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地关系状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92年、1996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及其更新数据与相应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在深入研究了1992~200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结构特点,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与速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耦合关系,进一步探讨了1992~200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演变趋势,为了解延安市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在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数据是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所需的基本数据之一,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高精度的地表覆盖数据,可为土地利用数据提供重要的数据源。在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分类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分类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江津区为验证区域,根据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地表覆盖数据得到了土地利用数据。野外验证了947个图斑的土地利用数据精度,验证结果总体正确率为99.1%,其中边界正确率为100%、属性正确率为99.1%。结果表明,由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数据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有很好的精度,能够满足《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规定(试行)》的数据精度要求,可为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沙化状况和适宜性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科尔沁沙地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相同时期的TM影像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和土地适宜性数据,运用ARC/INFO、ARCVIEW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和适宜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适宜性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确定调整土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主要结论如下:草地、耕地和林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沙漠化原因存在差异,耕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宜耕作的林地、草地的开垦,而林地和草地的沙化则是由于土地质量差、利用强度大而造成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后,耕地面积减少,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加。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应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农业、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壤改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青岛市山丘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方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对TM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获得最新的青岛市土地利用数据,然后从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出旱地数据;利用GIS的图层叠加功能,分析不同坡度、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和不同土壤侵蚀危险度条件下的旱地面积及分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最后提出青岛市退耕还林还草综合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5.
基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依据和实施保障,其过程涉及大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利用GIS技术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讨论了利用ESRI的ArcView GIS 8.2软件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和经验,同时对系统的业务流程、总体结构、功能设计、“数字国土工程”数据的转换应用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以山东省龙口市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管理为例进行了系统的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将武川县的土壤类型数据与地形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叠加分析后,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农林牧业用地,利用土地资源特性进行诊断,衡量其对农林牧业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并将其结果划分出等级,为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的空间地域分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对于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功能的量化和分析是研究土地利用系统的有效途径。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研究区,1 km网格为研究尺度,融合多源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2020年农业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功能的分类、评价、空间可视化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了生产、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生产功能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生态功能的整体格局与生产功能相反,经济功能总体较高且表现为东南高、中北部低的特征,社会功能均值较高且中部和西部高值明显,文化功能的均值偏低且在空间上西高东低。多功能组合中有6组为协同关系,4组主要表现为权衡关系,且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的权衡作用比较明显。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河南省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情况以及可持续利用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综合运用GIS、网格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和方法进行县域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广西都安县为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构建都安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5年相关分析数据获取各指标数据;将都安县域划分成253个评价网格单元,按照网格单元指标数据提取原理获得的评价网格单元各评价指标数据,根据指标性质,运用效用函数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运用ANN的BP模型进行都安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绘制评价结果分布图.结果表明:构成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土地可持续利用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可区分为:不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中可持续性、较强可持性、强可持续性等5个等级,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都安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9.
Markov和灰色模型在土地利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尔柯夫和灰色模型都适用于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根据同一套土地利用数据分别用两种模型预测.将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对比分析,提高预测可信度。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都表明,若继续保持1996-2000年的变化速度.耕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而草地和水域相对较稳定,草地有下降趋势,水域呈缓慢上升趋向。预测结果可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GIS技术在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路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4,16(3):24-26,66
搞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于科学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介绍了GIS技术在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应用,本省主要以农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复垦为重点,结合耕地开发,充分利用GIS技一术全面、客观、精确、费用低、周期短的优势。并展望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省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如在信息网络、利用3S数据源、海洋信息、动态监测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洞庭湖区堤垸人口、耕地资源时空特点入手,分析了堤垸耕地资源形成、发展变化趋势,耕地利用现状。洞庭湖区堤垸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土地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针对湖区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6条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1)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使耕地利用制度逐渐和耕地资源变化特点相吻合,保持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持续性。(2)据堤垸生态环境条件,采用避灾农业。(3)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内容之一。(4)加强对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与管理。(5)加强环保意识,提高耕地质量。(6)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2.
区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分析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区域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支持依据。为了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的信息和趋势,对土地利用动态平衡的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辅助手段,以九龙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94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的Landsat卫星TM影像,采用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九龙县13a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通过各年土地利用分布变化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九龙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林地净增加了170.96km2,其中169.94km2草地净增为林地,1.9km2旱地净增为林地,说明林地主要是由旱地和退化草地转化而来;冰川净增18.67km2,裸地净减6.14km2,说明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的水土保持起到了显著成效。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九龙县未来几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林地面积将会以每13年递增2%的速度变化,冰川面积将会以每13年递增1.5%的速度变化,说明未来九龙县的生态环境将会是良性发展,为九龙县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文献参考法建立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集理论提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灰色概率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湖北省及其所属的17个市(州)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湖北省耕地处于基本集约利用向比较集约利用过渡状态;湖北省17个市(州)中高集约利用的有2个,比较集约的有6个,基本集约的有7个,不集约的2个。通过区域差异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应用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切实可行,可以为耕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概况;农、林、牧不同经济类型区农业工程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工程、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的区域布局和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投资效益估算等。  相似文献   

15.
准确评价不同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的耦合利用程度,有助于提升农业水土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基于农业水土资源的自然禀赋和人为利用情况建立嵌套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网格、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09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区划。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水土资源可被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7个亚区; 一级分区总体差异明显; Ⅰ区水热充足,水资源利用情况最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Ⅱ区水热条件良好,耕地利用情况很好; Ⅲ区水热条件一般,水资源利用情况良好,耕地利用情况中等; Ⅳ区气候湿润,水资源利用情况很好,但是耕地利用较不充分; Ⅴ区低温干燥,水资源较短缺,耕地利用不佳,耕地资源紧张。亚区图斑多集中在陕西中部地区。研究结果明晰了陕西省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匹配程度和开发利用潜力,可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五九七农场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旨在为土地规划、农业区域规划提供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投入、产出、生态和动态5个方面对土地综合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结合空间聚类分析对研究区进行管制分区。结果表明: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按照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综合分区,分别为:西南城镇发展区、完达山北麓林牧业土地利用区、三江平原中部农业土地利用区、三江平原南缘湿地土地利用区,并根据分区结果制定差别化土地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水平的遥感动态预测与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研究了利用遥感技术资料,建立土地利用水平动态预测与预报数学模型的方法,用所建模型对实例进行预测预报,并将数据进行精度分析表明准确度较高,其结果可直接用于指导土地利用的生产实践,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在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中存在以数量进行平衡,而忽视质量平衡的问题,导致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质量不对等,土地综合生产力下降。本文以回归分析为原理,通过对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及其所对应的实际标准粮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计算出不同等别间的折算系数,为云南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疆察布查尔县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伊犁河谷察布查尔县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利用集约化系数(K_i)、土地消耗回报系数(K_r)、土地产出效益系数(K_p)和土地污染替代性系数(K_c)4项宏观评价指标,对近5 a研究区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从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利用及其产出效益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着手,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模式去宏观地评价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和土地利用效益,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察布查尔县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程度较低,虽然土地消耗回报系数较高,但土地生产力未能很好发挥.应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化肥和农药的科学施用,减轻土壤污染,以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土地整治信息组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土地整治信息体系的特征,指导土地整治信息处理和交换,促进土地整治信息化建设,该文在对土地整治信息分类现状、要素构成和分类对象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土地整治信息来源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分别从霍尔三维结构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和信息生态原理等角度探讨了土地整治信息的组织模式。按照稳定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实用性原则,对3种组织模式下涵盖的信息进行了梳理,确定了用于分类的信息要素,结合信息要素的性质,建立了从属性维、信息维和时空维3个维度构建土地整治信息分类体系,并以土地整治规划为例进行了方法论证。研究表明该分类体系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土地整治的信息全貌,揭示土地整治信息的层次与特征,对促进土地整治信息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转型,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度和利用深度等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