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循环GIS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小流域水循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研究和构建:其中包括GIS在水文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模式,小流域水循环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应用组件式技术,采用新一代组件式GIS开发平台ArcObjects与可视化开发语言VB,以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为例,设计建立小流域水循环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流域水循环地理信息系统。系统能够采集、表达和输出小流域水循环过程各类数据,系统还提供实现水文模型与系统的集成接口,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数据采集、表达和分析支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组件式GIS技术,在VB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组件,开发植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与植被相关的土壤、水资源和基础地理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实现通用的GIS功能,极大地提高小尺度地区植被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水稻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该文阐述了组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介绍了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在VB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组件,开发实现对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农业经济和基础地理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实现通用的GIS功能和专业应用分析功能,并探讨了GIS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精确地理位置的农田信息采集是实施精准农业的基础工作。介绍了一种基于掌上电脑和DGPS/背夹式GPS设备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过程。该系统在Microsoft eMbedded Visual C++ 3.0集成开发环境下,采用嵌入式GIS开发组件,实现了掌上电脑环境下GPS、GIS功能的集成。系统由GPS实时通讯和数据处理模块、基于WinCE的基本GIS功能模块和农田信息采集功能模块等组成模块,能够实现与DGPS设备或背夹式GPS设备的实时通讯和定位数据的解析,实现了矢量农田地理信息的显示、操作、查询等基本GIS功能,同时,系统能够采集农田地物分布和多种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差异性信息。该文还介绍了使用Microsoft数据库访问组件对象ADOCE对Pocket Access数据库的操作方法,实现了对嵌入式农田信息采集系统中农田信息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通信资源存在的问题,引入组件技术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介绍了面向组件的软件开发及基于分布式组件技术建立组件模型的方法,探讨了如何将面向分布式组件技术构建分布式GIS应用系统用于铁路通信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从而满足客户和应用的需求,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及组件技术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6.
基于SuperMap的玉丰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组件式GIS-SuperMap为基础,对玉丰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与开发。围绕系统的合理设计与快速开发,以便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服务的目标,首先简要介绍SuperMap的组成和特点,然后在说明系统目标的基础上,介绍了系统的逻辑结构、总控设计、接口设计和开发编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系统现已开发的功能,最后给出了这些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通过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目标,提出了基于组件式GIS(ComGIS)和WebGIS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对系统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步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当前矢量栅格数据一体化分析应用系统的集成方式,并根据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物品质监测与调优栽培系统的需求,分析了矢栅一体化集成应用系统对GIS软件平台的要求;以上述分析为基础,以解决遥感、专业应用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一体化集成分析为目标,研究了基于组件技术、空间数据技术和模型库管理系统技术的作物品质监测与调优栽培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耕地供需平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出耕地供需平衡预警模型的工作方法,对平衡判断以及预警结构的各个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的预警体系结构。应用组件式GIS的开发流程实现了耕地供需平衡预警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组件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结合组件式GIS二次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VisualBasic可视编程语言及ADO(MicrosoftActiveXDataObjects)数据库编程技术在SQLServer2000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集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发布传输于一体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通过GIS功能组件MapObjects2.1,表现时间与空间全方位配置的农业气象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监督监测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功能和应用特点基础上,提出基于组建式GIS和Internet/Intranet的系统实现方案,对系统开发和集成过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组件地理信息系统(ComGIS)、CAD及数据库等软件开发工具,开发的管道输水灌溉系统规划设计软件,可以实现管道系统优化布置、系统设计流量推算、管径优化设计、工程投资概算和经济效益分析等多种功能。系统能够提供图形、文本、表格等多种形式的成果输出,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系统保证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大大减少人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该软件已在江苏省节水农业示范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中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ompon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ComGIS),在Visual Basic环境下嵌入ArcGIS Engine,结合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针对典型冀东山麓平原区——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开发了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在管理丰南区基础地理、土壤、农业经济等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丰南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通过离散化技术生成了土壤养分三维空间数据,基于会员和非会员两种形式进行了县域尺度测土配方施肥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旱作节水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以GIS为平台结合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和模拟分析技术以及分布式网络技术等现代计算机综合技术的具体应用。整个系统提供了对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动态发展的各类信息进行输入、存储、查询检索、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的环境,目的在于探索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旱作节水农业资源评估和项目管理,为各级有关部门投资决策、技术咨询提供自动化管理和服务的方法。该文阐述了系统设计思想与其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组件式GIS的施肥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基于土壤肥力的红壤旱地和水田的平衡施肥模型,利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ompon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ComGIS),在Visual Basic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结合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技术,针对典型红壤丘陵区-江西余江县开发了县级尺度的施肥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在管理余江县基础地理、土壤、农业经济等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余江县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通过离散化技术生成施肥单元,基于施肥单元进行了县域尺度水田和旱地作物的施肥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GIS软件对湖北省仙桃市农用地进行定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用地质量中等偏上,且以2、3级地为主,共占71.96%,该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农田SPAC系统水分空间变异通常较大,一维模型无法反应区域农田水分的运动和空间分布.该研究以空间数据库和组件式GIS为基础,结合适于北方平原农田水文过程的机理公式,开发出可以在ArcMAP(ESRITM)中加载的区域SPAC系统水分运动模拟工具,该工具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空间数据库管理和水文过程数值模拟于一体,可以模拟计算SPAC系统水分的时空分布和运动,并提供二维或三维的输出结果.模型由多个数据处理和过程计算子模块组成,可模拟SPAC系统内土壤水分动态和蒸散量.验证表明,区域土壤水分模拟绝对误差在0.05(即体积含水量相差5%)以下的栅格点数达到总计算区域栅格数的95.61%;蒸散量验证显示,玉米生长季平均绝对误差为0.15 mm,平均相对误差为3.1%;小麦生长季平均绝对误差为0.13 mm,平均相对误差为5%.  相似文献   

18.
在提炼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不同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共性及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特点,初步确立了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通用设计与开发框架,包括系统总体结构框架、软构件的基本标准、开发平台框架及系统应用框架等。其中,开发平台框架包括系统开发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模型库管理系统的功能设置和模型库管理系统的框架及构件;系统应用框架包括系统应用框架结构、应用系统开发框架、应用系统功能框架及构件、应用系统功能构件的输入输出接口框架及应用系统自定义构件中的通用算法函数框架等。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作物管理知识模  相似文献   

19.
基于系统工程和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体系框架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对土地利用和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出发,将土地整治体系划分为土地整治核心层、土地整治配套层和土地整治准则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法制体系等6个部分。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和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引导性3个特点,完善了土地整治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体系框架,对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蔬菜生产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农业作为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模式,其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该文通过对日光温室有机、无公害和常规生产模式的比较试验,分析有机生产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年的试验,有机生产模式可显著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提高土壤主要酶的活性,各项指标均表现为有机模式优于无公害模式优于常规模式。有机生产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3种生产模式下夏茬番茄产量有机模式高于无公害模式高于常规模式,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模式秋茬作物产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