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168份杏育成品种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利用16对多态性好、稳定性强、带型清晰的特征引物,扩增等位基因,研究了不同杏树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杏种质资源鉴定和品种亲缘关系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杏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度平均值为0.715 8,Shannon遗传表型指数为1.497 3,说明杏的总体遗传变异偏高,品种多样性丰富。通过对杏的成熟期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发现,早熟和中熟2个类群的遗传数据相近,推测可能存在相近的遗传关系,晚熟与早熟类群等位基因数据差异较大,说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基于ITS序列的栽培杏种质亲缘关系及政和杏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6个主要栽培杏和野生杏种质为试材,采用对杏种质资源ITS序列的克隆和测序方法,研究了主要栽培杏种质的亲缘关系和政和杏的分类地位,以期为杏种质资源分类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杏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中性检验显示出显著的负向选择进化模式。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基于ITS序列可较好地将杏组植物划分为梅、政和杏、西伯利亚杏、普通杏和杏李5组,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的亲缘关系更为相近。相比于普通杏,政和杏与梅的亲缘关系更为相近,应当为梅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3.
章秋平  刘威生 《园艺学报》2018,45(9):1642-1660
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新品种改良的基础。对杏组植物的种类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对杏种质资源的系统分类、起源与系统演化关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以及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针对目前种质资源精细评价、特异性状深入挖掘和创新利用潜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中国杏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果树学报》2011,(4):610-616
利用荧光AFLP技术,对49个隶属于不同用途的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对EcoRⅠ/PstⅠ引物平均扩增多态带数量为183.9,平均多态带百分比为85.1%,揭示了杏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杏资源在个体间的Nei’s基因多样度(H=0.184)、Shannon信息指数(I=0.29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杏果核与种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筛选特异种质,为仁用杏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5份杏种质资源为材料,连续2 a(年)调查了果核与种仁17个数量性状的变化。【结果】1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61%~36.88%,杏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果核破裂力的变异系数最大,核木质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出仁率性状与仁侧径、单仁质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核厚度、破裂力和硬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7个性状划分为4个综合因子,两年的累计贡献率均达到81%以上,第1主成分包括果核或种仁的纵径、横径以及质量等性状,代表了核/仁大小性状;第2主成分代表了果核形状;第3和4主成分分别代表了果核硬度与木质素含量。基于树形聚类图,当遗传距离为15时,将本研究的杏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第Ⅰ和Ⅱ类群分别由绿萼山杏和露仁普通杏组成;大多数大扁杏种质聚类在Ⅲ类群;第Ⅳ类群由薄核且出仁率高的普通杏组成;当遗传距离为10时,第Ⅴ类群被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群,这些亚群中均由山杏种质和普通杏种质混合组成。【结论】杏果核与种仁的数量性状存在着丰富...  相似文献   

6.
利用核果类8条染色体连锁群上均匀分布的55对SSR引物,对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51份杏(Prunus armeniaca L.)种质进行贝叶斯聚类、遗传多样性和稀有位点分析。结果表明,贝叶斯聚类K=5时,反映了最可能的5个遗传基础构成。在整体遗传水平上,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杏种质所涵盖的遗传基础构成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依据遗传成分比例划分亚组,并通过遗传多样性比较发现,亚组Ⅱ和Ⅴ的种质多来自东北地区,其他亚组的种质多来自华北地区。亚组Ⅳ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I)最高,为1.568,亚组Ⅴ最低(1.181)。亚组间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平均为0.262,亚组Ⅲ与亚组Ⅳ间的遗传距离最短(0.156),亚组Ⅴ与杂合组的遗传距离最长(0.398),亚组Ⅴ同其他亚组间的遗传渗透和交流频率最低,其次为亚组Ⅱ。主坐标分析表明,大多数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种质个体间遗传差异较小,归入东北地区的亚组Ⅱ和亚组Ⅴ的遗传基础差别明显。对供试材料的稀有等位基因位点统计和比较发现,86.27%供试杏种质检测到140个稀有位点,平均每个样品2.74个。种质‘李蜜杏’含稀有位点数最多(11个),占其位点总数的10%;而‘吨葫芦’、‘新世纪’和‘关音脸’等种质中未检测到稀有位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ISSR分子标记构建南疆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子水平构建南疆杏核心种质的方法,建立最适核心种质。【方法】以138份南疆杏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SM、Jaccard和NeiLi遗传距离,采用UPGMA聚类法进行多次聚类,以随机取样策略为对照,利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研究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采用丢失的等位基因数以及遗传多样性各指标进行t检验来确定最适构建方法;分别将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和保留种质进行t检验和遗传多样性比较,以此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并用主坐标轴分析法和表型性状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位点优先取样策略优于随机取样策略;通过Jaccard遗传距离构建的核心种质要优于SM和NeiLi遗传距离;采用主坐标轴分析法和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利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Jaccard遗传距离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较全面的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31份核心种质资源,保留了原种质22.46%的样品,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达到92.37%、97.62%、98.82%、102.52%、107.17%和106.36%。【结论】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Jaccard遗传距离进行多次聚类,是较适宜的构建南疆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的方法,构建的31份核心种质能全面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李梅杏类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李梅杏种质资源与其近缘种李、杏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来源于山东、辽宁等地的李梅杏种质资源及李、杏等品种共30份进行了RAPD和S等位基因的PC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李梅杏与李、杏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李梅杏与中国李的遗传距离较近,表明李梅杏的母本可能为李;同时S等位基因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李梅杏与李的扩增条带数一致,均为一条且位置相近,表明李梅杏与李的进化趋同性可能较杏更近。  相似文献   

9.
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近5年来在杏起源演化、资源评价、种质创新及遗传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杏的砧木资源、鲜食资源、加工资源及观赏资源等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杏92份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92份杏抗寒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5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用于杏资源的ISSR扩增,共扩增出8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3条,多态性百分比为96.5%。用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龙垦14号杏(Armeniaca vulgaris)、A1B20(A.vulgaris)、牡红杏(A.vulgaris)3个普通杏品种聚为1类,辽杏(A.mandshurica)单独聚为1类,其他88份杏资源聚为1类,不同种质资源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为重建核果类果树的系统发育,选择桃、李、梅、杏、樱桃各4~5个主要种或变种,共24个基因型,测定了其叶绿体非编码区atpB-rbcL序列。以桂樱为外种群,用PAUP软件计算数据集的得分,Modeltest筛选最佳模型和参数,Mega计算遗传距离、变异,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atpB-rbcL在核果类果树各组间分子进化速率不同,差异公布不均衡;2)樱桃较其他核果类果树原始;李、梅、杏亲缘关系较近,梅、杏关系最近。核果类果树是一个单系群,由一个共同的祖先沿着2个方向进化,一枝进化为樱桃,另一枝沿不同的途径产生桃、李、梅、杏等核果类果树。  相似文献   

12.
普通杏品种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来自杏、桃和扁桃的25对SSR多态性引物对66个普通杏品种进行了PCR扩增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检测出284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位点数在3~17之间,平均为11.36。通过NTSYS软件计算得到的Dice相似性系数为0.083~0.987,平均值为0.370,表明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UPGMA法聚类将66份材料分为5个组。SSR标记反映出的品种间亲缘关系与根据地理生态类型对杏种质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来自四川和贵州的多数品种独立聚成一组,表现出与其它品种较远的亲缘关系,该地区可能存在特异性较高的种质资源。证实了扁桃基因组SSR引物可用在杏SSR标记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果树为试材,研究了山桃、蟠桃、桃杏、杏、巴旦杏、李子、李子幼林、水蜜桃、黄果山楂、新疆梨、石榴共11个果树原胶的出胶率和出胶量.结果表明:山桃、蟠桃、巴旦杏、桃杏和杏的出胶率和出胶量较大,高达90%的树木都出胶,且单株出胶量多在40~50 g;李子和水蜜桃的出胶率则较小,一般在25%,单株出胶量1~3 g;黄果山楂、新疆梨和石榴未发现出胶.  相似文献   

14.
首次对我国(包括台湾)果梅108个品种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可食率及鲜核重等5个主要品质性状的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平均为19.58g±6.24g,集中分布在15.01~20.00g与20.01~25.00g之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为7.44%±1.13%,大多数分布在6.01%~7.00%与7.01%~8.00%的偏低范围内;总酸含量平均为4.74%±0.95%,绝大部分品种资源分布在3.01%~7.00%之间;可食率的平均值为87.97±3.40%,在85%以上的品种数占80.36%;鲜核重平均为2.23g±0.61g,大多数分布在1.51~2.00g和2.01~2.50g之间。首次提出了这些性状的评价标准,从而为果梅资源的研究利用及育种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杏叶片矿质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杏花败育造成结实率低是当前杏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矿质元素是果树生长结实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植物叶营养分析已成为了解植物体内营养状况,进行矿质营养研究的一种基本手段。研究杏叶片矿质营养对探索杏花败育原理、杏树营养育种等都具有理论和实用意义,也为合理施肥以改善杏果实品质提供依据。我们根据近几年来杏叶片营养分析技术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杏树叶片矿质营养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动态变化以及叶片矿质元素含量与产量、果实品质等的关系,结合我国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杏矿质营养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果梅种质枝条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高志红  章镇  韩振海 《果树学报》2005,22(6):709-711
通过电导法对28份果梅种质的枝条抗寒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研究了枝条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与果梅种质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果梅种质资源的枝条抗寒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12h低温处理,其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9.3℃--20.2℃,其中丰后、高田丰后、软条红梅等种质比较抗寒,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0.2℃、-17.7℃、-19.3℃;东青、开蒂和红顶等种质抗寒性较差,半致死温度分别为-9.4℃、-9.4℃、-9.3℃;果梅枝条中可溶性蛋白和糖类与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59和0.86709,而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2122。  相似文献   

17.
仁用杏花芽3个发育时期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仁用杏‘优一’为试材,运用转录组、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研究了仁用杏花芽萌动期前后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发现,仁用杏花芽在花芽萌动期前后进行着各种旺盛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活动,且4个开花调控途径(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自主途径、GA调控途径)均已启动,光周期途径在花芽萌动时发挥重要作用,涉及到了74条基因,其中有38条差异基因上调表达,29条下调表达;GA途径在花芽萌动期对花芽的生长发育调控表现为抑制作用,涉及到了60条基因,其中有13条差异基因上调,9条差异基因下调;其他两条途径于花芽萌动前作用,其中春化途径涉及到了23个基因,其中有4条差异基因上调,15条差异基因下调;自主途径涉及到了24条基因,其中有3条差异基因上调,11条差异基因下调。本研究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初步了解仁用杏花芽萌动前后的网络途径,为后期对仁用杏花芽相关开花基因的研究、探明仁用杏早花的分子机理及通过分子育种方法培育仁用杏晚花品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干旱胁迫对杏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脂氧合酶(LOX)在植物干旱反应中的作用,以抗旱的山杏和抗旱性弱的龙王帽实生苗为试材,观察了自然干旱过程中叶片的生长状况以及测定了土壤含水量、新叶生长率、叶片脱落率、根和叶片的LOX活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过程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山杏和龙王帽的新叶增长率也下降。干旱后期山杏比龙王帽的新叶增长速率下降快、生长停止早。干旱使山杏比龙王帽叶片早脱落,而且落叶比率明显高于龙王帽。自然干旱时杏的LOX活性表现为叶片升高,在根中变化不大。而且山杏叶片的LOX活性增加幅度比龙王帽大,峰值出现比龙王帽早。因此,干旱条件下抗旱的山杏叶片脂氧合酶活性比龙王帽提早增加而且叶片易早脱落。山杏叶片LOX活性急剧升高出现在叶片萎蔫衰老之前,推测LOX活性增强可能与引发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仁用杏起源演化的孢粉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系统观察了杏亚属中普通杏、西伯利亚杏和仁用杏的花粉形态,并采用平均连锁法对花粉的10个数量性状和2个质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杏属花粉均为单粒花粉,等极,辐射对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钝三角形,赤面观均为椭圆形,花粉具3-孔沟环状萌发孔,由内孔和沟组成,内孔明显外凸,椭圆形,覆有不规则拟网状雕纹且独立于外壁,沟较长,通常延伸至两极。表面纹饰为条纹,有或无穿孔,外壁表面有翘皮状、山脊状、颗粒状和疣状附属物,并认为存在于不同种和不同起源的品种间特异的附属物可作为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的重要依据。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可将供试试材分为3组,即仁用杏组、普通杏与西伯利亚杏混合组、普通杏与仁用杏混合组,认为多数仁用杏起源于普通杏与西伯利亚杏的天然杂交种,部分还可能直接起源于普通杏甜仁类型。从孢粉学上支持西伯利亚杏比普通杏进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