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冯雪松 《植物医生》2001,14(4):47-47
近年来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辣椒已成为湄潭县的主要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由于辣椒病虫害防治技术跟不上 ,致使产量和品质都受到很大影响 ,特别是侧多食跗线螨的危害 ,给湄潭县的辣椒生产造成大量减产 ,一般为25% ,严重的达50 %以上。由于螨体极小 ,肉眼难以观察识别 ,它的危害症状常被误认为生理病害和病毒病害 ,给老百姓在防治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通过3年多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药剂试验 ,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侧多食跗线螨学名 polyphagotarsonemuslatus(Banks) ,蜱螨…  相似文献   

3.
利用螨量比值法,研究11个辣椒品种叶片茸毛密度和长度、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的关系,以期阐明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机制.结果显示,螨量比值与辣椒品种叶片绒毛密度、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5、-0.8851和-0.6712;与游离丝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29;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与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丝氨酸含量及叶片绒毛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辣椒跗线螨的发生及其防治韦绥概,冯远斌(广西农业大学植保系)辣椒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iatus(Banks),又称侧多食跗线螨,茶黄螨,嫩叶螨等,属真螨目,辐螨亚目,跗线螨科。辣椒附线螨是世界各地重要的害螨,国内分布甚广。据调...  相似文献   

5.
经5年系统观察,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逐渐严重.该虫在绥阳县辣椒上1年可发生12~15代,每年6月至8月以成螨和若螨在辣椒上发生为害重.此虫以成螨在牛皮菜、狗牙根、空心莲子草等植株下部叶片凹陷处聚集越冬.采取消灭越冬虫源、适时施药防治,可减少其为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辣椒品种次生物质与抗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关系,以叶片危害指数为抗性评价指标,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6个辣椒品种在侧多食跗线螨取食前后辣椒碱、多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接螨前和接螨后7 d,未在辣椒叶片中检测到辣椒碱;接螨后14 d和21 d,叶片辣椒碱含量上升,但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接螨前辣椒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与接螨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0和-0.8714。与接螨前相比,接螨后7 d,抗性品种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显著上升,而非抗性品种则显著下降;接螨后14 d和21 d,酚类含量开始下降;接螨后7、14和21 d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平均上升率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6和-0.9133。表明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表现出组成和诱导抗性2种机制,辣椒品种多酚和单宁含量与抗性大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茶树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侧多食跗线螨种群在各品种上的田间密度有明显差异,平均螨量早白尖上最多,906最少。室内该螨在各品种上的发育历期、产仔动态、增长速度、生命参数均有明显差异。雌成螨历期蜀永3号最长,蜀永1号最短;产卵数以早白尖最多,906最少,内禀增长率蜀永3号最大,蜀永1号和906最小。因此,蜀永1号和906抗螨性强,蜀永3号抗螨性弱。  相似文献   

8.
侧多食跗线螨是我国蔬菜重要害螨之一。通过对该螨在取食茄子条件下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螨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种群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0.2584、1.2948、19.3953、11.4728和2.6823。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潜在控制能力,在温度19~31℃、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应用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选择性捕食系数分别为0.64、1.50、0.77和1.09。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对猎物幼螨和雌成螨的控制能力最强;28℃时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最强,对侧多食跗线螨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攻击系数分别为0.45、0.97、0.79和0.82;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7.10粒、71.94、32.79和35.21头。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增加,捕食作用率下降,28℃时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为E=0.4345P~(-0.6278)。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有很好的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10.
茄子叶片组织结构与对侧多食跗线螨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27个茄子品种叶片组织结构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田间种群密度、叶片为害指数和种群增长倍数(实验室)3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茄子品种的叶片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下表皮层厚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该螨主要集中在叶片背面取食,其口器不发达,口针长32.5%-43.4μm,口针能通过下表皮层进入海绵组织,但不能进入栅栏组织。在叶片下表皮层厚的品种上,螨的种群密度和叶片为害指数均显著低,其下表皮和栅栏组织层越厚,抗性越强。其上表皮层厚的品种,种群增长倍数高,抗性低。  相似文献   

11.
应用伪钝绥螨防治苹果全爪螨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伪钝绥螨是叶螨的有效天敌,1986年引入天水,1987、1988年在苹果园进行了释放试验,6月中、下旬按1:50的益害比释放于苹果树上,结果表明经过35~40天,苹果全爪螨从峰期(1987、7、31)7.79头/叶和(19888、2)21.84头/叶开始减退,至50~60天,分别减退为1.76头/叶和1.90头/叶,而对照树分别为19.43头/叶(8、20)和44.15头/叶(8、2)。该螨对苹果全爪螨越冬卵的控制效果明显,释放树平均一年生枝条单枝含卵量为15.95粒,化防树为93.64粒。  相似文献   

12.
1987~1988年田间应用试验表明,青岛地区生态条件可以满足伪钝绥螨生存和发展的要求.5月下或6月初,以1:50的益害比,释放伪钝绥螨,可控制苹果全爪螨为害,减少果园施用杀螨剂3次。伪钝绥螨在当地可以自然越冬,完成周年循环,建立种群,成为控制叶螨发生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3.
利用食蚜瘿蚊防治保护地蔬菜桃蚜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蔬菜温室、弓棚、大棚内释放食蚜瘿蚊防治桃蚜,当单株蚜量在200头以下时,以1:20益害比释放瘿蚊成虫,9~12天后温室、弓棚内桃蚜分别减退75.1%~91.8%和80.1%~90.5%。1990年在5个大棚内以1:20益害比,一次释放,10天后蚜虫减退82.2%,30天后蚜虫有所回升,单株蚜量141.2头。1991年6~7月份,在16个大棚内分别释放瘿蚊,当单株蚜虫146头时,按1:20益害比,在2周内分2~3次释放瘿蚊,10天后单株蚜量减退86.4%,以后蚜虫仍逐日下降,在拉秧前60天内能有效地控制蚜害,不需使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4.
在肥城县北山区,用花椒凤蝶核型多角体匀浆液(1.2×10~6多角体/毫升)喷雾,防治花椒凤蝶幼虫,经小区和较大面积试验示范(15和13天后调查),虫口下降率分别为84.9和81.8%;用该病毒与乐果混施,虫口下降率分别为89.3%和86.5%。混施区单株产量高于单施病毒区,两者混用除防治了凤蝶外,还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在1988年释放试验基础上,1990年5月,在土中中华卵索线虫成虫密度为14.7条/m~3,粘虫密度为45头/m~2的情况下,按益害比100:1释放线虫感染期幼虫于144m~2麦田中,防冶一代粘虫幼虫。24小时后即获寄生率高峰76%,校正寄生率为52%。麦收后挖方调查,释放区土中寄生线虫密度比释放前增加2.7倍。试验表明在田间寄生线虫成虫基数为10~20条/m~3的地区,按益害比100:1释放线虫,释放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创造良好寄生条件,既可在当年有效地减轻粘虫为害,又可较快地提高土中寄生线虫密度,提高今后常年自然控制粘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茶蚕颗粒体病毒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从安徽舒城县晓天茶园的茶蚕罹病虫体中分离获得一种颗粒体病毒,经鉴定为茶蚕颗粒体病毒(AbGy),为我国首次发现。对茶蚕3龄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1.23×10~7mg/ml,半数死亡时间LT_(50)为5.4~8天。经感染试验,以1龄幼虫最敏感,感病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大而相应提高。在感染12种昆虫中,只感染茶蚕,对桑蚕及天敌昆虫安全无伤害作用。AbGV制剂经田间防治试验示范结果,防治适期以1~2龄为宜,每亩喷施AbGV有效剂量为100~200mg,防治效果可达75.5%~97.45%,若与微量化学农药混用则有明显增效作用,病毒后效作用长达2~3年,自然感病死亡率18.76%~55.94%,AbGV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利用六索线虫的寄生前期幼虫防治小地老虎幼虫的小区试验结果。当释放的六索线虫与小地老虎幼虫之比为100:1和150:1时,释放5天后寄生率达50~63.64%。  相似文献   

19.
中华卵索线虫对粘虫自然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属我国粘虫一代常发区。根据1975~1989年在上蔡和新蔡县的田间多点调查,证明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幼虫的重要寄生天敌。58%的点对粘虫的寄生率达40%以上,最高超过90%。被寄生的粘虫食叶量平均减少38%。在18~20和22~27℃室温下,14天和8天后死亡。1984年为粘虫大发生年,上蔡县东岸村麦田粘虫密度达30.3~119.5头/m~2,由于线虫寄生率高达35.0~45.5%,未进行化学防治,小麦被害很轻。根据1979~1985年资料初步分析,线虫对一代粘虫常发区(新蔡县)的自然寄生率与二代粘虫常发区(锦州、公主岭、哈尔滨市郊)6月份诱蛾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采取措施,保护利用中华卵索线虫,对压低粘虫迁飞基数是可行的。当地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雨日、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线虫对粘虫寄生率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981~1985年甘肃省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果树主要蛀于害虫梨眼天牛的结果。用梨眼天牛幼虫或初蛹为寄主,在试管内繁殖管氏肿腿蜂,在室温22~28℃、相对湿度65~80%条件下,35天左右出蜂,在苹果园按每1活天牛虫孔放蜂2.9~4.4头,平均寄生率可达55.5~60.8%,放蜂量减少,寄生率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