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抽提及其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0.1M MgCl_2(内含0.3M甘氨酸、pH7.6)溶液对新鲜病桑嫩茎皮进行抽提,用蜗牛酶处理,结合差速离心,可制备得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抽提物。在抽提物中,可见同样处理的健桑中不存在的、球形和椭圆形类菌原体质粒,其大小为200~300毫微米。在抽提物的包埋切片中,也可观察到球形和椭圆形、具典型结构的类菌原体质粒,其单位膜清晰可见,大小为100~710毫微米,从而证实抽提物中确实含有类菌原体。用这种类菌原体抽提物可制备兔抗血清,效价为1:64~128,可以用于检测桑树中是否含有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   

2.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抽提方法的改进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类菌原体是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病原。笔者曾报道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类菌原体抽提及其抗血清制备的初步研究结果。但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类菌原体抽提物的数量尚不多,并混有杂质,亦有个别破碎变形者。改进抽提方法,制备出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的类茵原体抽提物,对深入研究抽提物的活性至关重要。观察所得类菌原体抽提物在体外保存时的形态变化,有助于探索保存条件及可能维持活性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安康蚕区的主要桑病之一,过去时有发生,未引起重视。近几年,该病迅速蔓延,给蚕桑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安康县恒口区红四村三、四、五三个组105亩河滩成片桑,发病面积53亩,占50.48%。对1215株桑树进行调查,发病率达68.72%。汉阴县田禾乡由于“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危害,发种量、产茧量以1984年与1986年相比,分别减少500  相似文献   

4.
由植原体寄生所引起的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蚕桑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研究了桑树感染黄化型萎缩病后的光合特性变化:被感染桑树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羧化效率与健康对照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胞间CO2浓度也有所下降,但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根据以上结果认为:植原体侵染桑树导致叶片光合能力明显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5.
<正> 桃园乡近年桑园面积成倍增长,但由于盲目从外地调苗,也引进了不少病苗,导致1986年桑树黄化型萎缩病严重暴发。5782亩新老桑园,发病田块占92%,平均发病株率46%;1987年发病田块达100%,平均发病株率65%,发病率在85%以上的桑园达2460亩。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桑树夏伐后和晚秋季节仅仅淘汰了发病率达90%以上的病园741亩,其它大面积的严重病园,农民不愿意挖除。在病株严重暴发、缺株十分严重,更新难以实施的情况下,我们因势利导地提出了“见一株、挖一株、压二株”的防治设想,并结合治虫、  相似文献   

6.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尚耀 《蚕业科学》1989,15(2):110-111
<正>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全株性的传染病害,安徽省各蚕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休宁县是该病危害严重的地区。为了控制该病的蔓延,在安徽省农林厅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休宁县建立了桑树萎缩病综合防治研究小组,选点徽光乡、休宁县蚕桑场为综合防治区,渭桥乡叶村为无病育苗基地。从1985—1987年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试验,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探讨利用瑞氏染色法和旦尼氏染色法诊断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在病株枝条或主根的横切面上,韧皮部的病原寄生部位被染成兰色或青色,呈阳性反应,健株组织切片的韧皮部则不着色,呈阴性反应。可作为桑黄化型萎缩病病株的实验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1967年土居养二等发现桑树萎缩病的病原是类菌质体(MLO或称MLB)以后,在桑树病理学的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由于类菌质体极微小,多年来,都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最近,kartha、袁嗣令等用常规切片法,并通过有关染色步骤增加其分辨力,使一些植物的类菌质体成为凝聚状,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也能清晰观察到。这种较为简易的方法,在目前我国还不能普遍使用电镜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李明芝 《北方蚕业》2001,22(1):28-29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河南省重点蚕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危害情况表现为:受害严重的桑园株发病率在60%左右,高达90%;新植桑园年损失桑株4%左右;严重受害桑园在植桑后十年中与正常桑园比经济损失达80%,与正常农作物比经济损失40%,桑园生产年限缩短10年左右。这种病害对蚕桑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威协性很大,已引起国家农业部重视,决定在我国重点蚕区对该病实行联防联治。   1 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   1.1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在桑树生长期间,症状表现比较典型,在不同发病阶段,发病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病株一旦在田间出现,容易识别。该病的发生及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发病初期:一般从一根或2~3根枝条的顶端开始,表现出节间距离特短,叶片黄化、瘦小并稍向叶背卷缩;从整根枝条看,病、健叶大小十分悬殊,病小叶在健叶上方形成菊花状丛生。此期一般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   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发展,多数枝条乃至全株枝条表现症状,病势从枝条上部开始逐渐向下部蔓延,病叶更加黄化瘦小,明显向叶背卷缩,枝条中上部节间变短,腋芽早发,生长出较多的细小侧枝,但枝条中下部节间,叶片生长正常。此期症状一般在7~8月份表现集中。   发病后期:整株叶片黄化更甚,卷缩成猫耳朵状,靶条细弱,腋芽不断萌发,造成整株桑细枝丛生成簇,宛如扫帚状,2~3年内终致枯死。此期病状,在桑树夏伐后,表现突出,重病桑园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正> 黄化型萎缩病是宿迁桑树的最主要病害。据1986年普查,平均病株率为6.3%。为此,1987年开始设立“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综合防治”课题,经5年努力已基本控制了该病的蔓延和危害,病株率降至0.8%,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一、及时、彻底挖除病株,清除病源。针对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媒介昆虫菱纹叶蝉的生活习性,挖除病株的时间重点掌握在6、7、9三个月,从大面积应用情况看,效果明显,挖除病株后的桑园很少发病。二、防治菱纹叶蝉,切断传染途径。根  相似文献   

11.
郭群英 《四川蚕业》2012,40(2):37-38
三烈乡近年来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对蚕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探讨了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以期在蚕桑生产中起到减少损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桑黄化型萎缩病俗称"癃病",是由一种类菌原体引起的全株性病害.发病初期桑树顶端叶片缩小变薄,叶色黄化,腋芽早发;发病后期叶片更加瘦小,侧枝丛生,形如扫帚.一般2~3年整株枯死,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给蚕桑业带来毁灭性灾害.目前,宿豫区桑园桑黄化型萎缩病为害相当严重,全区3000hm2桑园发病面积近670hm2,一般株发病率在5%~20%,其中株发病率在30%以上的重病桑园有200hm2左右,个别田块经过多年累积,株枯死率达40%以上,严重阻碍蚕桑业效益提高,影响整个行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南京农业大学陈永萱教授等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桑萎缩病类菌原体(MD)免疫BALB/C小鼠,其脾脏细胞与SP_2/O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克隆分别得到3株稳定分泌抗MD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细胞株。在三次近2000孔杂交细胞株  相似文献   

14.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我国重要的桑树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山东等省区.20世纪70~80年代,曾经给浙江、江苏等蚕区的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江苏两省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推广系统联合攻关,经过了许多年的努力,基本控制了病害蔓延.北方蚕桑生产发展较快,近来一些地区特别是山东等地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发生严重.防治桑黄化型萎缩病没有特效的农药,但采取综合防治,可有效地控制,选栽抗病桑品种是其中最经济、最易推广、最有效的方法.现将近十年来各地对现行桑品种抗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研究结果和新育成桑品种的特性及其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抗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湖州市重点蚕区市郊的漾西,太湖等乡桑黄化型萎缩病日趋严重,并正向南、向西蔓延扩散.同时、长兴县和安吉县的局部地区也有发生.针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严重危害,市局  相似文献   

16.
春季,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湖桑32号”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株和健株的桑芽和叶片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功酶作了检测.发现,病株的前两种酶的同功酶与健株的有明显的差异.用同样的方法,在晚秋(桑树的休眠期)对桑树韧皮部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病株的酯酶同功酶与健株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一方法对桑萎缩病诊断和检疫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近年来在我县有所发展,有的地方已危害成灾,主要是与江苏毗邻的太湖、南浔地区,别的地区也有另星发现,小范围内亦有严重的。为了摸清此病的发展情况、了解其危害程度及群众对此病的防治措施,我们到漾西公社进行了实地考查。漾西公社位处太湖南岸,全社15个大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在汉中市城固县老庄镇、汉台区汉王镇的部分桑园发生黄化型萎缩病,给当地蚕茧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为了防止该病蔓延,我们结合汉中栽桑和桑园管理现状,对发病因素进行了分析,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使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1.1为害症状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属全株性的病害。发病特征为:发病初期个别枝条顶端桑叶变小,叶缘稍向背卷缩,桑叶轻微黄化,随着病势加重,腋芽不断萌发,侧枝丛生,桑叶变黄脱落,全株发病2~3年内枯死。1.2发病特点调查表明:一是河滩沙地桑园发病率高于丘陵黄泥巴地桑园,城固县老庄镇吕王河村属河滩沙地桑园,黄化型萎缩病株发病率为43%,而汉台区汉王镇白庙村和七曲村的桑园属丘陵黄泥巴地,平均株发病率仅5.6%。二是桑园地势由低到高,病性由重到轻发生。白庙村丘陵梁顶上的桑园,桑树没有发病,丘陵中坡的桑园发病率为1.8%;丘陵沟底的桑园发病率为7.3%。三是该病流行快、为害重。七曲村5组王治贤1/15hm2桑园1998年发现有该病发生,由于不懂其为害特点和严重性,未采取防治措施,到2000年发病率达到60%以上,只好全部挖除。2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2.1引进的桑苗带病根据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黄化型萎缩病,是桑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国内已有10多个省区出现本病,近年来在山东流行迅速,部分地区已暴发成灾,为掌握该病流行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现据1984、1985年和以往的调查材料,对该病在山东流行的原因,作以下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