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政务的特点,论述了我国农村发展应用电子政务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农村电子政务网站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农村实施电子政务的一些制约因素。最后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城乡结合的农村消费市场已经成为电子商务运营商关注的目标。通过分析"世纪之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展模式,以及农村电子政务与农村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方式,探讨了在农村培养电子商务消费习惯及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环境的措施,并提出了有效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在物流、技术、信用体系等方面开展农村电子政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农业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的重要性,从业主的角度,总结了农业电子政务大型项目建设管理的体会与经验,提出了搞好农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架构、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阳春市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分析了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斌 《计算机与农业》2011,(2):67-70,74
福建省农村基层电子政务建设是福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结了福建省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和通信技术,并通过网络技术集成一个农业管理和服务的系统,从而满足开发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和信息资源的需求。农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农业办公信息化、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运行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监管信息化以及农村电子政务信息化五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此,分析了江西省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研究和提出了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业电子政务的实质是应用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部门工作制度与管理的创新,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本文抽样调查我国部、省、市、县的56个农业部门网站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分析我国农业网站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参考的三种模式,提出标准化建设的建议,以引导我国农业网站电子政务建设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鱼明 《计算机与农业》2007,(12):141-143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中推广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是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我区的电子政务现状,结合新疆实际,总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使我区的电子政务建设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促进我区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农村基层政府必须先行一步,通过高效的电子政务带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要适应全球信息化的潮流,加快推动我国的农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探讨解决农村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系统功能和结构,讨论了我国市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思路,最后构建了“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平台逻辑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和改革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构建适应广大农村需要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贺祥    林佳卉  张新宇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4):384-393
[目的]探究城镇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以及城镇与乡村地区人类活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的时空演变,为全面定量评估城乡人类活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引。[方法]通过构建城镇与乡村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及人类活动效应等模型方法,对贵州省各地市城乡人类活动强度及阈值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2010—2018年,贵州省各地市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减弱(降低7.57%~28.57%),城镇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增加22.72%~124.83%),城镇人类活动强度大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各地市乡村人类活动强度最低与最高阈值总体呈降低变化,但多数地市超过最高阈值(1.02~1.62倍),山区土地系统承受较高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影响。各地市城镇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呈增加变化,2018年城镇人类活动强度趋近最高阈值(0.940~0.997倍),城镇人地系统承受着较大压力。各地市单位城镇人类活动经济效应与单位乡村人类活动生态效应均呈增长变化(年均增长率8.60%~13.53%),单位乡村人类活动生态效应比城镇人类活动经济效应更显著(2.24~14.84倍)。[结论]尽管贵州省...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对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正确评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其对乡村振兴的贡献,采用生态经济学能值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剖析乡村旅游系统能量流动结构和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乡村旅游系统能值分析体系以太阳能值为衡量标准,系统考虑乡村空间中的资源、环境、劳动力、资本货币等各种要素,进而对乡村旅游系统中的生态效率、社会经济效益及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态势。为有效解决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2012 — 2020年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州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生活状况、要素流动是影响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口要素流动、交通通达性、土地要素流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程度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应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人口、土地双向流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进甘肃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和制定优化策略,对于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长河流域为例,以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了农村居民点等级类型,并确定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的影响,具体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辐射度和工业区与居民区的临近度等12个影响因子;基于农户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的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为背景,能较全面且针对性地反映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特点;通过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和优化策略,实现了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确保了布局优化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结构和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为黄土山丘区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与优化策略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为北方压煤山丘区村庄综合整治与时空管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14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该文以湖北省嘉鱼县鱼岳镇和官桥镇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与生态因子,构建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体系与表征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与适宜性评价分级,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研究结果表明,鱼岳镇与官桥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平原为主的鱼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适宜性明显高于以丘陵为主的官桥镇,鱼岳镇应以城镇化区为重点,官桥镇应以迁村并点为主要方向,通过不同分区间的空间整合,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合理引导与规划布局,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村药品安全及价格监管难等问题,借鉴多省市地区农村药品改革方案中的优点和经验,提出了一套更加完善的、基于多信息平台的农村药品安全及流通保障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建立药品流通及信息反馈管理系统,系统融合农村药品供应子系统、药品监督管理子系统、电话短信查询及信息反馈子系统,结合多Agent技术对各个子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达到在多平台下对信息的复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