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脖子病是中华鳖养殖中最常见的疑难病症,是对中华鳖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被认为纯粹是细菌性疾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去年深圳动植物检疫局对患红脖子病的鳖检疫,发现有病毒存在;厦门大学学报报道《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一文,发现病毒粒子主要分布在病鳖的咽喉粘膜、肺、胃和腹甲皮层,致使相应部位呈出血状。结合笔者实践研究并参考文献,认为红脖子病的病原应为细菌和病毒。现对红脖子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流行情况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报道如下:1 症状和病理变化 此病初发时,病鳖腹部出现赤斑,舌尖顶部…  相似文献   

2.
甲鱼“红脖子病”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某甲鱼养殖场1987年2~6月流行的甲鱼“红脖子病”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病原学、血清学等项检查,证明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所引起,故命名为甲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肉鸭嗜水气单胞菌病是由于鸭鱼混养时感染肉鸭嗜水气单胞菌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死亡率较高。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嗜水气单胞菌病,确诊需取病死禽的肝、脾、肾、心血进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中华鳖“腐皮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省吴县、吴江等地区养殖的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的病原进行了分离,从病鳖的肝脏分离得菌株B-1,用菌株B-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对B-1株进行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及致病因子检测,证明该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5.
嗜温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外膜蛋白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鳖、鳗鱼体内分离到2株嗜温气单胞菌(TAh-3、EAs-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确定TAh-3为嗜水气单胞菌,EAs-1为温和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TAh-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100%,EAs-1株为非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TAh-3株外膜蛋白(OMPs)型由7条蛋白带组成,其中1条主带大小为40.0kDa;EAs-1株OMPs型由8条蛋白带组成,其中2条主带大小为38.0kDa、45.0kDa。  相似文献   

6.
8株嗜温气单胞菌的外膜蛋白型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送检病鳖、病鱼体内分离出 8株细菌 ,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和血清学鉴定 ,确定 3株 (BA1、BA3、BA6 )为嗜水气单胞菌 ,5株 (M1、BA 1 6、BA1 5、BA 1 0、XA2 3 )为温和气单胞菌。采用超声波破碎 - SI法提取其外膜蛋白(OMPs) ,进行 SDS- PAGE电泳 ,聚类分析 OMP型。结果表明 ,8株嗜温气单胞菌具有不同的 OMP型 ,与菌株来源、致病性及地域分布有关。 3株鳖源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 (BA1 6、BA1 5、BA1 0 )属同一 OMP型 ,鱼源非致病株 (M1 )与致病株 (XA2 3 )在 3 .2× 1 0 4 ~ 3 .5× 1 0 4 间有明显差异 ,鳖源非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BA6 )与致病株 (BA1、BA3 )的 OMP型相似 ,但蛋白带的迁移率及颜色深浅在菌株间仍有差异。根据 OMPs条带迁移率 ,通过类平均法对 8株嗜温气单胞菌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了不同菌株间在分类学上的远近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所致疾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养鳖业迅猛发展,因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饲料结构和外来鳖种的引进等引起的鳖病越来越多。其中嗜水气单胞菌所致的鳖病达15种之多(总共大约25种),本文就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烂体病即皮肤溃烂病,是罗非鱼越冬期间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的一个亚种。该病主要是由于越冬期放养密度过高、水温不稳定、水质腐败及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引起,常并发水霉病。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烂体病即皮肤溃烂病,是罗非鱼越冬期间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的一个亚种.该病主要是由于越冬期放养密度过高、水温不稳定、水质腐败及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引起,常并发水霉病.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0.
为从大黄根部分离出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抗性的内生真菌,用75%乙醇和0.1%升汞组合对大黄根部进行表面消毒后,分离并纯化获得大黄内生真菌。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指示菌做抑菌试验,筛选出抗嗜水气单胞菌的大黄内生真菌。试验结果:从大黄根部组织共获得28株大黄内生真菌,筛选出4株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效果的大黄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3株属于链格孢霉属,1株属于半知菌属,体内攻毒试验证实:9号内生真菌发酵液能提高试验鱼的成活率,通过提高酸性磷酸酶水平达到保护试验鱼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攻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起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鳖病的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中华鳖因球形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发病死亡的诊治结果。该病毒散在分布于宿主肝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受感染细胞被破坏明显。嗜水气单胞菌则可能是继发感染。根据药敏试验对发病鳖群采取改良环境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大鲵患病情况进行确诊,试验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的方法。结果表明:大鲵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鲵养殖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嗜温有动力气单胞菌是指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后两种的性状与嗜水气单胞菌基本相同。该菌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各种鱼类及鳖等的败血症,给水产养殖业带...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建立的检测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的点酶法,可在嗜水气单胞菌培养上清和临床病料中检出HEC毒素,可检出的最低水平为95ng/ml。用该法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的培养上清及患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病料,均为阴性反应,仅与豚鼠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新亚种及吕克氏耶尔森氏菌有轻度的交叉反应。对72株病鱼分离菌及33份病鱼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点酶法与溶血试验的符合率分别为80.7%和90.9%。以上试验重复3次,结果完全一致。综上可见,用点酶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无须作复杂的细菌鉴定,并能直接用于病料,是一个快速、敏感、特异、有效的方法,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致虎纹蛙发生败血症、红腿病和腹水病等一系列综合症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高,是制约养蛙业发展的主要疫病。虽然有很多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药物,但是由于长期滥用,致使嗜水气单胞菌对许多药物产生耐药性,甚至完全无效。  相似文献   

16.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菌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吉林省内12个水域采集和送检的66尾病鱼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共检出46株嗜水气单胞菌疑似菌,通过生化试验结合PCR扩增气溶素基因Aer,确定其中22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双倍稀释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其中有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并且为交叉耐药,耐药菌检出率为18.2%,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抑菌圈均小于19mm。将病料中分离的8株嗜水气单胞菌负染后电镜观察,耐药菌表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球形结构,而敏感菌表面则为细丝状菌毛结构。  相似文献   

17.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制备了鱼类嗜水气单胞菌(AH)-77株兔抗血清,建立了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的方法。该法能有效地检测人工感染鳟鱼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原体,对杀鲑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爱德华氏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整个过程可在2.5h内完成,是一种有前途的鱼类嗜水气单胞菌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中的淡水、土壤及污水中广泛存在,常使水生动物(如鱼、虾)及水禽等感染发病,属条件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导致急性败血性传染病。2015年8月,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发生1起以病程短、腹泻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鸭病,经诊断为嗜水气单胞菌病,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2015年8月,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某养殖户购入奥白星  相似文献   

19.
为预防和治疗在美洲红点鲑中暴发嗜水气单胞菌病提供实验依据。从患病美洲红点鲑的鳃及肠等病灶部位分离到一株细菌,经回归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并分离到革兰染色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与原菌株相同的细菌。结果表明,该菌为短杆状,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菌,与D-葡糖酸、丙二酸和葡萄糖等反应呈阳性,而与黏菌素、七叶苷和L-阿拉伯糖等反应呈阴性,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该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唑啉等药物表现出耐药,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等药物敏感。本试验首次从美洲红点鲑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并得到16种高度敏感的药物,同时阐明了嗜水气单胞菌在美洲红点鲑中的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中华鳖因球形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发病死亡的诊治结果。该病毒散在分布于宿主肝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受感染细胞被破坏明显。嗜水气单胞菌则可能是继发感染。根据药敏试验对发病鳖群采取改良环境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