度与时效性提供了1种新装备。该装置由害虫诱杀装置、红外计数传感器、红外计数远程测控仪、实时监测软件等组成,利用特定引诱物、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对实蝇诱集的特性,采用红外传感器进行实时计数。选取橘小实蝇进行装置测试试验,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实时监测系统的检测成功率。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实时获取进入红外计数感应区的实蝇数量,当时间间隔≥7 s时,实时监测系统的检测成功率为98%。利用该装置可以实现通过手机查询实蝇类害虫实时虫量、小时虫量和日虫量的统计汇总数据,方便用户及时、准确地得知实蝇类害虫发生的动态变化,掌握实蝇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