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消化酶消化法,用DMEM培养基对鹿茸干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分别从原代培养、传代、冻存、以及复苏等几个环节进行了试验。摸索鹿茸干细胞合适的体外培养条件,为鹿茸的各项相关研究打基础。结果表明,用透明质酸酶和胶原酶对组织样进行消化,然后用10%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细胞生长效果较好。适宜培养条件是37℃、5%CO2最大饱和湿度。  相似文献   

2.
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新发现的干细胞。为获得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建立鹿茸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模式,通过采用改良组织块细胞培养法对生长30 d的塔里木马鹿茸间充质层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特点。结果表明:间充质层样品组织块于1 d完全贴壁,贴壁后培养2 d即可观察到组织块边缘迁出少量细胞,贴壁后培养3 d,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并不断增殖,在组织块贴壁后5 d细胞生长融合。传代培养的2~6代细胞在培养到96 h细胞增殖达到高峰。原代培养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椭圆形,细胞呈菊花状排列生长;传代细胞形态呈梭形、不规则形,且排列无规则。本研究结果将为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一种简单而又高效的分离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的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大鼠表皮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筛选大鼠表皮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K15、P63、β1-integrin和α6-integrin表达情况;同时,测定ESCs单细胞克隆与克隆形成率及表皮干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均能分离得到大鼠表皮干细胞,获得的细胞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的克隆形成率,前者可传至第6代,而后者传至3代~4代便分化;干细胞标记物CK15、P63、β2-integrin和α6-integrin均呈阳性;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均能成功地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表皮干细胞,组织块法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对细毛羊毛囊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建立细毛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采用两步酶消化法、机械分离法和两步酶消化法+机械分离法3种方法分离培养细毛羊毛囊干细胞,通过测定毛囊干细胞的数量、克隆形成率及毛囊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等综合评估3种培养方法的优劣,寻求既能方便获得大量毛囊干细胞,又能减少其分化的理想培养条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种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均为铺路石状,均表达角蛋白K19和整合素β1,表明成功获得细毛羊毛囊干细胞,建立体外培养体系。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和机械分离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简便、高效的仔猪小肠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试验材料,采用组织贴块法和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并应用倒置显微镜和SABC试剂盒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块法培养的仔猪肠平滑肌细胞有90%的组织块接种存活,初次传代后的平滑肌细胞纯度达95%以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胞浆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而酶消化法培养的仔猪肠平滑肌细胞,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表明组织块贴块法是为简便、可靠,短期内可获大量高纯度的仔猪小肠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猪呼吸道上皮细胞体外的原代培养,对胶原酶Ⅳ+胰酶消化法、胰酶消化法、胶原酶Ⅳ和胰酶消化结合组织块培养法以及组织块培养法等4种分离细胞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比较了不同浓度胎牛血清的培养基所培养细胞的纯度及成活率,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并对所得的上皮细胞进行冻存复苏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获得的细胞数量和纯度极显著高于胰酶消化法(P0.01),胶原酶Ⅳ+胰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成活率显著高于胰酶消化法;含有5%血清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成活率及纯度均高于用10%血清培养(P0.01),冻存1个月后的细胞复苏率为85%。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鸵鸟胚成纤维、肝、肾、脑组织原代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试验选择28胚龄的鸵鸟胚组织,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原代细胞。通过细胞HE染色形态观察、细胞活性与生长曲线测定、RT-qPCR测定细胞基因标志物对细胞类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细胞12 h后开始生长,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细胞,4 h后开始贴壁生长,且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传代后状态良好,生长变快;HE染色显示成纤维细胞、肝细胞与肾细胞为多角形或长梭形,脑细胞多呈星状与三角形;RT-qPCR结果显示,与原代细胞相比次代细胞的标志物基因ALB、CD105、CD90、CD73、WT-1、Emx-2、Wnt-4、CD13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研究表明,利用胰酶消化法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均可分离出鸵鸟胚原代细胞,但胰酶消化法分离的细胞更适合后期深入研究细胞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旨在对梅花鹿(Cervus nippon)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表达蛋白进行差异筛选、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为深入探讨鹿茸独特的再生分子调节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in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分离蛋白样品;利用DeCyder 7.2分析软件对2D-DIGE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利用MALDI-TOF-MS(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鉴定差异蛋白,通过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寻找匹配的蛋白;采用PANTHER(Protein Analysis Through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REACTOME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得到了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2D-DIGE图谱,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丰度相比较,比值≥1.1倍以及比值≤-1.1倍(P0.05)的差异蛋白点有159个,其中110个上调表达,49个下调表达,EDA(Extended data analysis)分析得到了多个Marker蛋白,质谱鉴定了84个差异蛋白质点,48个为阳性结果,共来自27种蛋白质。并对已鉴定蛋白进行了GO分析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差异明显,质谱鉴定获得了来自多种可能与鹿茸再生相关的差异蛋白。由此可知,鹿茸再生是鹿茸干细胞从休眠到致敏的转化过程,需要多种蛋白分子以及信号通路的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9.
旨在建立西门塔尔牛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 EpSCs)分离培养体系,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保存提供新方法,为干细胞治疗研究提供种子细胞。采用3~4月龄西门塔尔牛背部表皮,通过酶消化法和组织贴壁法两种方法分离培养西门塔尔牛EpSCs,绘制EpSCs生长曲线探讨其增殖能力。通过免疫荧光鉴定EpSCs表面标记物(ITG β1、P63和CD71),通过RT-PCR分析EpSCs特异性基因(ITG β1、KRT19和ITG α6)表达情况。通过体外诱导Ep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检测其分化潜能。结果显示,组织块贴壁法获得的EpSCs纯度较低,酶消法获得的EpSCs纯度较高,细胞传代至P28代时开始逐渐老化。EpSCs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pS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ITG β1、P63和CD71呈阳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EpSCs高度表达ITG β1、KRT19和ITG α6,不表达CD31基因。EpSCs诱导分化脂肪细胞时,产生可被油红O着色的脂滴,经鉴定细胞阳性表达脂肪细胞PPAR-γ和LPL特异性基因。Ep...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浓度的IGF-1对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2.4 U/mL Dispase酶消化和机械切割法分离毛囊隆突部,经胰酶(0.5 mg/mL胰酶+0.2 mg/mL EDTA)消化,从山羊耳部皮肤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并检测了不同浓度的IGF-1对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作用。结果表明,IGF-1对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作用很明显,并且最适IGF-1浓度是10 ng/mL。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及角蛋白18(CK18)表达量的影响。采集42日龄山羊的瘤胃上皮组织,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阶段的细胞形态,检测第5代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经0.25%胰蛋白酶+0.02%乙二胺四乙酸消化获得的原代培养山羊瘤胃上皮细胞于2 d开始贴壁生长,5 d细胞开始明显增多,10 d细胞数量达到最大。2)经组织块法获得的原代培养山羊瘤胃上皮细胞于4 d开始"爬出"组织块,8 d细胞开始明显增多,14 d细胞数量达到最大。3)经免疫荧光染色显示2种方法获得的细胞胞浆内CK18均呈阳性表达且细胞纯度后者明显高于前者。4)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CK18表达量显著高于酶消化法(P0.05)。综合得出,与酶消化法相比,应用组织块法可成功获得纯度更高的山羊瘤胃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用小组织块直接培养法和酶消化法成功地分离了马皮肤成纤维细胞,并对其进行了体外培养,同时筛选出消化马皮肤组织块的适宜酶及酶浓度,获得了马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并发现至少在传至第12代时有81.3%的染色体还保持正常的倍数(2n=64)。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从塔里木马鹿鹿茸顶端组织中克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编码序列,分析其分子特性及其在鹿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采用改良的Trizol法提取鹿茸顶端组织总RNA,以RT-PCR方法获得VEGF基因,回收纯化后连接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并鉴定,利用免疫组化法确定VEGF蛋白在塔里木马鹿鹿茸顶端组织茸皮层、间充质层和软骨层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VEGF基因开放读码框(ORF)全长为648 bp,编码216个氨基酸。通过其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塔里木马鹿茸中VEGF与人、牛、羊、猪的VEGF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75%、96.55%、97.58%和97.56%,其中与人VEGF同源性较高。免疫组化试验表明,塔里木马鹿VEGF蛋白在间充质、茸皮层和软骨中均有表达,但无明显表达差异。说明塔里木马鹿鹿茸可能会是人类研究再生医学和血管相关疾病的理想模型,同时,本研究为不同发育期塔里木马鹿鹿茸再生干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构建一种适合于家禽体外表达的ω-3脂肪酸脱氢酶Fat-1基因的真核生物表达载体,为后续转基因鸡的生产奠定基础。根据家鸡密码子使用频率,对秀丽隐杆线虫Fat-1基因进行优化改造;将改造后的Fat-1基因(cFat-1)连接至pLL3.7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LL3.7-cFat-1;经PCR、酶切、序列分析等手段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用胰酶消化法培养鸡成纤维细胞,利用TurboFectTM转染试剂将pLL3.7-cFat-1转染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通过RT-PCR检测和绿色荧光观察分析cFat-1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Fat-1基因在鸡成纤维细胞中高效转录并表达,成功构建了可在家禽体外表达cFat-1基因的特异性表达载体。本研究首次获得可在家禽体外表达cFat-1基因的转基因细胞系,证实了经基因改造后cFat-1基因可在家禽体外的高效转录和表达,为后续制备富含ω-3脂肪酸的转基因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对驴皮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效果,以便建立其体外高效快速的培养体系。采集6~7岁健康的新疆驴真皮组织,分别用组织块贴壁法和双酶消化法对驴皮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检测分析细胞的生长特点、生长速度、细胞周期与支原体污染等指标。结果显示,双酶消化法(0.25%胰酶处理1 h,再用0.5%胶原蛋白酶Ⅰ处理6 h)培养驴皮组织3 d后,成纤维细胞进入了对数增殖期,而组织块贴壁法则需要15 d;细胞周期经流式分析发现,处于G0/G1期与S+G2+M期的细胞均约为50%,其余5.17%细胞处于凋亡期,表明大多细胞处于分裂增殖的活跃期,细胞具有很强的活力;试验中培养的细胞均无支原体污染。综上,应用双酶消化法可快速、高效地建立驴皮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731-1735
CYP26B1是调节体内视黄酸(retinoic acid,RA)水平的一个关键酶,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器官和组织中,对软骨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试验参照NCBI GenBank中已发表的牛CYP26B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CYP26B1基因的编码区,并与pGEM-T载体连接,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后与pcDNA3.1载体融合得到CYP26B1过表达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染鹿茸软骨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YP26B1mRNA表达变化。应用MEGA软件的Test Neighbor-Joining Tree法绘制CYP26B1基因系统进化树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CYP26B1转染鹿茸软骨细胞后,CYP26B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CYP26B1基因与牛的基因同源性最高。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梅花鹿CYP26B1过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CYP26B1在鹿茸生长及再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山羊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山羊毛囊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来比较2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毛囊干细胞的效率。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2.0%±1.62%6、8.4%±1.82%、72.0%±2.42%,integrin-β1分别为52.5%±2.12%、66.3%±1.98%、73.0%±2.16%,而消化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6.2%±3.12%、61.7%±1.17%、64.0%±3.02%,integrin-β1分别为56.0%±1.12%、63.0%±1.12%、68.0%±2.32%;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4%±0.77%、31.3%±0.88%、44.7%±1.03%,而消化法获得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为22.6%±2.30%、26.9%±0.86%、32.8%±1.05%;在同样培养条件下,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可体外传19代,而消化法可传12代。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并进行传代,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克隆形成率以及传代能力均显著高于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P<0.01)。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6,(7):71-75
探讨一种新的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精原干细胞增殖与凋亡提供依据。采用组合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精原干细胞,并设计了支持细胞条件培养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处理培养基以及对照培养基3种培养体系,应用细胞活力分析仪检测精原干细胞数量以及活性,精原干细胞标记蛋白c-kit受体和磷酸酶染色技术进行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BCL-2家族蛋白Bax和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应用组合酶消化和差速贴d壁法得到了纯度70%以上的精原干细胞;在体外培养7 d以内,PCNA的表达条件培养基组明显好于GDNF处理组以及对照组,Bcl2的表达条件培养基组高于GDNF组和对照组,Bax的表达条件培养基组低于GDNF组和对照组。研究表明在7 d内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
梅花鹿鹿茸每年的周期性再生是一个多种组织细胞快速增殖分化的过程,其中大量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对鹿茸生长的调控。microRNA是一类物种间广泛存在的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翻译发挥其功能作用。本文介绍了microRNA的合成过程及结构,综述了近年来鹿茸组织microRNA的研究进展。microRNA通过调控鹿茸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参与鹿茸再生发育的过程。梅花鹿microRNA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鹿茸再生调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获取兔关节软骨细胞,并对这两种方法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在酶消化方法上,运用Ham-F12培养液和无Ca2 、Mg2 的PBS液配制2g/L的Ⅱ型胶原酶进行消化,同时结合酶阶段性消化法收获软骨细胞,对细胞成活率进行测定。对最终收获的细胞进行培养观察,测定软骨细胞的分泌活性。结果表明:在获取细胞的数量上,酶消化法明显优于组织块法;在成活率比较试验中,Ham-F12配制组明显高于常规的PBS液(无Ca2 、Mg2 )配制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软骨细胞仍具有较强的分泌基质能力。在此试验消化分离体系下,可得到大量的、高活性的软骨细胞,且在体外能维持良好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