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亟待准确界定和正视日益加剧的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其脱贫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大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或者处理不当,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有效维护他们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采取开发式扶贫、对口帮扶、异地安置和特困地区大会战等多种扶贫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稳定,贫困人口锐减。新时期,应继续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坚持扶贫先扶智,搞好资源整合,进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弱势群体问题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密切关注和解决好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分析了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的对策,以期能对加强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根据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等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的制度缺陷;提出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即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农民工、贫困农民三类农村弱势群体,完善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措施包括:明确政府职责,选择适宜模式,强化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论文检索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从年代分布、基金分布、期刊分布、机构分布、关键词分布5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同时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内该领域研究创新力不足,国际影响力不足。结合国内学科发展情况,提出国家层面制定农村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的长期规划、引入企业关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资金来源、完善相关共享机制等解决对策,以提高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信息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农村弱势群体的自身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分析产生农村弱势群体原因,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农村弱势群体提高自身素质的观点和主张,希望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伴随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需求,农村弱势群体在进行民事诉讼中存在的弱势问题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有不少学者针对农村弱势群体在民事诉讼中存在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了部分研究。但是,由于相关性研究起步较晚,还有许多需要进行商讨和完善的地方,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索,旨在拓展相关理论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乡村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浙江街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对相关资料的整理等方法,对乡村旅游的功能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具有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方面功能,但乡村旅游面临旅游产业带动力度有限,旅游旺季环境不堪重负,旅游地的“城市化”,乡村性的渐失,同质恶性竞争等负面影响导致的问题。面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乡村旅游热,建议应辩证分析乡村旅游的功能,尤其是要警惕其负面功能。图1表2参8  相似文献   

12.
乡村空间重构是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出现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地理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课题。回顾国外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厘清乡村空间重构概念的基础上,从研究理论与方法、路径与内容、驱动因素与动力机制、模式与规划应对等方面概括了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外尤其发达国家较早关注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从最初的基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逐渐融合建筑学、哲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逐渐深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国外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乡村规划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外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功能乡村转型是新时代乡村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乡村地域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态势.基于多功能乡村转型内涵的辨析,从转型路径与内容、驱动因素及机制、转型趋势及困境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国外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进程.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较早关注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并从多功能农业逐步向多功能乡村转型深入,逐渐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涉及全球、国家、区域和乡村及农场等多层次空间尺度.国外多功能乡村转型研究为我国乡村发展与规划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可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市化综合评价的量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农村城市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推断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应包括三大类:经济指标类,社会指标类和城镇建设指标类。其中又包括了中类和小类指标,参评指标众多,在实际评价中需进行筛选,选择那些在评价城市化时不可缺少的指标,同时把这些指标量化。该方法可以综合评价某地区城市化水平,分析该地区城市化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而指导今后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梳理农业机器人研发现状,归纳凝练目前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明确未来发展分析,促进农业机器人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总结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农业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现状。【结果】目前农业机器人总体包括植保机器人、采摘机器人、信息采集机器人、移栽嫁接机器人4种典型机器人,机器人的共性系统及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导航与路径规划、作物目标识别与分析、机械臂自主规划与控制、多机协作和智能交互。【结论】当前农业机器人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推广与普及的主要瓶颈是农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问题和智能化程度问题,农业机器人未来主要研究方向是低成本高适应性的开放性机器人研究和"农业大脑"智能决策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兰花矿质营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质营养是提高兰花品质的关键。对兰花矿质营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涉及兰花矿质营养诊断、吸收同化以及矿质元素对兰花生长发育和生理的影响,对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休闲渔业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重要举措。基于1966—2018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世界休闲渔业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样本数据,采用CiteSpace计量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探测,系统梳理了国际休闲渔业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结果表明:(1)国际休闲渔业研究的知识结构基础以生物学、资源学与环境学等学科为主,同时近10年来国际休闲渔业的研究前沿逐渐转向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2)休闲渔业是典型的复合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是其学科发展的重要保证,国际休闲渔业的发展依靠多学科融合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3)新技术如大数据技术、3S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和复杂系统模型等在休闲渔业中应用日渐广泛,为解决其综合性、动态性、系统性问题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技术支撑。建议今后国内休闲渔业的研究应重点考虑研究区域的多尺度性、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和关注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在此,阐述了免耕定义、原理、作用及免耕的历史与发展,归纳了免耕对土壤水分、温度、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方面等的影响:免耕由于减少了土壤蒸发,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但免耕降低土壤温度,特别是春季,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同时,免耕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长。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产量,更有利于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休闲化提升的目标与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生态休闲度假游憩地为乡村旅游休闲化提升的目标,提出在政府主导,行业协会自主管理下,对乡村旅游主题、硬件、空间、景观、项目、服务、管理等要素进行提升,通过实施集约化发展、差异化经营、个性化服务战略,促进乡村旅游的休闲化提升。  相似文献   

20.
作物模拟模型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物生长模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通过对作物生育规律的定量分析,有助于理解、预测和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概述了模型研究的目的、意义、特征及起源;详细论述了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的特点及现状,并指出了现有模型的优点及缺陷;最后对作物模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