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统计表明,东湖1995年浮游植物对太阳总辐射能利率为0.81%,鱼类对浮游植物净产量利用率为2.22%,太阳能转移为鱼产量的生态学效率为0.0069%。能量转换系数总能为0.91%,其中,光合能1.01%,生物能9.12%,生物能+工业能8.99%。每生产吨鱼的能量消耗为556.78GJ,比1991年低80.09%。这表明这对东湖采取以施肥养鱼为主的综合开发提高了湖泊能量利用率,增加了鱼产量,又对  相似文献   

2.
不同养殖结构鱼塘能量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谷孝鸿 《水产学报》1999,23(1):33-39
本文从养针池生态系统利用能量利用各环节,分析了两种不同养殖结构鱼生态学能量利用效率。主养草食性鱼类,其输入的总补助能,光合能、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分别为9.86%、6.92%、10.10%;其生产吨鱼总补且能、光合能、生物能分别为46.64GJ、66.46GJ、45.54GJ。而对于主养滤食性鲢、鳙的池塘,其对应的指标 8.3.%、3.75%、8.66%、46.99GJ、105.52GJ、45.73G  相似文献   

3.
以草鱼,鲢为主养鱼的池塘能量转换效率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在青浦联营场对以草鱼、鲢为主养鱼的池塘进行测定,得出光合作用效率是总辐射能的0.46%,生物能毛转换效率、生物能+生产能毛转换效率及总能毛转换效率分别为17.52%、16.19%、11.69%;净产吨鱼所需生物能、生物能+生产能、总能分别为36.62GJ、39.64GJ、54.87GJ。本文还初步探讨了提高池塘能量转换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珠江三角洲三种不同生态类型池塘的能量转换效率。三种不同类型的池塘分别是:1)静水塘,面积0.247ha,试验期间不换水,也没有其它增氧设施;2)加水塘,面积0.193ha,每天加水2,700-3,000M3/ha;3)微流水塘,面积0.193ha,每天由潮汐自然进水30,255-42,480M3/ha。另外,加水塘和微流水塘各配一台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在鱼浮头时使用。结果表明增加池塘的换水量可以增加鱼产量,提高池塘的能量转换效率。还表明换水量大的池塘其生物能占的比例较大,而光合能占的比例则较小。为提高池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鱼产量,必须增加“直食性”鱼类的放养量、减少“滤食性”鱼类的放养量。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模型研究I: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根据1984~1986年和1986~1987年在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withEcosim(EwE)软件,构建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文中根据大亚湾游泳动物的食物组成特点,把该海域生态系划分15个功能组,分别是海洋哺乳动物、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水母、浮游动物、珊瑚、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功能组的划分基本能覆盖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经EwE软件模拟,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3.88级;各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7.2%,11.2%,8.7%,2.9%,可用构建金字塔形状来描述营养流动的转换效率;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效率为8·9%,略低于林德曼转换效率(10%左右),可能是由于在该海域大量的沉水植物(马尾藻)未能被充分利用而腐烂所造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48%,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52%。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模型研究Ⅰ: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根据1984~1986年和1986~1987年在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初步能量流动模型.文中根据大亚湾游泳动物的食物组成特点,把该海域生态系划分15个功能组,分别是海洋哺乳动物、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水母、浮游动物、珊瑚、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功能组的划分基本能覆盖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经EwE软件模拟,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3.88级;各营养级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7.2%,11.2%,8.7%,2.9%,可用构建金字塔形状来描述营养流动的转换效率;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效率为8.9%,略低于林德曼转换效率(10%左右),可能是由于在该海域大量的沉水植物(马尾藻)未能被充分利用而腐烂所造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48%,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52%.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然落差,开展坝下微流水养鱼,这种养殖方式的生态环境介于静水鱼池和高密度流水池之间。通过对微流水养鱼的放养、收获及饲料消耗的分析,表明微流水养鱼的能量转换效率较高,整个流水系统(一、二、三级池)总输入能毛转换效率为16.6%,生物能毛转换效率为17.7%。其中一级池明显较高,且大于二级池,二级池大于三级池。由于微流水池生态环境优于静水池,提高了饵料利用率,利用了天然饵料,有利于能量转换,流水池淤泥量很小,因此,微流水池在物质流动、能量转换方面表现出良性循环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利用水土、空间、热、光等自然资源,发挥稻田生产的立体效益和种养结合的生态效益,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促进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根据自然界间生物共生互利原则和能量流向规律,从199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鱼、稻、菇、豆”多种配套种养结合的复合农业试验,开展以水稻为主的综合立体生产,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空间等自然资源,发挥池塘生产的立体效益和种养结合的生态效益,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促进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根据自然间生物共生互利原则和能量流向规律,从1988年开始我们进行了“鱼畜禽藕果草”等多物种配套养殖的复合生态渔业试验,开展以渔为主的综合经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高效低耗的人工复合生态渔业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总结、完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设日摄食率为0.4%,1.5%,4.0%三种水平,分别测定条纹石Zhi Morone saxatilis幼鱼的代谢及能量的收支情况。处于鲍食及维持状态下,该鱼代谢率增加的峰值分别于摄食后3h及7h内出现,为静止时代谢水平的2.10倍和2.46倍,SDA持续时间均为21h,SDA总耗能量占摄入能的13%和35.8%。条纹石Zhi在饱食时的转化效率K为20.85%。三种摄食水平下条纹石Zhi的能量收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池塘养鱼高产高效问题,运用技术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系统流量分析法,分三级(亩产500公斤、1000公斤、1500公斤)产量、三流(物流、能流、价值流)的投出产出转换效率进行了连续七年(1982~1988年)的试验,三级产量指标全部达到。最高亩产达1539公斤,亩毛利3435.97元,毛利率为44.1%,亩净利达2681.25元,净利率为34.4%,生产技术系数(吨鱼耗能,GJ/T)为41.5,优质鱼比例为77.5%。试验总推广面积达4500亩,亩产由试验前的250公斤提高到778公斤,全年向社会提供商品鱼225万公斤。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6年和2009年对五里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构建这两个时期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净水渔业前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包括大型、其他食鱼性鱼类、湖鲚、鲤、鲫、野杂鱼、鲢、草食性鱼类、大型虾蟹类、软体动物、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植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能量流动的途径。营养网络分析表明,增殖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贝类,扩大了五里湖生态系统的规模,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和生态系统营养级ⅠⅡ的能量转换效率,滤食性生物与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组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也有所增加。该系统各功能组间的联系加强且系统趋向稳定,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以来,全世界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的总产量逐年有所增加,1984年达8277万吨,比1979年增加了16.58%,其中淡水产品增加了34.21%,海水产品增加了14.55%在海水产品中,海水鱼类的中上层鱼如沙丁鱼、鲱鱼、鳀鱼等增加了30%,软体动物中的扇贝增加了93%,贻贝和蛤类分别增加了3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对连云港市宋庄镇有机海水养殖基地的海水围塘南美白对虾—缢蛏—梭鱼混养系统和南美白对虾单养系统的能量收支与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水产养殖方式下,混养系统中能量输入、输出分别为10.54和8.37MJ/m2,单养系统能量输出、输入分别为13.45和10.72MJ/m2。混养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光合能转换效率、生物能转换效率、总能转化率和底泥沉积率分别为0.18%、34.51%、48.11%、16.89%和62.41%,单养系统相对应的数据分别为0.19%、24.95%、24.04%、11.17%和68.54%。混养系统除光能利用率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单养系统,底泥沉积率亦小于单养系统。从综合生态经济指标来看,混养系统也优于单养系统,但2者综合生态经济指标(EY)均小于1,混养和单养系统都具有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矿物质添加量对军曹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3%、5%、7%和9%的复合矿物质作试验饲料,饲养军曹鱼70天。以研究不同矿物质添加量对军曹鱼生长的影响。测定了相对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以及肥满度。结果表明,各组的成活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添加7%复合矿物质的组军曹鱼的相对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肥满度也最好。各个指标显示出良好的一致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JH—1新型动物蛋白料替代秘鲁鱼粉养殖罗非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廉价的JH-1新型动物蛋白料以1/2、2/3和100%的比例替代饲料配方中的秘鲁鱼粉,在自然水体中网箱养殖尼罗罗非鱼。56天的试验结果表明以1/2的替代比例其效果最佳:试验组比对照组饵料系数下降16.2%,公斤鱼的饵料成本减少20.2%,鱼净产量增加21.7%,饲料经济效益提高25.5%,饲料蛋白质效率提高25.9%。  相似文献   

17.
黄海中南部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波  金显仕  戴芳群 《水产学报》2011,35(8):1199-1207
利用2006年1月—2009年7月在黄海中南部进行的7个月的底拖网调查,采集了体长在18~525 mm范围的细纹狮子鱼样品3 005尾。通过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以及营养级计算等方法,研究了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结果表明,除3月份外,细纹狮子鱼是各月份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种类;目前脊腹褐虾仍是细纹狮子鱼的优势饵料生物,而方氏云鳚替代鳀成为其优势饵料生物。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和摄食强度都有显著的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体长是导致细纹狮子鱼摄食习性周年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体长增加,细纹狮子鱼发生了3次显著的食性转换,体长在50 mm从底栖动物食性转换为广食性;大于100 mm转换为底层虾食性;大于350 mm转换为虾/鱼食性。不同体长的细纹狮子鱼归属不同的营养功能群,因此,细纹狮子鱼在不同月份的黄海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营养地位。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哲水蚤种群消失与池沼公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英 《水生态学杂志》2009,30(4):136-139
哲水蚤目(Calanoida)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主要种类组成之一,也是各种幼鱼和食浮游生物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其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往往直接制约经济鱼类的丰度.哲水蚤摄食浮游藻类、细菌及腐屑,对藻类的生长、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自净起到重要作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有关方法,1984~2006年,以新疆博斯腾湖哲水蚤和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哲水蚤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及对池沼公鱼生物学食性、种群数量进行长期观察,结果表明,在各种食物都比较丰盛时,公鱼摄食哲水蚤的出现率最高(41.6%),池沼公鱼种群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了哲水蚤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19.
渔业动态     
1985年日本渔获量下降5%据日本农林省统计情报部统计,1985年日本渔业总产量为12,197,000吨,比1984年下降了5%。 1985年远洋渔业产量为208万吨,比1984年下降了9%,其中主要由于鳕鱼产量下降所致。近海渔业产量为655万吨,比1984年下降了6%,因底拖鳕鱼和大中型围网的远东以沙丁鱼产量分别减少7%和6%。乌贼类中,太平洋鱿鱼和金乌贼产量也分别下降了28%和24%,但巴氏柔鱼却增加了41%。金枪鱼产量比1984年增加了7%,而鲣鱼则下降了29%。  相似文献   

20.
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淀山湖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2008-2009年间对淀山湖湖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结果,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1软件构建了淀山湖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初步分析了淀山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中涉及水鸟、鱼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21个功能组分,基本涵盖了淀山湖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淀山湖生态系统总流量为4 098.50 t·km-2·a-1.从混合营养效应分析来看,渔业捕捞会对该生态系统的鱼类功能组产生负效应.生态网络分析显示,淀山湖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 3.92,水鸟占据了营养层的最高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5级,各营养级之间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11.7%.淀山湖生态系统的整体再循环率较低,能量利用效率有待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参数:系统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TPP/TR)、连接指数CI和能量循环指数FCI分别为2.80、0.19和0.0189,表明淀山湖生态系统目前仍然处于幼态化生态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