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玉林 《种子科技》2011,29(8):18-19
"南繁"在国际上又称"异地育种"。一般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农作物育种家,将在当地的育种材料拿到该线以南的地区,利用那里冬季的光热资源进行种植,以增加一个甚至两三个"育种世代"的选育。从而既在时间上加快1~2倍的育种进程,又可利用异地  相似文献   

2.
在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低温地区,育成一个新品种通常要花费十多年时间。但通过加速早期世代的进程,可以缩短育种年限。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就开始实行冬季利用温室加代F1。利用温室或异地加速吐代进程,特别是异地加代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美国把低代材料送到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去加代。南朝鲜在国际水稻所的加代研究,获得一年4代的显  相似文献   

3.
付忠  赵志 《种子》2014,(4):126-127
育种单位采用北种南繁、南种北育进行异地种植,是加速世代进程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油菜按照播种季节不同大体分为2类:冬油菜和春油菜。春油菜在原产地的冬季,因气候寒冷不能完成一个生长发育周期,而在冬油菜区的某些地区种植能正常成熟,春油菜冬季到冬油菜区种植称为冬繁或南繁,这样1年可种植2代,加速育种进程。异地  相似文献   

4.
晋麦73,原名临抗1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协作,利用小麦黄矮病抗源,采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穿梭育种、异地选择、联合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抗病耐旱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2002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加代繁育是良种创新过程中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过去都是采取异地夏播加代繁育的方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通过异地夏繁收获的材料返回正常秋播,有的表现出生长不良、经济性状不佳、产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冻害、病害重,难为育种所利用。  相似文献   

6.
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南繁”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作物异地培育,即利用我国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将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南北交替种植,一年繁殖2~3代,加速世代繁育,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农作物的育种和繁育过程。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和实践,促成了我国农作物南繁规模扩大,对发展我国农作物育种和种子繁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农作物异地培育理论的研究和创立是从玉米育种开始的。以往选育一个玉米杂交种,至少需要7~8年。20世纪50年代初,河南农学院吴绍骤教授在地处中原的郑州主持玉米育种工作,他的学生程剑萍在地处亚热带的广西柳州进…  相似文献   

7.
高产玉米新品种洛单248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积极引进外源种质进行改良、利用,同时创新拓宽国内优良种质遗传材料,按不同类群划分,根据育种目标,利用双列杂交大量组配组合,进行异地多点鉴定试验,育出高产玉米新杂交种洛单248,其突出特点是高产、多抗、优质、适应性强.于2008年3月通过河南省审定(豫审玉2008003),适宜在河南省各地推广种植.植物新品种保护已进入实审阶段.  相似文献   

8.
南繁就是利用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把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在海南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品种应用.南繁事业发韧于玉米"异地培育"理论基础之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70年代以后,农作物南繁已从玉米、水稻扩展到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从作物育种、材料加代发展到商业化种子生产,南繁托起中国农业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9.
东农36号审定命名推广后,种子公司在与科研育种单位合作的经验基础上,孙吴县种子公司是东北农业大学的超早熟大豆品种异地选择点,当时有3、4百分杂交后代材料,在选拔点,即当时的孙吴县农科所进行异地选择工作,以后选拔出了北呼豆熟期,和东农36号熟期的9份稳定材料。随之在原黑河地区布啦12个异地鉴定点,作拉大网式的筛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合丰41号的研究与试验结果及育种经验.合丰41号是采用有性杂交、定向选择及异地鉴定的方法育成的优良品种.具有耐瘠薄、高油、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等突出特点,深受生产欢迎,一般产量2407~3000kg/hm2,增产幅度为10.5%~12.9%,具有4201.5kg/hm2的产量潜力.该品种的育成在育种目标制定和育种方法等方面均有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