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B优827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汕优63为对照,初步测定、分析了B优827和汕优63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及产量结构差异.从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及发根力、根冠比、根系活力等方面分析比较了B优827和汕优63的异同.B优827中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显著大于汕优63,且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分配合理,干物质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在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茎叶等器官干物质含量和根系活力,抗衰老能力较强.从产量结构看,B优827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产量达到9.06×103kg/hm2,较汕优63增产8.50%.表现了库大、源足、流畅的物质积累和运转特点.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优质杂交水稻B优827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 四川省德阳市种子公司在四川省区域内独家经销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B优827是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优质不育系803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恢复系蜀恢527测配育成。于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稻2002021)  相似文献   

4.
超高产组合新优752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优752”是一个优质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本试验对该组合进行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新优752”与“汕优63”相比,叶面积系数,净光合生产率均较大,干物质生产量多;抽穗后干物质的输出率及运转率高;单位面积颖花数多,千粒重大,库容量大。这些因素为“新优752”比“汕优63”显著增产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B优827是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所用不育系803A与蜀恢527育成优质、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生育期比汕优63短1-2天,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良种配良法增产潜力大,现将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B优827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采用自育的优质籼型不育系803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籼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株叶形态好、生长清秀、结实率高等特点。2006年分别通过了湖南省、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1产量表现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设计和旋转设计的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呈 S 曲线,其中有关参数及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成粒干重占穗干重的比例与处理因子间都可用二次方程表示。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分配中心是营养器官,中期分配中心向生殖器官转移,后期分配中心是生殖器官。总干物重与产量之间一般呈正相关,而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与产量之间则呈二次曲线。因此,高产栽培时应该在保证适宜穗重比例的前提下增加总干物重。  相似文献   

8.
1选育经过B优827是西南科技大学于1991年用早籼型优质保持系L301B与早籼型抗病保持系地谷B进行有性杂交,当年在海南种植F1,F3选优系与L301A成对测交,经连续回交选择至1996年选定803A优系。1998年用803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籼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育成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B优827,其亲本组合即为803A×蜀恢527。2002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川审稻20020201),定名为B优827。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国审稻2003049。2005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  相似文献   

9.
高产玉米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高产玉米的物质积累和分配,选用先玉335高产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常规玉米种植为对照,研究了高产玉米各器官粗蛋白、籽粒粗淀粉等物质的动态变化以及成熟期生物产量分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产玉米茎、叶中的干物质含量在8月中旬之前积累较快,之后逐渐向籽粒中转移,直到完熟期各器官干物质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整个生长季,高产玉米籽粒淀粉含量高于对照,而粗蛋白含量则低于对照;从生物产量分配比例来看,高产玉米根、茎、叶、穗轴产量占整株生物产量的比例都低于对照。整体看来,高产玉米最适的收获时期是9月下旬的玉米蜡熟末期。  相似文献   

10.
对籼型杂交水稻B优827苗期进行不同PEG浓度的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不同水分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同功酶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浓度处理4 d后的叶片进行同功酶电泳,发现SOD,POD同功酶在7.5%PEG下开始出现新的条带,并且POD同功酶在15%PEG,20%PEG下分别有新条带的增减.对7.5%PEG和20%PEG处理下0~4 d的叶片进行同功酶电泳比较,发现7.5%PEG处理下SOD、POD第2天开始出现新条带.20%PEG处理下SOD到第4天出现新条带,POD在胁迫的第1天就出现了新同功酶条带,并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其同功酶条带有增有减.  相似文献   

11.
陈品梅 《北京农业》2011,(30):40-41
中浙优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不育系中浙8A与恢T-8配组而成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9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品种认定。总结其在容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但就目前的育种科学和技术水平来看,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只有品种间杂交稻和亚种间杂交稻[1]。  相似文献   

13.
以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培矮64S/R292、Y58S/R292为材料,并以籼籼交超级杂交稻丰源优299为对照,研究了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供试组合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稻谷产量相关性不显著,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及产量显著正相关,干物质的积累量与同期叶面积指数显著相关。培矮64S/R292、Y58S/R292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大于丰源优299,茎杆物质输出速率低于丰源优299。因此,亚种间杂交组合在保证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前提下,提高干物质的转化率,改善流的畅通程度,是进一步提高亚种间杂交组合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高生物量,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以140份恢复系材料与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而成的140个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研究北方杂交粳稻物质生产和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生物产量大,叶片和叶鞘在齐穗期后干物质输出率低,而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低,是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不突出的主要因素.产量与齐穗期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后叶片干物质转换率、叶鞘干物质转换率和输出率与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在巩固杂交粳稻生物量大这个优势的基础上保证大穗,提高齐穗期后干物质生产的同时提高叶片和叶鞘干物质的转换率有利于高产杂交粳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Ⅱ优恩22是用恢复系恩恢22与不育系Ⅱ-32A配组而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等特点.2007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优质高产中熟杂交晚稻新组合T优115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不育系T98A与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恢复系R115配组,育成杂交晚稻新组合T优115.该组合全生育期112~114d,单位产量7.5t/hm^2左右,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达部颁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感稻瘟病和自叶枯病,抗寒性强,适应性较广,于2006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17.
荆楚优754是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优质不育系荆楚814A与强优恢复系R754配组选育而成的一季晚稻杂交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生育期适中等特点,2010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丰优香占、汕优6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产量最高,再增加施氮量,产量下降;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达一定值下降;每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随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干物质积累最高,再增施氮肥后下降,移栽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占总干物质重的比重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抽穗至成熟期则随着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有一个适宜值。  相似文献   

19.
实现水稻稳定的高产,并提高氮效率是水稻生产的关键.在寒地采用穗数型品种空育131,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在小面积高产攻关(0.4 hm2)和大面积高产示范(13 hm2)条件下,探讨了实现水稻高产和氮高效的可能.结果表明:应用良好的管理技术,可稳定地实现水稻10.5 t?hm‐2以上的产量.与常规水稻生产田相比,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加穗数和粒重而增产,同时其它产量构成因素不变.随着水稻产量的提高,水稻总干物重也显著提高.当产量由9.24 t?hm‐2左右提高到10.5 t?hm‐2时,水稻抽穗期干物重差异不大,主要是由于增加抽穗后干物质而增产,而当产量进一步增加到11.55 t?hm‐2 时,抽穗期和抽穗后的干物质同样需要提高.随着产量的提高,水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重有增加趋势.高产田通过降低氮素投入,提高氮肥偏生产力38%~68%.在适宜的密度条件下,应用以前氮后移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技术,能在寒地水稻生产上实现稳定的高产和氮素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