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察了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产生的开端。认为中国近代农业学校始建于1896年,该年创建了3所农业学校,但办学历史很短。而1897年创建的杭州蚕学馆,是中国近代创办的第一所办学规范历史延续而且影响深远的农业学校。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创建于1902年,直隶农务学堂是创建最早办学历史延续的高等农业学校。  相似文献   

2.
制约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等历史文献的研究,认为在诸多制约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制度因素和管理水平。由于中国近代没能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训练出一批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的行政人员,所以在南京国民政府时代虽然有过详细的农业发展书面计划,却没有变为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之前,苏维埃一词就已经存在,随后在俄国的革命中,苏维埃政权被建立,之后在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十月革命获得了胜利,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维埃政权也在十月革命中逐渐成长起来。苏维埃政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它是新型的政权,是劳动群众的政权。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作为一种和西方的议会制并列的新型的民主机制,它对西方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构成挑战和威胁。  相似文献   

4.
福建船政学堂历史地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6年清廷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学堂,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许多奇迹。她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与国际接轨的、首创留学生教育制度的、产学一体多元结合的高等院校,是中国近代科技和海军的摇篮,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是近代西方先进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技非常发达,但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首先出现在中国?自从李约瑟以来,一直是中国知识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坚持"合力论"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任保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499-7500
通过对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中长期考察,分析了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笔者认为其实质是全球化开始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弼士是中国近代新农本思想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新农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主张农工商业皆本;强调农业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认为农业是中国与西洋商战的基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等.张弼士新农本思想是从实践中体会出来的,他在国内外建立种植园,培育、种植经济作物,取得很大的成功.张弼士新农本实践使其成为近代华侨东南亚创业之路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茶,中国悠久的文化之一,从古到今郝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近代它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近代茶业的研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整理十年(1998年~2008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的研究成果,从近代茶业衰落的原因、挽救措施、经营、市场、区域状况、茶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赵琳 《河南农业》2016,(36):15-17
国际、国内市场双向需求结构下的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呈现出有所发展,但又很不发达的基本状况。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国际市场需求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畸形发展,因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巨大障碍的同时,也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在需求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态势下对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的迟滞。而这种互动关系必不可免地又受到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深刻制约,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两难困境。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在前述多重制约下,不仅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形成三元经济特征的重要方面与动力,而且也制约着经济变迁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古老的《春秋》学如同其他传统学术一样,面临着向近代学术转型的痛苦抉择。现阶段关于研究《春秋》及其三传的论文甚多,其中不乏有众多名家的精辟论述。专著的撰写,不管是通论,还是断代性质,左传学、公羊学均有代表作,近代《春秋》学也时常出现在一些学术著作和文章中。时下学人的初步研究,主要围绕某一学派和单个学者或近代时期的某个阶段作零星的研究,亦有其著作考辨和资料整理。但把近代春秋学作为专题性研究的论文或专著则付之阙如,而把近代的春秋学研究放在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大背景之下,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结合起来的全局式、整体式研究的著作至今尚未出现。因此其学术全貌和内涵不得而知,近代《春秋》学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江南堪舆土壤改良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堪舆学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土壤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环境科学。以往学界对堪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堪舆学方面,认为堪舆学仅仅是在营建城市或坟墓时,从区位、基址、风向、朝向等因素出发挑选建筑地点的理论和方法。但通过对历史时期堪舆实践和堪舆理论进行全面分析可知,建筑堪舆仅仅是堪舆理论应用的一个方面,堪舆技术在近代江南农业生产尤其是土壤改良中曾发挥重要作用。近代江南乡村里已有专门观测与农事活动相关的气候、水文的"形家",他们通过察形望势进行农田微地形建设,通过探测地中地气、地脉、土膏的变化对土壤进行改良,将堪舆理论运用到农业生产尤其是土壤改良中。在近代西方农业科技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之下,选取传统堪舆知识及其技术在近代土壤改良这一经济行为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考察、检视,不仅可以为后人了解中国近代农业开发历史活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更可以为现代农业开发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传统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中国法治理论基础的缺乏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在西方17、18世纪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美国学者昂格尔认为,法治产生于西方而非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形成现代型法的秩序的历史条件——集团的多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任鸿隽是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任鸿隽自身求学的经历构成了其科学思想形成的双重背景。近代科学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对任鸿隽的科学思想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议会制的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确立是由北美的民情、地理、经济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前的中国,无所谓外交,只是"理藩"而已。但近代以后,"理藩"制度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联系,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历史契机。1861年,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一部分上层统治者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清政府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中央外交机关——总理衙门,其存在了整整四十年,在中外交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初创,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弊端。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它的设立,适应了近代外交机构改革、完善的发展趋势,使中国近代外交机构向正规化、国际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著称,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重本抑末,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朝野上下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有人认为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资本主义之所以未能应时产生,其原因盖出于此。因为西方与中国不同,是以商立国,重商轻农,故近代科学得以在西方产生。其实西方古代也并非不重农,也不可能不重农,因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迫切需要中国革命史教学以新的视角、站在新的高度来讲解。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作者认为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与实现现代化联系起来,站在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和讲解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8.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杰出代表,其最突出的文化性是在张元济主政时期奠定的。考察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活动可以从其注重中华古籍和汉译名著的出版行为背后,看出其 “温故知新,两者并重”的出版理念。出版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和行为也反映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之间交汇、碰撞,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和西方文化的中国化的结果,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术管理的历史是漫长的、渐进的,到了近代学术管理面临着转型的挑战,近代的转型是整体化的,在这一转型期里,传统学术的特征被消解,作为学术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的中国近代大学的学术管理也面临着转型,近代大学组织的构建和学术管理的转型伴随着传统学术范式的转型,总结了六种转型表现,而这些表现影响了大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农业的萌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近代农业发生于何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近代农业又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研究我国近代农业史时经常碰到的问题。近来,我们对这些问题搜集了一些资料(详见附表),作了初步整理,现在根据这些资料,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谨就教于有关同志。一、近代农业在我国出现的标志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什么叫近代农业。根据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