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含氯化肥农田应用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至1992年的含氯化肥长期定位试验表明,在蒸发、降雨量接近的江苏苏南地区,氯化铵的增产效果及其氯素利用率均好于尿素施用氯化铵的稻,麦及油菜种子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也较高;增加氯化铵施用次数可显提高氮素利用率,并改善作物品质;氯化铵用量增加,土壤氯的积累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种植时间延续,也未发现氯离子在土壤耕层及1m±层积累,但必须注意连续施用含氯化肥有使土壤酸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对紫外辐射(UV)的反射与吸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EPPLEY紫外辐射表(波长为295 ̄385nm)测量了4种作物对紫外辐射(UV)的反射与吸收。初步结果是:(1)作物对紫外辐射的反射率要比对太阳总辐射的反射率小得多。水稻、玉米、大豆和油菜对UV的反射率为1.8%、2.5%、2.8%和3.2%。(2)作物对UV的吸收随叶面积指数(LAI)增大而增大。(3)作物对UV反射率的日变程与对太阳总辐射反射率的日变程相似。  相似文献   

3.
优化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还田机械化提供技术参数,为作物高产和土壤培肥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2017—2019年在长江中游稻-油轮作区开展秸秆还田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留茬+细粉碎、留中茬+细粉碎、留中茬+粗粉碎、留高茬+细粉碎,对比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和秸秆粉碎程度对作物生长与产量,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和油菜均表现为留茬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基本苗,且秸秆粗粉碎基本苗高于细粉碎,但不同留茬高度和秸秆粉碎程度对作物苗期SPAD值未表现出明显影响。第一季作物产量均是以留中茬高于不留茬和留高茬(水稻和油菜产量增幅分别为7.1%~21.1%和2.4%~4.6%)、细粉碎高于粗粉碎(增幅分别为11.7%和12.9%),但第二季作物产量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变化为先降低、到收获期有略微升高的趋势;在作物生育前期,水稻季不留茬+细粉碎、油菜季留中茬+粗粉碎可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作物收获期,水稻和油菜季均是以留中茬+粗粉碎处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因此,在作物产量反映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秸秆还田作业成本与能耗,本研究推荐长江中游稻-油轮作周年秸秆还田方式为水稻留中茬、油菜留中茬或高茬,秸秆粉碎程度均为细粉碎。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土壤钾素供应状况与钾肥效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刘枫  王允清  刘英  钱国平 《土壤通报》2003,34(3):205-208
本文对安徽省1985年以来在淮北地区、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包括皖南山区)三大农业区域的主要土壤和作物的140个钾肥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由北向南土壤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而钾肥肥效逐渐增加。施钾肥有效率以花生、紫云英、烟草和红麻最高,其次是水稻、玉米、麦类和油菜,而棉花和大豆较低。全省土壤有效钾临界值为80mg/kg,淮北地区土壤有效钾低于120mg/kg时施钾有效。随着钾肥用量增加,作物产量出现报酬递减现象,作物施钾的增产潜力以烟草、紫云英、红麻和麦类作物较大,花生、油菜、玉米和棉花等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于婧  聂艳  周勇  何佑勇 《土壤学报》2006,43(2):190-196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958,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求;评价结果以1、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75%;水稻的适宜性面积在该区最大,达65.54%,小麦次之;限制该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速效磷、CEC和道路通达度。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物硼营养与硼肥施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硼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我国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棉花“蕾而不花”和油菜“花而不实”为缺硼症后,开启了作物硼营养与硼肥施用技术的研究,此后50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进展和成果。本文从作物硼营养诊断与硼肥施用、作物硼的吸收转运和分配、作物硼的营养生理、作物硼营养遗传与分子机理等四个方面综述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研究确定了我国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对硼的营养需求及缺硼反应的差异,明确了棉花和油菜等作物的硼营养特征、植物体与土壤硼丰缺指标和诊断方法、硼肥施用技术与规范,揭示了油菜、棉花等作物硼高效利用的基因型差异与遗传规律,克隆解析了硼高效吸收转运基因。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作物硼营养的精准诊断与早期诊断、硼与其他必需元素的协同增效研究,为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作物硼营养高效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以培育作物硼高效高产优质抗逆的品种为目标,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用两种红壤水稻土种稻,施用^15N标记豇豆绿肥,红萍和稻草分别与硫铵配合成的肥料。结果表明,配合施肥使低肥土水稻吸收的总氮量下降,肥料氮吸收率平均减低10%;而熟化土相应指标有增有减,稻谷增产。低肥土对肥料氮利用,以无机肥氮占总吸收量及谷实回收氮的优势;而熟化土两态氮吸收与谷实回收都接近平衡。  相似文献   

8.
过去10a的各种研究表明,在克罗拉多州中南部SLV的某些区域,地下水的NO3--N的质量浓度都超过饮用水标准(10mg/L)。利用NLEAP模型模拟莴苣—冬季覆盖作物—马铃薯轮作对水质的保护效果。冬季覆盖作物提高了该轮作系统中的氮利用率η(N)。莴苣—早种冬季覆盖作物—马铃薯轮作可吸收利用每45kg有效氮中的31kg,而莴苣—晚种冬季覆盖作物—马铃薯只能吸收21kg,莴苣—马铃薯仅吸收19kg。早种的冬季覆盖作物将NO3--N固定于覆盖作物的生物体内和根区中,提高了η(N),减少了马铃薯生育期的氮淋溶。新版本NLEAP12可作为技术转接工具来预测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中氮动态和水质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氮肥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决定于作物对氮肥的吸收率(即氮肥的利用率)和作物体内累积的氮素转化成经济产量的效率。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一般显著低于旱作,未被吸收利用的部分从土壤中的损失一般也较旱地多。  相似文献   

10.
稻麦轮作制中秸秆钾与化肥钾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秸直钾和经肥钾两种没来源的钾素在作物和土壤中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用秸秆钾与化肥钾,稻麦轮作制中两季作物总产量基本相当;作物对秸秆钾与化肥钾的两季利用情况有较大差异,但两季总吸收量与利用率相关不大;作物施用秸秆钾当季应加强氮素的配合施用,特别是在小麦上;作物所吸收的秸秆钾与化肥钾有约80%以上贮存于秸秆中,只有约10%左右通过籽粒带走,另有约5%存在根茬。  相似文献   

11.
孙浩燕  张洋洋  任涛  薛欣欣  丛日环 《土壤》2014,46(4):669-67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钾肥的施用对连续3季作物(油菜、油菜、水稻)生物量、钾素(K2O)吸收量、作物-土壤系统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钾肥施用后,枸溶性钾硅肥(K枸)与水溶性钾肥(K水)效果一致,与不施钾相比,3季作物生物量都显著增加,钾素总吸收量增加155%,钾素平衡系数为0.79,钾素的供应缓解了土壤钾素亏缺,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粉碎性钾矿粉(K矿)钾素不能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增产效果不显著。第一季油菜收获后K枸、K水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高于K0、K矿,但随着作物的收获各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小,最终趋于一致。枸溶性钾硅肥和水溶性钾肥均能补充土壤的有效钾素,缓解土壤钾素的消耗,维持土壤钾素肥力水平的稳定,有利于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12.
土壤酸化与油菜锰毒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湖北省的主要旱地土壤种植多茬作物后的油菜生产锰毒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供试土壤PH值较原土样下降了1.0个单位。除石灰柱土壤外,其它中酸性土壤交换性锰明显增加,造成油菜对锰吸收过量,同时由于吸收过程中锰铁拮抗作用的存在,植株在土壤锰毒发生后吸上的铁量下降。使体内锰铁比上升。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全椒县「实施油菜=西瓜-水稻、西瓜=棉花-冬菜、蔬菜-水稻-蔬菜、冬菜-棉花=蔬菜、小麦=西瓜=大豆、马铃薯=西瓜=棉花、西瓜=玉米-水稻等多种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1997年各类面积达1.33万hm^2,其中5600hm^2田粮食单产达7500kg/hm^2,产值达3万元/hm^2,分别比传统种植模式(油菜-水稻,麦-稻)增长12.4%和24%,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稻油轮作制下控释氮肥的施用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稻油轮作方式,控释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前茬施用控释氮肥对后茬作物的后效特点,明确稻油轮作制下控释氮肥施用最佳轮作周期,为稻油轮作体系控释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4—2015年在安徽省水旱轮作区开展稻油轮作方式控释氮肥田间试验。试验设前茬作物不施氮肥 (N0),前茬作物分次施用普通氮肥 (PU) 和一次基施控释氮肥 (CRU) 3个处理。后茬作物进行裂区试验,后两个处理设施氮和不施氮两个副区,施氮处理仍按前茬氮肥处理施用。分析了稻–油轮作方式和油–稻轮作方式控释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及前茬作物控释氮肥的施用后效。 【结果】 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周年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纯收入,在稻–油轮作方式后茬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8.0%、31.0%、17.2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2.7 kg/kg、2.6 kg/kg、12.8%,后茬不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5.9%、23.5%、19.1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3.3 kg/kg、3.3 kg/kg、10.9%;在油–稻轮作方式后茬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15.6%、34.9%、21.8个百分点、11.5个百分点、4.4 kg/kg、4.5 kg/kg、17.1%,后茬不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6.8%、22.2%、25.9个百分点、6.0个百分点、4.2 kg/kg、3.8 kg/kg、11.1%。前茬水稻季和油菜季施用控释氮肥当季氮肥利用率、残留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分别为36.1%、11.6%、47.7%和29.3%、14.1%、43.4%,均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控释氮肥前茬水稻季施用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高于油菜季施用。 【结论】 稻油轮作下,一次性施用控释氮肥较分次施用普通氮肥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纯收入。控释氮肥于前茬水稻季施用效果优于油菜季施用,建议控释氮肥于稻–油轮作方式下施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非根区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的转化。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均显著降低。水稻季末期作物吸钾强度减小,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根区水溶性钾继续向根区扩散。整个轮作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不种作物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可见,作物首先吸收利用根区土壤钾,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是红壤性水稻土主要供钾形态,作物吸收利用的非交换性钾较少。  相似文献   

16.
硫衣尿素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包硫型缓释肥料,在安徽等沿江地区有着比较好的应用前景。为验证硫衣尿素在沿江地区主要农作物上的肥效,在安徽沿江地区的水稻、油菜、小白菜上进行了硫衣尿素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沿江地区施用硫衣尿素,能明显改善这些作物的生物学性状,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施用普通尿素比较,水稻可增产8.3%、每公顷增收1180.5元;油菜可增产13.9%、每公顷增收901.7元;小白菜可增产21.4%、每公顷增收10204元。试验结果表明,在沿江地区应用硫衣尿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利用田间小区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不同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重金属在作物体内迁移,积累分配规律。研究表明,作物种类不同,对重金属吸收,积累的特性也不尽一致,水稻根系吸收重金属 担较多,占整个作物体吸收量的58%-99%;  相似文献   

18.
烤烟吸收氯的主要来源及其在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盆栽法研究了氯在烤烟中的分布以及土壤、施肥与灌溉水含氯量对烟叶氯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带入量的增加,烟株干物质重下降。烟株各器官中氯含量顺序为叶〉茎〉根,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叶吸氯量占总吸氯量的55.1%~67.6%、茎占19.8%~26.5%、根占12.6%~18.4%。烤烟吸收的总氯量中来自土壤、灌溉水、肥料氯的比例分别为61.8%、37.1%、1.1%。过量的氯会使烟株出现氯中毒现象,导致干物质量显著降低。降低了叶片对氮、钾的吸收,特别是钾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花生耐氯浓度及氯主要去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载试验得出:Cl≤500mg/kg对花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1000mg/kg对花生有不同程度危害。临界范围在>50-<1000mg/kg之间,临界值需进一步研究。氯随水流失占施入量66%-85%,作物吸收,主壤残留数量不多,还探讨施含氯化肥可短期增强土壤及水的酸性,对钙流失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油菜光能利用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4月20日~5月23日对长江中下游安庆市郊南埂林场株行距3m×10m人工林内间作油菜的总辐射、反射辐射及透射辐射进行了观测研究。指出,5年生杨树-油菜复合生态系统中,树行1m内间作油菜上方总辐射强度大于油菜光饱和点的时间平均仅为5.3h;在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最小的测点其油菜吸收辐射率也最低,在10%以下;太阳总辐射值较高的各测点处吸收率可达到30%~60%,在中午间作油菜吸收率S(%)与总辐射强度Q(J/(m2·s))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78.6×e-479.6Q。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间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