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楼(王寿)的《耕织图》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丝绸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一直苦于未得见其实物,只能在传为楼(王寿)所作的《耕织图诗》或是在后世的临摹和翻刻本中窥其一二。近日欣闻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现宋人《蚕织图》一卷乃是楼(王寿)《耕织图》中织图的摹本,又见《文物》上发表了全部照片,并拜读了林桂英和刘锋彤两位先生的大作“宋《蚕织图》卷初探”。(下称林文),深受启发,得益非浅。在此以前,探讨《耕织图》的专论,就本国来说,在大陆主要有蒋文光先生的“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下称蒋文),在台湾主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耕织图丰富多采,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和特征,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研究农业历史可贵的参考资料。据古籍著录,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其中又以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较为著名,但此图已佚。现将明清时期据楼(王寿)《耕织图》绘制、摹刻或按其艺术手法创作的几种耕织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梁楷、李嵩,明代仇英、宋宗鲁,清代冷枚、陈枚、何太青以及袖珍型等八种目前比较鲜见的《耕织图》,并分别就其内容作了一些比较和分析,对《耕织图》的发展和演变作了分析。以此作为对《中国古代耕织图》一书的部分读者所提问题的释疑。  相似文献   

4.
历代《耕织图》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耕作技术的演进,但不同时期《耕织图》中展现的耕作技术与当时实际耕作技术并不一定重合,即会出现时空错位。从历代《耕织图》中的"耕图"部分,一方面可以找出《耕织图》由历史的真实反映到成为官方宣传工具的原因,了解耕织图的载体变化历程,及其所反映的《耕织图》从片段性到系统性再到片段性的流转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耕织图》从分散而精确地反映上古晚期至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到系统而模糊地反映近古农业生产活动的缘由,以及阐释古代南、北耕耘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差异,阐明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程幸  程进 《农业考古》2012,(4):249-251
清代《耕织图》彩绘瓷在清代帝王的直接推崇下而创制,其所反映的均是江南地区的耕织情况,对推动发展当时的农耕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一、《耕织图》起源与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耕织图》是古代表现农耕与蚕桑场景的图画,最早可溯源至汉代画像砖。不过当时只是零散的"耕"或"织"  相似文献   

6.
形象的传统农业生产画卷——《中国古代耕织图》述评日本东海大学教授渡部武中国农科院文献中心王永厚1996年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由王潮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于1995年1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耕织图》,被列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之一,是作为向建馆...  相似文献   

7.
日本东海大学文学系史学科副教授渡部武于今年5月到11月应邀来复旦大学讲学。并在六七月份先后访问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博物馆、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和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等农史研究单位,与我国农史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渡部武副教授先后做了《关于“耕织图”新资料的研究》和《历史研究中绘画资料的应用》等学术报告。现将他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所做的报告全文发表,以供本刊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历史上的《耕织图》,最早见于著录的,大约要算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楼璹的《耕织图》,宋本已不可得。但是,依据南宋以来的记载和仿刻本,可知楼璹的《耕织图》为二卷。楼璹之侄楼钥记载说:“伯父(指楼璹)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来,我国广大蚕区正在宣传推广一种新蔟具——方格蔟。方格蔟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称之为回转蔟),这已众所周知。可是,目前还没有人再向上追溯,寻找方格蔟的渊源出自何处!其实,方格蔟最早的创制者是中国人,我国杭嘉湖蚕区,早在宋代就见有这种蔟具了。方格蔟图形初见于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楼(王寿)绘的宋本《耕织图》现在虽已不可得,但自宋以后依照楼(王寿)《耕织图》描绘、临摹和翻刻者,元、明、清各代都有。《耕织图》在代代相传重绘、翻刻之中,虽在艺术性方面各有千秋,而其中技术内容的格局毫无疑问是从宋代沿袭下来的。所以说,方格蔟至迟自南宋以来,我国东南蚕区已收入当时的“科普”图谱——《耕织图》了。就现有史料表明,我国宋代以来使用的“力格蔟”很可能出自杭嘉湖地区养蚕家的创造,但元,明以来,这种“方格蔟”在当时的农书、蚕书中已不再见有应用和记述,  相似文献   

10.
王潮生 《农业考古》2005,(3):129-131,F0002,F0003
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家论证及有关部门批准,从2001年底开始,占地25公顷、耗资上亿元、经过一年多修建的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尤其是其中花费很大功夫精制的《耕织图》石刻及其镶嵌工程已于2004年初全部竣工,新建景区已于同年“五一”开门迎客。  相似文献   

11.
十一~十二世纪中国有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记载。注释:(1)温革《琐碎录》:“桑叶生黄衣而皱者曰金桑,非特蚕不食,而木亦将就槁矣。”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中国楼(王寿)绘《耕织图》并作诗,当时已有脚踏缫丝车。注释:(1)楼钥《攻媿集》:“伯父(楼(王寿))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其状。”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一直以来重视对我国农书的研究。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齐民要术》《耕织图》、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上,其中对《齐民要术》较为关注。日本的中国农书研究拥有稳定的研究团体,呈现出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重视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等特征。理清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状态,可以为我国学者开展农书研究提供他者视域的基础信息,也能为我国农村发展研究及乡村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跨文化思考及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帝康熙对水稻生产过程,从浸种育秧到收割脱粒,直至舂米入仓,都有诗作留世,作为史诗,对研究了解当时的水稻生产情况和栽培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从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给以注释,以供对诗歌和农史有兴趣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宋人《蚕织图》长卷,绢本,线描,淡彩,长513厘米,高27.5厘米。据卷尾跋语和文献考证,此卷为南宋高宗初年翰林图画院的摹本。原本是南宋建炎初年临安於潜令楼(王寿)进献给宋高宗的。楼(王寿)所进的图卷是耕织两部分。耕图部分共绘二十一图,织图共绘二十四图,每图皆系五言八句诗一章。原图已不知去向,只在《宋史·艺文志》卷四有一笔记载:“楼(王寿)耕织图一卷”。现存的翰林图画院织图摹本题签为《宋人蚕织图》。描写的是南宋初年浙东一带蚕织户由“腊月浴蚕”开始到“织帛下机”为止,共二十四段,无题诗,但每段画面下有宋高宗吴皇后楷书题写的标题。有的标题下或旁注以小字,补充或阐释画面内容。卷后元初人郑子有跋语记载此摹本曾制版,可能是准备印发各州县的。  相似文献   

15.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6.
《农家科技》2011,(12):156-158
城市中轴线,《中国建筑通史》称其为:统率城市平面建筑群的“轴线”。迄今为止,它已在人类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的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革命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18.
唐代食粽考     
何宏 《农业考古》2007,(4):254-256
唐代是帝制社会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民生富裕,其饮食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人谈起中华文明,往往以唐代为首选亮点。中国的食粽习俗在此时已经基本定型。一、粽子的名称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有:“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其后,西晋周处《风土记》一书又有下列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云:“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又,《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  相似文献   

19.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绘画史上,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代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彻底觉醒。他的“迁想妙得”、“传神阿堵”、“置陈布势”等重要主张,直到今天,仍为艺术创作所沿用。除其《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等人物画影响百代外,他的《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及《论画》等三篇画论,更是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其中《画云台山记》(下简称《画记》)主要谈山水画,是一篇构思绘画的设计方案的文章。《画记》所记的这幅图的主题是道教祖师爷张道陵(天师)在云台山上考验他的弟子们,敢不敢去摘涧中之桃,全图以此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