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岫岩县水、热条件好,光照充足,人口密度适中,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便于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对生态修复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岫岩县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设施和开发新能源、舍饲圈养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2.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由于山丘区的特殊的地形地貌类型,在施工过程中,各种挖填方和弃渣,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对周边或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存在施工扰动范围广,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强度大、难治理等问题,以重庆市水江至武隆高速公路为例,对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研究,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水土保持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农业种植和养殖业源头污染的日益加剧,以及食品市场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新的关注视点。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尽快构建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增强食品国际竞争力,该文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划分为污染及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对它们作了详尽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漳州甘蔗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对漳州市甘蔗光合生产潜力做出估算,并探讨了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漳州地区甘蔗光合生产潜力为480.12-548.22t/hm^2。为提高产量,应采取的主要改善措施有:提高甘蔗生长前期的温度,建立起以喷灌为主的灌溉系统;适度剥叶;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倒伏和风折等。  相似文献   

5.
土壤斥水性是影响土壤水文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简述了土壤斥水性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改良土壤斥水性的措施,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外源添加物等因素对斥水性的影响过程及机理,斥水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斥水性的时空异质性,斥水性土壤在我国的分布及斥水性程度等。  相似文献   

6.
大凌河是朝阳市最大河流,大凌河水资源量短缺,水环境承载力较低,水污染严重。造成大凌河(朝阳段)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业排污产生的点源污染、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源污染、大凌河流域多沙特性加剧了河道淤积,污染物滞留,使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资源量极度匮乏,造成水体严重污染。通过对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对改善大凌河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稻系统砷迁移累积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通报》2014,(5):1273-1280
砷(As)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污染物之一,对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水稻对砷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目前对土壤中砷的有效性、水稻对砷的吸收、水稻内砷的运转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总结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土壤砷有效性和水稻砷吸收两个方面,讨论了土壤质地、有机质、灌溉方式、土壤微生物、根际环境、施肥种类、水稻品种及复合污染对土壤-水稻系统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并从灌溉方式、施肥种类和方式及基因工程等方面进一步讨论了降低水稻砷吸收和积累的措施。根据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兴文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省兴文县地质灾害发育频繁,在对全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调查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较长时间的降雨和境内矿产开发是兴文县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从而为兴文县地质灾害防治与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有机肥氮素矿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综述了有机肥氮素矿化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机肥氮素矿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室内培养法和田间原位培养法。非淋洗通气培养法和原状土柱培养法虽不破坏土壤结构,但可能低估有机氮的矿化潜力;间歇淋洗通气培养法可模拟植物吸收不断移除矿质氮,适合大批样品的快速测定,但可能高估有机氮的矿化潜力。田间原位培养法包括聚乙烯袋培养法、顶盖埋管培养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聚乙烯袋培养法目前使用最广泛,但具有不透水、破坏土壤结构、矿质氮损失等缺点,顶盖埋管培养法虽可透水且不易被损坏,但可引起矿化氮流失。离子交换树脂芯法在不破坏土壤原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虽费时、费力,但对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反应灵敏,并可消除矿质氮累积的影响。影响有机肥氮素矿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机肥特性、温度、水分、土壤质地、施肥等因素。关于畜禽粪便的种类、熟化程度、C/N比、碳氮化合物组成等影响有机肥的矿化量和矿化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较多。用有效积温来表示有机肥的矿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更为合理。目前,关于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干湿交替对有机氮矿化的影响;关于土壤质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研究粘粒含量与有机质矿化的关系;关于施肥的影响,则重点研究氮肥、钾肥对有机氮矿化和粘土矿物固定氮的影响。今后,研究重点应放在有机肥矿化与有机氮组分关系、与植物有效性关系、有机肥替代化肥当量和替代率以及室内研究结果如何应用到田间指导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浅沟发育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沟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重要的侵蚀类型。该文阐释了浅沟与浅沟侵蚀的概念,并对黄土高原浅沟侵蚀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影响浅沟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小浅沟侵蚀的可行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全球生产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对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11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关统计数据,借鉴前人关于农业生产中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系数的研究成果,测算了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CH4、N2O和CO2排放量,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H4排放量基本平稳波动不大,N2O排放量从1993年的93.21万t波动增加到2011年的120.51万t,农业生产资料CO2排放量由15 626.98万t增加到31 258.10万t。种植业CO2排放主要分为土壤排放和生产资料排放,土壤CO2排放与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有关,生产资料CO2排放主要是由化肥和农药造成的;种植业CH4、N2O排放原因较为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动物肠道发酵CH4、N2O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动物种类、饲料特性、饲养方式和粪便管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红壤坡地茶园植株蒸腾作用结果表明 ,茶园植株蒸腾速率呈明显早、晚低 ,中午高的日变化趋势 ,且蒸腾速率日际变化有一定差异。气温与净辐射为影响茶园植株蒸腾作用的主要气象因子。蒸腾速率与叶片气孔导度关系密切 ,且随气孔导度的增加而增大。并探讨了植物蒸腾驱动力及其抑制的可能性 ,气孔行为的调节与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3种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改进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动力学测定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并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态环境、土壤质地和耕作管理制度等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周转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成都典型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对农业生产、生态平衡和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有机碳组分构成及平均驻留时间对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特征及演变规律意义重大。通过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和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分析了成都典型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构成特征;利用土壤定量化属性与有机碳各组分相关及回归分析,建立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各组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有机碳组分的活性碳、慢性碳和惰性碳含量在表层(0~20 cm)分别为0.42、6.13、11.43 g kg-1,均高于亚表层(20~40 cm)的0.23、4.09、7.50 g kg-1,两土层间有机碳组分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有机碳组分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剖面(0~100 cm)有机碳组分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活性碳和慢性碳比例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惰性碳比例则随着深度增加显著升高。容重、全氮和全磷对有机碳各组分含量,质地对活性碳组分含量、比例及平均驻留时间,p H对慢性碳和惰性碳组分比例均具有显著影响;活性碳和惰性碳组分含量与土壤全氮、碳氮比、p H以及土壤细粉粒(0.02~0.002 mm)含量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可用来预测水稻土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研究及预测具有积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黄土高原水平方向的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20~40、40~60、60~80、80~100 cm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4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0~40 cm为高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40~100 cm为高山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4种草地类型中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是高寒草甸,其空间变异最大,最小的是荒漠草原,其变异最小。黄土高原上高寒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浅表层0~40 cm,分别占0~100 cm的71%、50%、46%,而荒漠草原各层分布较均匀;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84 3;与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几种草地类型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南地区稻-油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11月—2010年4月油菜生长期间采用静态暗箱法进行了土壤呼吸速率的观测,通过选择植株生长处、株间及行间3个样点研究土壤呼吸速率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异质性,综合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以及C/N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季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下午15:00。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显著,呈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010年1月。在植株尺度上,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较高的土壤呼吸速率通常出现在靠近油菜植株的地方,表现为:植株生长处(336.71 mg·m-2·h-1)>株间(248.48 mg·m-2·h-1)>行间(141.77 mg·m-2·h-1)。土壤呼吸作用中根呼吸作用所占比例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表现为生长初期小于生长中期和后期。在整个油菜生长季,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为25.78%~72.61%,平均为51.03%。土壤呼吸速率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与根系生物量呈显著线性关系,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气象灾害已成为造成农业歉收和农业生产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厘清农户灾害应对行为及影响因素,利用中国猕猴桃主产区陕西省关中地区两个典型县(周至县和眉县)的226份调查数据,对猕猴桃种植户灾害应对行为决策及行为强度进行测度与综合分析,并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户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在灾害前后的行为存在差异,灾前主要采取树主干涂白包裹及果园熏烟等方式,灾后主要采用剪去受冻枝条及向树体喷洒营养液等方式。2)农户应灾强度总体较低,且存在县域差异。在12种应对措施中,190位种植户仅采取1~3种应对措施,占采取应对措施人群的85.43%,平均采取措施2.1种;周至县农户采取应对行为的农户比例较高,且行为强度高于眉县农户。3)农户应对行为受其内在禀赋特征及外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影响方向有正有负。户主的文化程度、种植猕猴年限、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等变量正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乡镇距离变量负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政府应拓宽农户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种植业收入稳定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导致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水质恶化、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居于水陆交界处的河岸缓冲带对净化河流水质具有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之一.在系统地总结国内外河岸缓冲带净污机制及其净污效果影响因子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净污机制研究不局限于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地表径流去污的机制研究,除考虑自然因素外,还应综合考虑人为因素对河岸带净污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和田绿洲地下水埋深的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自然因素对和田绿洲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气温、蒸发是地下水埋深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埋深随蒸发增加、气温升高而增大.出山口径流(主要为冰雪融水)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仅次于气温和蒸发,埋深随径流增大而逐渐减小,约有1~2个月的滞时.风速、水温和湿度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相对较小,降水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不太明显.影响因子与埋深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且通过了置信水平α=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0.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昆山市土壤铅形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处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的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采集水稻土及传统蔬菜地和保护栽培蔬菜地土壤样品126个,采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几种因素对农田土壤各形态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铅平均含量为3.75 mg·kg-1,土壤全铅平均含量为27.42 mg·kg-1,土壤铅的活化率平均为15.64%。土壤各形态铅含量相对大小为残渣态(15.35 mg·kg-1)>有机质结合态(6.68 mg·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4.27 mg·kg-1)>碳酸盐结合态(0.76 mg·kg-1)>可交换态(0.36 mg·kg-1),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占49.79%。pH是影响可交换态铅含量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均达极显著负相关水平。全铅含量是影响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和残渣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H也是影响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