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在多沙粗沙区 ,淤地坝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关键措施。淤地坝建设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按照近、中、远三个阶段确定的目标 ,分步实施。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 ,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 ,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为支撑 ,在原有沟道工程的基础上 ,新建或完善小流域的坝系建设。同时 ,充分考虑已有治理措施的作用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应建立一套有利于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工程维护的长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自2003年把淤地坝作为全国水利建设"三大亮点"工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各类淤地坝2 995座。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以来的2年,黄河中游地区共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5万km2;完成了300多个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执法督查,使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黄土高原以淤地坝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建设目标不动摇;把淤地坝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淤地坝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为黄河的世代安澜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推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坚持预防为主、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设水土保持大示范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侵蚀严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搞好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应突出搞好淤地坝建设,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工程前期工作,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二是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与协调,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三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淤地坝建后管护,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4.
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拦泥减沙效益居各项水保措施之首,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小流域坝系工程的监测分为两个时段,即建设期和运行期。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淤地坝工程基本情况、淤地坝工程建设情况、淤地坝的安全稳定性、淤地坝工程防治效果等。主要监测指标有水土流失背景值、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主体工程基本情况、设计审批基本情况、建设管理基本情况、工程数量和质量、坝系安全性和稳定性、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相似文献   

5.
水保[2 0 0 4 ]93号黄河水利委员会,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省(自治区)水利厅:淤地坝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从2 0 0 3年起,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在黄土高原地区启动实施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为加强工程建设与管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投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防洪减灾、淤地造田、巩固退耕还林(草)、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减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手段,结合调研、历史资料分析,总结了下一阶段淤地坝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重要意义,分析了适宜淤地坝修建区域,通过对减少入黄泥沙需求、大型淤地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等方面分析论证,进而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新建规模、除险加固规模,并提出了发挥淤地坝蓄水功能的新思路,旨在为下一步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坡面与沟谷的水土流失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和沟谷淤地坝治理措施的正确选择与配置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退耕还林还草和淤地坝系建设无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仍相对薄弱。基于此,在对坡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已有建设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适宜性、淤地坝高效持续利用、坡面退耕还林还草与淤地坝建设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与淤地坝工程的配置研究和坡面沟道耦合的侵蚀产沙关系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7年,我省将突出抓好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一是按照全省淤地坝工程建设规划,2007年开工并建成淤地坝2 000座,增加坝滩地1.7万hm2;二是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6万hm2,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3.3万hm2,确保水土流失年治理度达到3  相似文献   

9.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控制沟道侵蚀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也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保证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改善当地交通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和除险加固,事关淤地坝的安全运用与持续发挥效益。以吉县高楼沟小流域为例,就坝系工程除险加固设计中的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对丰富和完善淤地坝工程设计与建设理论,推动坝系工程建设规范的制定,以便更加科学地指导坝系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窟野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其滞洪作用常被忽略。以窟野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淤地坝、水库、湖泊洪水调蓄能力的量化方法,并运用影子工程法计算淤地坝、水库、湖泊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探讨将淤地坝纳入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核算体系的必要性。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淤地坝、水库、湖泊可调蓄水总量为23 671.98万m3,洪水调蓄功能总价值为120 212.50万元,其中,淤地坝可调蓄水量为11 575.02万m3,占可调蓄总水量的48.90%,洪水调蓄价值为46 300.08万元,占洪水调蓄功能总价值的38.52%,淤地坝洪水调蓄能力和价值不可忽视;建立的淤地坝洪水调蓄功能价值评价方法简单且易于应用,将淤地坝纳入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核算体系中,使该体系在黄土高原地区应用更加完善、准确,可为淤地坝坝系规划、建设、投资及除险加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硫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生理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硫素对大豆营养生长、营养元素吸收、氮硫比值和光合作用强度及酶活性等生理效应影响。结果显示,正常供硫能保证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反应;不同生长关键时期低硫处理对大豆营养生长和生理效应均有一定不利影响。特别是苗期缺硫明显降低大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的吸收,叶面积生长量不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硝态氮含量增加,氮代谢受阻,氮硫比值提高,严重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以0.2%的硫酸锌喷洒桑叶用来饲蚕,可以提高蚕体血液中氨基酸总量,增加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提高成虫的授精率及产卵量。统计分析结果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坡面人工植物群落修复对水土流失及控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地位于巢湖市夏阁镇大庙村,巢湖流域富磷地区小柘皋河上游,该区域开采严重,形成大量的裸露区域,控制该区的水土流失、减少磷流失对巢湖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坡度为30.的坡地建立15个径流小区,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5种不同的建植模式:D1(裸地)、D2(狗牙根群落覆盖区)、D3(胡枝子+马棘群落覆盖...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现实需求、理论发展与不足之处;基于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生态学、土地利用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方法、评价过程和工作流程;并建议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强不同类型区、多尺度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特征、评价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流域降雨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土高原西川河流域1990年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的降雨、径流及各种治理措施面积变化等资料为基础,提出对各次降雨径流过程按雨量分级,然后分别研究流域治理程度逐年提高对其径流的影响规律,并对各种治理措施的降雨径流影响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明显改变中雨、大雨级的降雨产流量,削弱降雨—径流型的流域间水分大循环,强化以降雨—入渗—蒸发型的流域内水分小循环;工程治理措施对径流的拦蓄作用大于植树种草生物治理措施;林草拦蓄降雨径流作用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为治理坡地水土流失,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盘内0~60cm土层的水分、养分状况,明显好于单植杏;幼树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也优于单植杏,但120cm左右深处产生了明显的土壤干层;杏与苜蓿的间作间距大于120cm后,0~100cm土层的含水量趋于稳定,但明显低于对照,适宜的间作间距应大于120cm;在退耕坡地采用杏苜蓿覆盖措施,幼林枝稍生长发育加快,栽植后7年内,杏平均较单植杏纯收入增加79875元/hm2。年平均侵蚀量仅为3.06t/hm2,较单植杏下降53.85%。  相似文献   

17.
试验将有机复混肥应用于水稻栽培,测定产量、产量构成、食用安全性等指标。研究表明,施用该有机复混肥对产量的贡献与施化肥相近,施有机复混肥处理有效穗数高过施化肥处理,其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少于化肥处理。施用该有机复混肥不会造成糙米As、Cd含量超标,试验中不施肥处理降低了糙米中Cd和As的含量。糙米Hg超标表明本研究不同处理都不能有效解决稻米食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黄土高原蒸散发变化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近20年黄土高原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时空变化规律,明晰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作用。基于黄土高原295个气象站数据、PML_V2 ET产品及MOD13A1 EVI产品,采用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雨、温度、日照时间、饱和水汽压差、植被和非植被下垫面等影响要素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年际变化率为4.47 mm/a,62.8%的区域蒸散发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山西、青海、陕西省北部地区;不同土地覆盖ET为森林>农田>草地>灌木。(2)植被显著增加是黄土高原ET变化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最大(32.1%);不同气象要素对黄土高原ET相对贡献率大小为降雨(14.6%)>饱和水汽压差(13.2%)>温度(12.4%)>日照时数(10.0%);非植被下垫面变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对ET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3)气象要素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对林草覆被ET影响作用>农田覆被ET,而非植被下垫面要素对农田覆被ET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水资源消耗恢复和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which was carried out both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Denmark, describes the use made of roadside verges by birds, and make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ir importance.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summer mowing on the bird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oad verges are used for foraging and that the skylark Alauda arvensis more often forages on road sides than on the adjacent fields. The verges are also important as a nesting site for some species, for example the skylark, which prefers to nest in this habitat rather than in adjacent fields. Mowing in summer has no decisive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birds or their distribution on road verges.  相似文献   

20.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itter accumulating on western and eastern beaches of the Arabian Gulf and the Gulf of Oman, UA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27000 m2 of UAE beaches were examined and 22771 items noted. An estimated 13.5×106 man-made items are stranded along 800 km of Arabian Gulf and Gulf of Oman shorelines. Plastic fragments constituted 27.1% of the total items encountered. A strong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lastic fragments and plastic bottles. Fishing floats and nettings represented 16.9% of the total items examined. A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89) existed between the number of polystyrene blocks used as fishing floats and ropes, and nettings washed ashore. The west coast on the Arabian Gulf exhibited a much higher level of pollution by man-made debris than the east coast on the Gulf of Oman. Potential sources are pointed out and comparisons with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